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結果 展開

行為主義心理學

行為主義心理學

行為主義心理學(behavioral psychology)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其創始人是美國的心理學家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以客觀的方法研究人類的行為,從而預測和控制有機體的行為。它可區分為古典行為主義學派和新行為主義學派。古典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其次則有霍爾特、亨特、拉什里和魏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則為托爾曼赫爾、斯金納、班杜拉等。

學科背景


社會背景

行為主義心理學有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所創立。行為主義心理學之所以能夠產生於美國,主要與當時美國的社會生活、生產實踐和社會改良的需要有關。首先,行為主義的產生是對當時美國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需要的反映。美國於19世紀後半期完成了工業革命,開始了城市化進程,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國家政府需要對他們進行培訓。這一需求促使心理學家從對意識的研究轉向對適應性行為的研究。同時,為了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還需要對工人的活動效果進行研究。其次,行為主義是美國政治生活中進步主義運動的產物。19世紀90年代美國的政治革新運動要求撤換政治機構中的老成員,啟用能夠科學管理社會的人對社會進行控制。

哲學背景

華生的行為主義有著深刻的哲學淵源,機械唯物主義、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等哲學思想都對行為主義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工業革命以來,作為當時自然科學成果總結的哲學思想是機械唯物主義。華生在創立其行為主義體系時,顯然接受了這種機械唯物主義思想,他認為“人也是機器,受刺激—反應規律的制約”。實證主義的基本原則是把一切科學知識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的基礎上。早期的行為主義正是根據這一原則,放棄了對意識的研究轉而研究可觀察的行為。相對於機械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作為美國權威哲學的實用主義對早期的行為主義的影響更為直接和深刻。華生把不可直接觀察和經驗的意識排除在心理學研究之外,把人的行為活動簡化為刺激—反應的行為模式,把有效地控制人的行為作為心理學的最終目的,都是實用主義哲學在心理學中的具體體現。

自然科學背景

生理學和行為主義的關係很密切,是行為主義的自然科學依據。俄國生理學之父謝切諾夫19世紀70年代根據新的反射圖式提出了把心理學改造成客觀科學的綱領。巴甫洛夫反對內省主義,建立了條件反射學說。華生則直接利用條件反射法作為他的實驗技術和一切習得性行為的理論基礎。另外,數理邏輯還對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之一赫爾的行為主義思想產生了影響。赫爾主張用數學語言來說明和表示行為規律。

心理學背景

心理學內部的矛盾運動也是促使其產生的主要因素。科學心理學誕生后,一直把意識作為研究對象,但在對意識的理解和研究方法上意見不一,從而造成了心理學派別之間的衝突和對立,最終導致意識心理學的危機。心理學界開始反思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心理學定義。另外,在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下,動物心理學的研究迅速展開,華生本人也是在研究動物心理所形成的觀念與方法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行為主義思想體系。最後,機能主義逐漸向客觀機能主義方向的發展,也為行為主義做了必要的理論準備。

發展歷程


早期行為主義

1913年,華生在美國《心理學評論》雜誌上發表了題為《一個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心理學》的論文,闡明了他的行為主義觀點,這篇論文一般被認為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正式成立的宣言。1914年,他又發表了《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一書。他的這部書是他根據1913年冬在哥倫比亞大學所作的八次講演編纂而成的。在這部書內,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已初具規模。華生的行為主義觀點很快被年輕的心理學家們所接受。1915年華生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18年,華生開始對幼兒進行研究,這是以人類嬰兒為被試的最早嘗試。1919年,他的代表作《行為主義觀點的心理學》一書出版問世。他在這部書內採用了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的概念,系統地表述了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1925年,他發表了《行為主義》一書。這部著作明顯地表達了他的極端環境論觀點。

