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笛福
英國作家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年5月6日—1731年4月24日),17—18世紀英國作家。
大事件
1660-05-06
出生
1660年5月6日出生於倫敦聖蓋爾斯街。
1681
完成第一部作品論著
1681年完成第一部作品論著《冥想》。
1688
參加光榮革命
1688年參加光榮革命。
1695
被任命為皇家彩票事務負責人
1695年被任命為皇家彩票事務負責人。
1701
因出版長詩《地道的英國人》引起關注
1701年因出版長詩《地道的英國人》(又譯作《貨真價實的英國人》)引起關注,在這部作品中他反擊那些批評威廉國王的讕言。
1703
被捕判刑
1703年因《對付新教徒最直截了當的辦法》的發表而被捕判刑,被套上頸手枷遊街示眾三次,但由於托利黨的一位叫羅伯特·哈利的大臣的努力而獲釋,開始效力於托利黨,積極擁護它的政綱,擔任新聞記者、顧問。
1704
開始獨立主辦《評論》雜誌
1704年開始獨立主辦《評論》雜誌。
1719
出版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1719年出版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1731-04-24
逝世
1731年4月24日因逃避債主的追逼逝於倫敦,葬於本希爾公墓。
1660年5月6日,出生於倫敦聖傑魯斯·克裡布魯教區聖蓋爾斯街。
1671—1674年,在詹姆斯·費希爾牧師在薩里郡的道爾金開辦的學校讀書。
1674—1679年,在主教查爾斯·莫頓在倫敦附近的紐溫頓格林村主辦的學校讀書,為將來當一名牧師作準備。
1681年,完成第一部作品論著《冥想》,該作品是一系列抒發個人宗教情緒的論作。
1683年,開始從事商業活動,包括酒、煙草、麝貓香和針織品等貿易,並此到過國內外許多地方。
1688年,積極參加光榮革命,使他所擁護的威廉三世登上王位。
1692年,經商破產,不得不給政府當過情報員,並設計開發事業糊口,不久從破產中恢復了過來;同年,開始發表許多諷刺性的時事論文及詩詞,以支持輝格黨威廉王。
1695年,被任命為皇家彩票事務負責人,開始正式使用“笛福”這個名字。
1697年,出版論著《計劃論》,其中所提出的計劃包羅萬象,如開辦女子學校、漁民終生福利等等。
1701年,因出版長詩《地道的英國人》(又譯作《貨真價實的英國人》)引起關注,在這部作品中他反擊那些批評威廉國王的讕言。
1702年,撰寫政治論著《對付新教徒最直截了當的辦法》(又譯作《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語諷刺政府的宗教歧視政策。
1703年,因《對付新教徒最直截了當的辦法》的發表而被捕判刑,被套上頸手枷遊街示眾三次,但由於托利黨的一位叫羅伯特·哈利的大臣的努力而獲釋,開始效力於托利黨,積極擁護它的政綱,擔任新聞記者、顧問;同年,創作詩歌《立枷頌》,諷刺法律的不公,因此被倫敦市民奉為英雄。
1704—1713年,獨立主辦《評論》雜誌,刊物上的文章幾乎全部出自他一人之手;同時期,還為羅伯特·哈利搜集情報。
1705年,創作幻想式行旅小說《團結》。
1709年,完成歷史記錄《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史》。
1715年,因哈利被判入獄遭到牽連被判有罪,但博得輝格黨的信任,成為反間諜,從事顛覆保皇黨的任務;同年,出版論著《家庭指導》,該作品是一本行為指南一類的書,受到公眾歡迎。
1719年,出版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該作品講述魯濱遜·克魯索隻身漂流到無人的荒島,開始了28年與世隔絕的生活的故事並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生存下來,最終返回故鄉的故事。
丹尼爾·笛福的作品
1720年,完成歷史小說《騎士回憶錄》,該作品故事的背景設置在三十年戰爭與英國內戰期間,兼有想象、紀實;同年,出版長篇小說《辛格頓船長》,講述辛格頓航海冒險、開發荒島的故事;同年,出版有關魯濱遜的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的回想》(又譯作《魯濱遜沉思錄》)。
1722年,出版了小說《摩爾·弗蘭德斯》《傑克上校》《大疫年日記》(又譯作《瘟疫年記事》),其中,《傑克上校》講述主人公當兵、被販賣、成為種植園主等一系列經歷,《摩爾·弗蘭德斯》講述一個女囚犯的故事,《大疫年日記》是一部以1664—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為背景的小說。
1724年,出版小說《羅克薩娜》(又譯作《羅克桑那》),該作品講述的主人公流落英國,嫁給酒商,后被遺棄,又嫁給一個荷蘭商人、商人負債入獄,她也在悔恨中死去的故事;同年,出版遊記《大不列顛全島記游》。
1725年,出版小說《英國商人手冊》。1726年,出版諷刺作品《魔鬼的政治歷史》。
