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唯心主義

哲學的基本形式之一

主觀唯心論或主觀唯心主義是一個哲學理論。其提出某主體的心靈,如其感覺、經驗、意識、觀念和/或意志等是世界中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

中國陸九淵心學的“吾心即是宇宙”,英國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等觀點,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

涵義


貝克萊
貝克萊
唯心主義【英文:Subjective Idealism】哲學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觀唯心主義把主體的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看作是意識世界中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意識體的主觀精神所派生的,它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因此,在主觀唯心主義者看來,主觀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則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片面地極端地理解主觀唯心主義會導致唯我論。主觀唯心主義把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自我主觀精神的顯現和產物。實際上就是認為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每個自我的主觀精神決定,沒有每個意識體自我的主觀精神,也就沒有外部世界上的事物,即客觀世界依賴於主觀精神而存在。中國陸九淵心學的“吾心即是宇宙”,英國貝克萊的所謂“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等觀點,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代表


門格爾、帕累托、希克斯、陸九淵(1139—1192)
門格爾認為不同的商品效用可以互相比較,並且商品價格決定於商品的邊際效用。在門格爾等人思想的基礎上,艾奇沃斯、帕累托、希克斯等得出了無差異曲線。
陸九淵
陸九淵
門格爾、希克斯等人實際上認為,2件棉衣加上3個麵包,同1件棉衣加上5個麵包可以“無差異”。也即物理、化學等客觀狀態不一樣的東西給人帶來的感覺可以是一樣的。進一步而言,人的主觀感覺可以脫離物理、化學狀態而獨立存在,並成為決定人們行為的源。門格爾、希克斯等人改變了了效用的概念。在一些觀點中效用是用於描述商品滿足人某種需要的能力,希克斯等人認為,效用是人的主觀感覺,並不是客觀世界物質的絕對性質。也就是說,在希格斯等人眼中,商品最終是因為滿足了人們的主觀需要而並非其本身產生對人類的效用。
在此基礎上希格斯等人又建立了序數效用函數論。效用是無法精確度量的,因為人們對商品的偏好是難以用明確的數學來表示。在希格斯等人眼裡,一組商品比另一組商品可以帶給某個特定的消費者更多的效用是能確定的(這個假設雖然看似合理,在近幾十年也被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特別是行為經濟學的試驗與理論所反對。),不能確定具體的數字關係,而且強行確定某種嚴格的數學關係最後也往往不能很好地自圓其說,故序數效用論連同他的主觀效用觀點被此後的西方經濟學廣為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主流的觀點。在這種理論,以及該理論的各種修改版本下的效用函數一般都是模糊不定,因人因時而異的,經濟學家也一般只會確定這些效用函數的一些特性(比如增減性,凹凸性,極值等。)進行研究而不再拘泥於具體的某一確定形態的效用函數,微觀經濟學理論大多也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
馬歇爾提出了局部均衡,指出商品價格是供求均衡的結果。
實際上,馬歇爾綜合了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
費希特
費希特
馬歇爾把唯物主義結合在了一起,他是一個在唯物主義的經濟學者。他不喜歡像李嘉圖那樣的主觀主義,李嘉圖的主觀主義顯然不符合事實,他也不喜歡門格爾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因為現實中有許多現象需要客觀一些的解釋。他最後選擇了一種辯證綜合,它是經濟學的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經濟學的一次重要轉折。