新行為主義

20世紀30年代后,一些心理學家對早期行為主義無視有機體內部因素、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極端觀點感到不滿。他們開始嘗試對早期行為主義進行改造,這就是所謂的新行為主義。托爾曼提出目的行為主義理論。赫爾提出邏輯行為主義理論。斯金納提出了操作性行為主義理論,即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新的新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在美國乃至世界心理學界處於主導和支配地位長達五十多年,但也暴露出嚴重的缺陷和不足。許多心理學家開始放棄行為主義的立場轉而研究人的內部心理過程。此時認知心理學正迅速崛起。被早期行為主義拒絕的心理概念,如意識、思維、表象、記憶等,再次成為心理學合法的研究對象。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一部分新行為主義者試圖在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之間開闢一條折中的道路,從而導致了新的新行為主義(new neo-behaviorism)的誕生。古斯里提出條件作用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基礎,而刺激與反應的接近則是條件作用發生的普遍原則。斯彭斯對赫爾的理論和體系做出了修正和發展,提出了誘因動機理論(theory of incentive motivation),兼顧了誘因動機和接近原理。托爾曼的追隨者試圖表述新托爾曼派的理論,綜合了聯結主義和認知理論,把聯結主義納入了認知的軌道上去。

學派式微

行為主義歷經幾代學者的發展,從開始的極端排斥研究意識,到新行為主義對其進行改造,再到面對認知主義潮流的再次改造和發展,到了20世紀中葉,行為主義研究陷入了泥潭,影響越來越小,心理學的發展開始朝著多種理論綜合的方向發展。

理論體系


學科性質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是一門純粹的自然科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批評了傳統的意識心理學,認為要使心理學取得與生物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同樣的地位,就必須放棄心理學研究中一切主觀性的概念和術語,而採用更客觀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研究對象

行為主義心理學規定其研究對象是可觀察的客觀行為。行為主義理論認為,行為就是一種可以外部觀察的有機體的反應,其本質是人和動物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刺激—反應是有機體所有行為的共同要素。

學科任務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研究目的是預測和控制有機體的行為。該理論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和動物的行為,而人和動物的行為都是由刺激—反應的聯結構成的。這樣心理學通過對行為的研究就可以確定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規律,以便人們在已知刺激后,能預測將會發生什麼樣的反應,或者當已知反應后,能夠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質。

研究方法

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比較豐富,主要包括觀察法、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測驗法和社會實驗法。觀察法包括自然觀察和藉助儀器的觀察。條件反射法是把生理學中的條件反射法引入到心理學中對行為進行試驗研究的方法,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言語報告法即被試報告其體內的變化,又稱口頭報告法。行為主義的測驗法是測驗被試對刺激情境所作出的反應;這種方法可以應用到有語言缺陷的人身上。行為主義的社會實驗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行為主義原理在社會問題研究中的應用,可以考察社會情境和社會變化之間的關係。

流派學說


古典行為主義

古典行為主義,即早期行為主義,主張放棄意識而改以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拋棄內省法而改以客觀法作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用刺激和反應的術語解釋行為。它強調科學心理學所研究者只是能夠由別人客觀觀察和測量的外顯行為;主張構成行為基礎者是個體的反應,集多個反應即可知行為的整體;堅持個體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由遺傳決定的,而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被動學習的;認為經由對動物和兒童實驗研究所得到的行為的原理原則,即可推論解釋一般人的同類行為。像此種純粹以“客觀的客觀”為標準的行為主義取向,也被人稱為激進行為主義。