1731年4月24日,因逃避債主的追逼逝於倫敦,葬於本希爾公墓
丹尼爾·笛福
據說笛福曾與26家雜誌有聯繫,有人稱他為“現代新聞報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論冊子,共達250種,無一不是投合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寫城市中產階級感興趣和關心的問題。如《維爾夫人顯靈紀實》(1706年),對一個流行的鬼故事作了逼真的報道;《瘟疫年紀事》(1722年),寫1665年倫敦大瘟疫,把這場鼠疫的發生、傳播,它引起的恐怖和人心惶惶,以及死亡數字、逃疫的景況寫得如身臨其境。當時法國馬賽鼠疫流行,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笛福的作品滿足了市民對鼠疫的好奇心。
笛福繼《魯濱遜漂流記》之後又寫了一些優秀作品,其中有被列為英國文學經典的《摩爾·弗蘭德斯》和《傑克上校》等。
《魯濱遜漂流記》的暢銷促使他寫了《魯濱遜漂流記續集》,他讓自己的英雄做了一次環球旅行,魯濱遜的多半旅程是從北京出發,橫穿西伯利亞到俄羅斯阿爾罕格爾斯克。他沒來過中國,但在續集中談到了當時歐洲人還不大知曉的黑龍江。
1684年,笛福與一個酒商的女兒結了婚,得到了女方家價值3700英鎊的嫁妝。
1731年的一天,《倫敦信使報》刊登出一條消息:星期一傍晚,著名的丹尼爾·笛福在臨卡納特林蔭道自己的寓所里於暮年逝世。英國人愛事先給自己寫墓誌銘,寫得俏皮,機智而簡短。笛福也寫了,他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寫:“丹尼爾·笛福”。但人們卻是另外的考慮,他們在他的墓碑刻寫上了:“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
作品名稱 | 作品原名 | 出版時間 | 作品體裁 |
---|---|---|---|
《冥想》 | 1681 | 論著 | |
《計劃論》 | 1697 | ||
《地道的英國人》(又譯作《貨真價實的英國人》) | The True born Englishman | 1701 | 詩歌 |
《對付新教徒最直截了當的辦法》(又譯作《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 | 1702 | 論著 | |
《立枷頌》 | Hymn To The Pillory | 1703 | 詩歌 |
《團結》 | 1705 | 小說 | |
《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史》 | 1709 | 歷史記錄 | |
《家庭指導》 | 1715 | 論著 | |
《魯濱遜漂流記》 | Robinson Crusoe | 1719 | 小說 |
《騎士回憶錄》 | 1720 | ||
《魯濱遜漂流記的回想》(又譯作《魯濱遜沉思錄》) | |||
《辛格頓船長》 | Captain Singleton | ||
《摩爾·弗蘭德斯》 | Moll Flanders | 1722 | |
《傑克上校》 | Captain Jack | ||
《大疫年日記》(又譯作《瘟疫年記事》) | 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 ||
《羅克薩娜》(又譯作《羅克桑那》) | Roxana | 1724 | |
《大不列顛全島記游》 | The Great Law Of Subordination Considered | 遊記 | |
《英國商人手冊》 | 1725 | 小說 | |
《魔鬼的政治歷史》 |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Devil | 1726 | 論著 |
丹尼爾·笛福被譽為“歐洲小說之父”“英國小說之父”和“英國報紙之父”等,他創作的《魯濱孫漂流記》《辛格頓船長》《傑克上校》《摩爾·弗蘭德斯》等小說,同以往的文學作品相比,無論在藝術形式或是在藝術質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從某種意義上說,丹尼爾·笛福向世人推出了一種新型的小說文本,作品沒有蒲柏的古典風範,也沒有斯威夫特的辛辣諷刺,但也自成一家,在平直曉暢、細枝末節中見真實;同時,他的作品不再以“英雄”“偉人”為主角,而把焦點對準大街上來來往往的普通百姓及其美德,開創了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風氣之先河。對英國及歐洲小說的發展都起了影響以及作用,他因此成為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
其著名作品《魯濱遜漂流記》於2015年被列入北京市中考名著必讀著作。
人文精神