語句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貝克萊(英國);
“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康德(德國);“物是感覺的複合”——馬赫(奧地利)
“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古希臘)
唯物論和唯心論
一切有真正科學頭腦的人和一切的哲學都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和意識的存在,否則就不能算是哲學。“物質是第一性的東西,精神是第二性的東西”這一個哲學上最根本的唯物主義原理。如果按照這樣的理論那就間接的說明了“物質是無中生有的,它是會憑空出現憑空消失的”,其違反現代科學基礎。而採取了唯心主義的原理,如果把精神、意識、感覺、思想、心靈、理念等看作第一性的東西,看做是最先存在的東西,而把一切物質現象認為,它是這些精神要素的表現,如果否認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志而獨立存在的東西,採取了這一系列的唯心主義原理,必然要得到與一些自然科學的成果相反的的結論。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都屬於哲學,其能影響自然科學,可都不是自然科學,兩者都並不是絕對正確的。
我們說實用主義馬赫主義的一種流派,因此我們先就馬赫主義來作一個簡單的說明。馬赫主義,在實際上只是十七世紀英國已出現過的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再版。這類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共同的特點,即是把主觀意識當做第一性的東西,其認為我們的每個人的世界觀是由主觀意識衍生的。
自然科學證明世界是在生命出現以前早已存在,也證明生命和及生命意識以及高靈人類是物質世界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自然科學在這裡正是符合於唯物主義宇宙是先有的客觀世界,後有的生命,客觀世界在先,生命在後,宇宙每個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與屬性,客觀世界沒有意識。唯心主義者認為世界不能離開感覺、意識、思維、概念等而存在,由此當世界上還沒有任何觀念出現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呢?答案是顯然否定的,可以說宇宙的誕生到毀滅本身是一種法則,至於宇宙誕生之前更是一種概念。唯心主義的主觀意識指的是一切宇宙事物的本源,物質僅僅是宇宙所有主觀意識集合的外在表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花一世界,一草一靈魂。意識不受任何物質限制,人的意識如何代表所有的主觀意識。
唯我論與主觀唯心論
唯我主義者認為宇宙萬物都是自己感覺到的,否定客觀物質與主觀意識的真實存在。其認為只有自己才有意識,只有自己才是真的。它的觀點依然認為只有我這個物質才有意識,由主觀物質產生受主觀物質支配,而唯我主義依然屬於唯物主義的一種。
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一花一世界,一草一靈魂。也就是說每個自我都有一個世界,而且每個世界都是平等且相對獨立的。每個世界都互相影響,每個世界的發展方向都取決於其意識體本身,而客觀世界則是由這些意識世界構成,這樣即無客觀坐標,只表現個人意志,其認為物質不可以獨立於意識之外。
以下所述都是唯我主義特點:
從唯我主義的觀點看來,“實在”既然是感覺和觀念的複合,它自然是人造的了。胡適說:“實在是我們自己改造過的實在。這個實在裡面含有無數人造的分子。實在是一個很服從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順地由我們替他塗抹起來,裝扮起來。”(《實驗主義》,見《胡適文存》,卷二,一○六頁)他舉了一些例子,如詩人的感覺和植物學者的感覺如何不同,一百個大錢可以有各種擺法等,企圖使人相信他們那一套胡說。其實,無論詩人或植物學者,其感覺都是物質的客觀實在影響於其感覺器官而後發生的,人們的感覺雖然不同,但是物質的客觀實在卻自有其本來面目,決不因人們如何感覺它而改變。一百個大錢儘管可以有不同的擺法,可是這些擺法,無非反映了一百個大錢這一客觀實在所有的各種數的關係,要多一種擺法或少一種擺法,都不是人所能任意造作的。