新行為主義

目的行為主義
托爾曼堅持認為心理學必須以客觀的方法來研究可以外部觀察的行為。但托爾曼所謂的行為與早期行為主義者有所不同,他反對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行為,認為心理學應研究整體行為,而且整體行為是具有目的性和認知性的。在他看來,所有行為都是由目的來指導的,如白鼠走迷津、貓試圖逃出迷箱等都是由目的導向的,白鼠每次走迷津,都是越來越快地達到目標,這就是說,白鼠正在學習,正是學習這種行為為達到目的提供了高度客觀的證據。
邏輯行為主義
赫爾認為可以建立一條從簡單的電子質子運動一直到複雜的目的性行為的連續不斷的邏輯鏈索,並把它作為科學的研究目標。赫爾提倡把數理演繹系統作為模型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的和形式化的行為系統。這一假設—演繹系統開始於假設,每個假設都充分、完滿地與一個邏輯系統相合,從中演繹出結論來。如果結論與經驗事實相符合,假設就保留;否則,假設就需要被修改或者排除。赫爾力圖使心理學體系數量化,他的學習理論一度成為西方最有影響的學說。
操作行為主義
斯金納強調行為的科學研究必須在自然科學的範圍內進行,其任務就是建立實驗者控制的刺激情境與繼之而來的有機體反應之間的函數關係。斯金納的立場是嚴格的行為主義,他只研究能夠觀察到的行為;他所關心的是描述行為,而不是解釋行為。斯金納關於操作條件作用的原理是他對有機體行為進行分析的核心部分。他把條件作用區分為S型和R型。S型反應是由一個特殊的、可觀察的情境刺激所激起的反應,他稱之為應答性反應;R型反應是在沒有任何可觀察的外部刺激情境下發出的反應,他稱之為操作行反應。他認為,在行為和環境的因果關係中,反應、刺激和強化是順序發生的基本的偶合(contingency)。在這個過程中,強化的作用很重要。斯金納按照操作強化原理製成的能夠幫助教學的教學機對美國影響很大。在所有的新行為主義者中,斯金納是堅持行為主義基本立場最激進的一位,也是對當代心理學影響最大、重要的新行為主義者。在所有的新行為主義觀點中,斯金納的觀點是最純粹、最極端的,也是與華生的行為主義觀點也最接近。

新的新行為主義

接近聯想行為主義
相對於其他新行為主義者來說,埃德溫·古斯里的立場和觀點更加與早期行為主義接近。他認為,條件作用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基礎,而刺激與反應的接近則是條件作用發生的普遍原則。因此,刺激和反應接近的條件作用原理可以說明人類的學習行為,其他概念諸如練習、動機、習慣、強化、遺忘等都是不必要的,因為它們都可以用接近原理來說明。古斯里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他的學習理論中,而他的學習理論則只強調刺激與反應的客觀聯結。古斯里主張,聯結只發生於可觀察的刺激與反應之間;而刺激和反應的聯結只需要一個條件,即刺激和反應的接近,或稱同時性條件作用。古斯里的接近聯想行為主義簡明扼要,並被其弟子集成和發展,並被廣泛發展成為行為技術學,應用於多種行為治療中。但他的理論也因為過於簡單而遭到批評。
誘因動機理論
斯彭斯是赫爾的合作者和繼承者。他對赫爾理論和體系最主要的修正和發展,就是關於誘因動機(incentive motivation)的理論。赫爾認為,誘因動機是刺激—反應聯結的中介者,其強度受強化條件的影響。也就是說,強化在某一特定刺激做出某一特定反應上的獎勵作用越大,那麼它在那個刺激—反應上所產生的誘因動機作用也越大。而斯彭斯則主張把獎勵設想為對習慣有激勵作用,而不認為它直接影響習慣強度本身。這是假定習慣強度是S-R接近次數的函數,獎勵是通過誘因動機作用而對反應發生影響的。這個學說兼顧了誘因動機和接近原理。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解釋人在社會環境中學習的行為主義理論。它是在華生、赫爾、斯金納等人的學習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著重闡明人如何在社會環境中進行學習,從而形成和發展其人格特徵。早期社會學習的代表多拉德和米勒合著《社會學習與模仿》等書,進行模仿的實驗研究,強調行為受社會條件制約。由於他們是從動物行為研究的模式中去推論人的社會行為,終究無法擺脫傳統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局限性。20世紀60年代,班杜拉創立了現代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社會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獲得的,即觀察他人行為和模仿他人的榜樣形成的。在這一社會學習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環境,人們只要控制了環境,就可促使兒童的社會行為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米契爾還提出了認知社會學習理論,主要用五種變數來闡明人們是怎麼對各種刺激做出反應,即認知和行為的構成能力、對行為的轉譯策略和個人的認知構成物、對自己行為結果的預期、主觀上的刺激價值的傾向,以及自我調節系統和計劃。這五個變數既是決定人們行為的重要因素,又是人格結構的主要成分。班杜拉和米契爾既屬於行為主義的範疇,又與傳統的行為主義有區別,體現出了行為主義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漸趨一致。

