承安寶貨

承安二至五年所鑄異形銀幣

金章宗完顏璟承安二至五年(1197—1200年)所鑄異形銀幣。雖由銀錠轉化而出,然已非稱量銀貨而系規範流通鑄幣。寶貨一至十兩共分五等(中間三等為一兩半、二兩半、五兩),法定一兩兌銅錢二貫(二千),在交鈔泛濫貶值,銅錢嚴重匱乏情況下作為大額錢幣行用。

基本介紹


據【金史】記載:“時交鈔所出數多,民間成貫例者難於流轉”。金代末期由於經濟困難,政府大量發行紙幣造成貨幣貶值,乃至民間抵制一貫面值以上交鈔的流通,最終使購買邊防軍需物資和發放官兵工資受到影響。承安二年十二月政府下令改鑄“承安寶貨”一至十兩共分五等,與交鈔搭配使用。(【金史】《志 第二十九、食貨三》)
承安寶貨
承安寶貨
承安寶貨旦線板狀,兩端橢圓,中部束腰。底有蜂窩狀孔洞。從出土之“一兩半”寶貨測得:一般通長4.8厘米,兩端寬約3厘米,腰寬2.1厘米,厚度0.6厘米,重59克左右。錢面鑄有“承安寶貨壹兩半”字樣以及監製官署籤押。時作偽者曲解史籍製作“承安寶貨”折五大銅錢欺世,已經泉家辨偽。1981年以來黑龍江阿城等地先後出土五枚壹兩半承安寶貨,更加確證了承安錢是異形銀幣而非方孔大銅錢,其發現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及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