唯我主義荒謬地認為客觀實在的變化發展是人的思維所“製造”出來的。胡適引用他的老師的話:“實驗主義以為實在正在製造之中,將來造到什麼樣子便是什麼樣子”,並把這種實在論稱為“創造的實在論”(《實驗主義》,見《胡適文存》,卷二,一○七頁)。我們反對唯我主義,反對把“實在”看做一成不變的東西,可也反對這種唯我主義的所謂“創造的實在論”。這種思想不但與唯心主義的的意識本源論相悖,而且與唯物主義的客觀物質相悖。
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是主觀意識是宇宙的本源,而這個主觀意識並不只是某個個人。花花草草,世界眾生都是主觀意識。從而主觀唯心主義認為客觀世界是所有意識世界的共性所在。(也就是說客觀物質是主觀意識中的共性所產生)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幻覺,而這個幻覺就屬於我們的主觀意識,僅存在於產生幻覺的一個意識世界中。而海市蜃樓很多人都可以看到,所處角度不同,有的人會看到,有的人不會看的,因此其屬於存在於多個意識世界中的意識體,而物質屬於所有意識的共性所產生。
唯物主義認為客觀實在的變化發展是客觀實在的運動,這樣的運動是依循著客觀實在本身所固的規律、屬性的,天體的演化,生物的歷史,人類社會的發展,一切事物的運動,毫無例外地證明了決不是象唯我主義所說的那樣由人的主觀或人所任意“製造”出來的。而動物的逃離、植物的進化、生存競爭、生命的出生與死亡等更證明了主觀意識並非人類所獨有,只是人類特殊而已。
杜威
杜威
主觀唯心主義承認人的主觀的能動作用,和實用主義以及每個意識體或意識世界都有互相影響的作用——唯我主義者說人能夠任意地“塗抹”、“裝扮”客觀存在,任意地“製造”客觀存在的變化發展,這種思維與主觀唯心主義是根本不同的。首先是前提不同,其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只是依賴於主觀意識而存在,這是主觀唯心主義承認人的主觀的能動作用的前提,而唯我主義卻相反。人的行為、行動,所思所想,萬物的變化等都是通 過人這個物質隨意決定和支配的。
唯我論繆論
對於這一個事實,胡適的擁護者丁文江曾公開承認過,他在一篇叫做《玄學與科學》的文章里說:“……赫胥黎、達爾文、斯賓塞、詹姆士、皮爾生、杜威,以及德國馬哈(註:馬赫的異譯。)派的哲學……以覺官感觸為我們知道物體唯一的方法,物體的概念為心理上的現象,故說是唯心。”並把這種唯心主義叫做“存疑的唯心論”(見《科學與人生觀》上卷,該文,一二~一三頁)。
意思就是說這是對於外界事物的客觀實在性抱有懷疑態度的唯心主義。胡適卻不象他的徒黨這樣老實,他極力想掩蓋實用主義的主觀唯心主義的面貌。他跟著他的狡猾的美國老師杜威假裝說實用主義不談唯物唯心的問題。他舉了杜威關於“經驗”的“見解”作為例子,想證明杜威對於唯心唯物的問題是採取了“以不了了之”的態度,並且還藉此大捧杜威一頓,說杜威能把這樣一類的問題撇開不談,可算得“在哲學史上,它是一個大革命家!”可惜,胡適對於哲學的歷史未必懂得太少了。實際上杜威並不是第一個這樣的“大革命家”。以某種關於“經驗”的見解為標榜來掩蓋唯物唯心的區別的“大革命家”,在馬赫主義者阿萬那留斯的信徒中間早已出現過了。列寧在《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一書里這樣寫道:“我們只能憐惜那些相信阿萬那留斯及其一夥的人,他們以為經過‘經驗’這個字眼就可超越唯物論與唯心論底‘陳舊的’差別。”(註:《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一七六頁。)
杜威也正是企圖經過“經驗”這個字眼的把戲來使人們相信他真是超越了唯物唯心的區別的。杜威真的超越了這個差別嗎?讓我們來仔細研究吧。據胡適的介紹,杜威關於經驗的見解,有以下幾條——
(1)舊派人說經驗完全是知識
(2)舊說以為經驗是心境的,裡面全是‘主觀性’。其實經驗只是一個物觀(應譯作客觀。——艾)的世界,走進人類的行為遭遇裡面,受了人類的反動發生種種變遷。
(3)舊說於現狀之外只是承認一個過去,以為經驗的元素只是記著經過了的事。其實活的經驗是試驗的,它是要變換現有的物事;他的特性在於一種‘投影’的作用,伸向那不知道的前途;他的主要性質在於聯絡未來。
(4)舊式的經驗是專向個體的分子的。一切聯絡的關係都當作從經驗外面侵入的,究竟可靠不可靠還不可知。我們若把經驗當作應付環境和約束環境的事,那麼經驗裡面便含有無數聯絡,無數貫串的關係。