代表人物


階段代表人物
古典行為主義時期華生、霍爾特、魏斯、亨特、拉什利
新行為主義時期托爾曼、赫爾、斯金納
新的新行為主義時期斯彭斯、波利斯、賓德拉、班杜拉、米契爾

主要貢獻


促進客觀研究

行為主義摒棄心靈主義和內省主義,承認外部刺激的客觀存在,反對把心理封閉在主體之內,主張以客觀行為作為心理學的對象,以嚴格的客觀法代替主觀的內省法。這就擺脫了主觀心理學脫離實際的研究取向,在心理學走向客觀研究的道路上立下了歷史功績,使心理學從主觀唯心主義向客觀唯物主義發展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豐富研究領域

行為主義加深了心理學的一些基礎研究,使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特別是實驗心理學和學習心理學取得了重大成果。另一方面,由於行為主義主張研究行為,直接使對動物行為的研究處於合法地位。行為心理學家積極開展關於動物學習的實驗研究,並試圖用動物學習規律來說明人類心理規律。行為主義還積極發展了聯結學習理論,把被動的古典條件作用學習推動到主動的操作條件作用學習的新階段,並蘊含著認知學習理論的重要因素和胚胎形式。華生還把實驗法引進兒童學習領域,促使人們對兒童情緒的發展和特定情緒的特定反應模式做了大量研究,豐富了兒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行為主義的研究,在學習心理學上的貢獻甚大。

促進實際應用

行為主義突出心理學研究對象和方法的客觀性、開放性和操作性,把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作為心理學的根本任務,因此就決定了行為心理學更加註重面向實際生活,重視心理效應和發展應用心理學。華生認為,行為主義的立場和環境決定論的觀點,使某些心理學分支脫離它的本源而日益興盛起來,比如藥物心理學、廣告心理學、法律心理學、測量心理學和心理病理學等。行為認識論、行為實驗分析以及應用行為分析至今依然是活躍的研究領域。在美國,行為主義思想不僅普遍應用於各種社會機構,而且滲透到人文科學,如社會學、政治科學、行為科學,甚至藝術領域。

主要問題


生物主義

行為主義忽視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差別,把人歸結為動物,抹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從而陷入了生物主義。首先,早期行為主義者把人和動物看作相同或相似的自然實體,忽視了人是社會歷史的存在物。其次,行為主義者以動物為研究對象,並把人的心理動物學化或生物學化。

客觀主義

行為主義提倡用嚴密的客觀方法研究行為,反對主觀主義心理學,促使心理學走向客觀化的研究道路,具有正面意義,但是卻又走向另一個極端。行為主義貶低作為主體的人在心理和行為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否認心理的主觀性和內省法,把客觀行為和客觀方法視為心理學唯一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誠然,心理支配行為,行為表現心理,二者有密切的聯繫。但是,二者也有明顯的區別。行為主義以行為等同或取代意識,實質上就是肯定客觀、否定主觀,必然陷入“無心理內容的心理學”的客觀主義境地。

機械主義

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研究存在著不同的水平和層次,如有的從機械運動、力學層次進行研究,有的從生理學層次研究,有的從適應環境的生物學層次研究,有的從改造世界的社會能動性層次進行研究。人的心理的複雜性就在於它不是單一的、低級的運動形態,而是社會的運動形態和生命的運動形態互相轉化、互相關聯、互相滲透的過程。行為主義抹殺行為不同層次的差別,把人描繪成一種消極被動的機械結構,陷入了機械主義的錯誤。

還原主義

行為主義者力圖將介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心理學還原為自然科學,將心理學還原為生理學和物理學。他們認為全部心理和行為都不外乎是由一些物理和化學變化引起另一些物理和化學變化,這樣就抹殺了心理現象不同於自然現象的特殊本質,把心理現象歸結為純自然現象,陷入了還原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