(5)舊派的人把經驗和思想看作絕對相反的東西。他們以為一切推理作用都是跳出經驗以外的事。但是我們所謂的經驗裡面含有無數推論。沒有一種有意識的經驗沒有推論的作用。”(《實驗主義》,見《胡適文存》,卷二,一一一、一一二頁)
胡適還引用了杜威的話,把這幾條作了一個簡單的概括,說:“經驗就是生活”,“經驗不光是知識,經驗乃我對付物,物對付我的法子。”(同上,一一三、一一四頁)杜威的這些“見解”,乍看起來是很令人迷惑的。在這裡,他把人和環境,以及思想等等,這就是說,一切的一切,象煮大雜燴一般地全部攪在他的“經驗”概念的鍋子里,以為這樣一來,就可以“掩蓋了哲學上唯物論的路線和唯心論的路線”(註:列寧:《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一七五頁。),就可以使人得到一個“以不了了之”的印象了。其實,
杜威怎能掩蓋得了?他又何嘗是真的“以不了了之”的態度來對待唯物唯心的問題呢?他的這些“見解”里既然涉及到人和環境,主觀和客觀,我和物之間的關係,既然把經驗解釋做“我對付物,物對付我”的關係,就不能迴避那劃分哲學上唯物主義路線和唯心主義路線的根本問題:在人和環境,主觀和客觀,“我”和物兩者之間,哪一方面是第一性的,哪一方面是第二性的呢?
如果把人的主觀或“我”看做第一性的東西,而把客觀環境和“物”看做是必須依賴人的主觀為轉移的東西,那末,不管他在表面上的樣子是裝得多麼不偏不倚,而在實際上他仍然只是在唯我的路線上來解釋經驗,根本沒有“理解”唯我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而事實上恰恰就是如此。
為要證明這一點,首先我們不要忘記唯我主義者對於“唯我”的主觀唯物主義的看法。唯我主義者既然把“實在”看做人的感覺和觀念的複合,看做是任人隨意“塗抹”“裝扮”的“百依百順”的“女子”,他們對於客觀“環境”或“物”(這當然是屬於“實在”的範疇之內的)也就不會看做是不依賴人的主觀物質為轉移的客觀物質存在的東西,而只能把它們也看做主觀物質的感覺和觀念的複合。
儘管杜威在表面上裝得好像四平八穩地說經驗是人和環境,主觀物質和客觀物質,“我”和“其他物”的“相互關係”,似乎是把兩者平等看待的,然而在實際上他終歸是按唯我主義原則把人這個物質和主觀物質或“我”放在第一性的地位,而把客觀環境物質或主觀意識、客觀物質看做主觀物質的感覺和觀念的表現。為要證明這一點,我們不妨唯我主義者用他自己的話來供出他是如何了解“環境”這個概念。
杜威說:“環境,換句話說,即是與個人的需要,慾望,目的和能力相互作用著以構成現有經驗的任何的條件。一個人即使建築一座空中樓閣,他也是與其在想象中所構成的對象互相作用著。”(見美國拉特納爾編《杜威的哲學》選集,1939年紐約版)
這些話告訴我們什麼呢?它告訴我們,杜威沒有把“環境”看做不依賴人的主觀意志而在外界獨立存在著的客觀條件,而僅只是在與人的(而且是“個人”的)主觀需要、慾望、目的和能力等相互作用中才能存在的條件,它的存在是從屬於個人的的主觀的;而經驗則是與人的主觀幻想中的“空中樓閣”在原則上相同的東西。
17世紀的貝克萊主張“存在即被知覺”,阿萬里留斯主張“自我的環境”是“不可分離的”“原則的同格”(註:參看列寧:《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第一章,第三節。),杜威的話和這不都是一模一樣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說教嗎?杜威何嘗真的是“以不了了之”的態度來對待唯物唯心的問題?

引出唯心論


唯我主義的變種,在意識誕生前世界處於疊加態,觀察到自身意識的存在的瞬間意識誕生(即使意識存在與否處於疊加態也可以觀察)。通過自身觀察使疊加態塌縮,大致確定歷史變化,不遵循時間軸上的因果,只遵循自身意識觀察的因果。
比如因為未來救了個人,導致現在被救,這個是因為現在觀察到了自己被救,然後存在這個可能,之後疊加態正好往這個可能塌縮了
疊加態的塌縮方向並不受意識控制。
比如你猜測某件事的真相,然而並不會因你的猜測而往那個方向塌縮。
由於意識的觀察手段限制,至少以人類為藍本時疊加態塌縮並不完全,總會有內幕存在。
比如用某種方法知道在某時某地發生了某事,無論是用那種方法,得出了什麼推斷,都造成了觀察,疊加態會出現一定變化,觀察手段不足以杜絕所有可能性時疊加態不會完全塌縮。
在各種現象中與唯物主義並無矛盾,概率的發展是唯物的,存在與否是唯心的,本質上唯心唯物等價.(不完全的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