確定人的價值,即人文精神,是丹尼爾·笛福作品的重要主題,丹尼爾·笛福指出了實現實踐活動的價值的基本途徑。比如《魯濱遜漂流記》中,魯濱遜創造性勞動的價值取向影響了後世,小說傳遞出經典的倫理和價值觀的視角。丹尼爾·笛福的價值體系繼承了以往的文學傳統,在西方文化中也滿足了發展趨勢的需要。作者的英雄形象塑造體現了傳承和弘揚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文化價值,即展示智慧和人類的力量,謳歌人類的英雄行為,體現了西方文學的基本主題和深厚的傳統。
宗教意識
丹尼爾·笛福的思想通常表現為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的宗教價值意識,它反映了新教倫理價值的影響,顯示資本主義擴張的意識形態的衝突和保守的宗教、倫理意識形態。丹尼爾·笛福和他的主人公對西方宗教問題有一個矛盾的心態,他們試圖找到解釋,找到與自己的願望和行動一致的宗教,但無法擺脫根深蒂固的宗教束縛,因此,丹尼爾·笛福表現出矛盾與困惑的心態與慾望。從本質上說,丹尼爾·笛福始終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貫穿於他所信奉的新教倫理,體現了他的宗教思想。他用宗教來滿足對資產階級的理解和自身發展的需要,這只是表達了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的思想。這反映了清教主義下的商人和他的內心世界充滿了矛盾。
殖民主義
丹尼爾·笛福的作品中殖民主義展現三方面:侵略擴張的先鋒,對種族歧視的鼓吹和拜金主義的反射。在侵略擴張的先鋒的方面,在丹尼爾·笛福的多部作品主人公對於殖民者的侵略擴張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如《魯濱遜漂流記》中的魯濱遜、《辛格頓船長》中的威廉醫生等都是積極主張對外擴張的先鋒,丹尼爾·笛福對這些主人公侵略擴張行為的讚頌,是殖民主義烙印的體現。在對種族歧視的鼓吹方面,最典型的是“星期五”。“星期五”的出現,是在魯濱遜已經用從沉船上取下的現代生活工具並在島上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由此可見,他的出場,就是作為現代文明之下的荒島的一名“被奴役者”而存在的。他與魯濱遜的相識,也是在魯濱遜用象徵資本主義擴張行為的步槍,將追殺他的土著人殺死後,才得以實現。可以說,他的存在,最大限度的滿足了魯濱遜作為一個“島主”的虛榮心和作為一個“統治者”的滿足感。這實際上代表著殖民主義帶來的另一個副產品——“文化侵略”。因為在殖民者眼中,只有他們創造的文明才是正確的文明,其餘人類文明都是落後的。在拜金主義的反射方面,丹尼爾·笛福作品中體現在對於物質和財富的瘋狂的、無節制的追逐之上,即拜金主義,如魯濱遜、辛克頓船長和傑克上校,他們都是在瘋狂追求物質財富的過程中,才造就了這樣或那樣的歷險,他們的勇敢和智慧,也都為金錢而生,受金錢支配。
真實書寫
丹尼爾·笛福的作品向讀者展示真實性,儘管他的小說是虛構的,但“虛構”也有特定的含義,並不是指那些超越真實的事件的捏造,即超越於人的經驗之上的憑空捏造。丹尼爾·笛福的“真實觀”既認同作品與客觀現實之間的一致性,同時也認同作品與代表著社會文化公認常識的“讀者的真實”之間的一致性。為了實現自己的“真實觀”,丹尼爾·笛福創立了一種類似於“讓客觀事實自己說話”的現實主義創作模式。從本質上說,它是古典主義理論的核心原則——“文學模仿自然”的一種翻版。但是丹尼爾·笛福的“自然”不同於“普遍的自然”,而是以個體經驗為基礎的“客觀事實”。他將創作對象確定在個體的人所經歷的具體的事件上,讓個人的世俗經驗成為各受關注的焦點,首次讓文學創作表現人的現實生活,開創了小說創作根植於人們實際生活中的先河,即一要反映普遍性,二要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力,能打動讀者的心靈這兩大基本概念的突破。具體而言,丹尼爾·笛福的作品現實性主要表現在取材的現實性、背景的具體化、語言的樸實、細節的逼真性。
細節描寫
丹尼爾·笛福在多年撰寫時政文章中養成了類似新聞記者的文風,加上他信奉的清教主義誠實傳統的影響,更是使他對一切虛構和想象的東西都極為反感,所以丹尼爾·笛福的作品體現出一種對緬節的真實的追求。笛福高超的敘事才能使其在細節描寫上既樸素又精確,達到了逼真的境界,對事件過程的描寫、對具體物品的羅列、尤其是對精細賬目的羅列無一不表現出逼真性的特點。
敘述視角
丹尼爾·笛福的小說經常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作者使用第一人稱敘述形式,模仿日記和懺悔式回憶錄的技巧,在他發表的一系列小說作品中顯而易見,這一系列小說就包括《魯濱遜漂流記》,以及《摩爾·弗蘭德斯》和《羅克珊娜》等個人自傳小說。丹尼爾·笛福開創了一種“獨特的小說寫作技巧”,其主要作品均以人物自傳(通過第一人稱),模模擬實生活寫成。在這些小說中,第一人稱“我”即是敘述者。敘述者以主人公的身份在小說中出現,這個敘述者很顯然是人物敘述者,確切地說是,第一人稱主人公敘述者。丹尼爾·笛福安排第一人稱敘述者“我”,以“自傳性回憶”的方式來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向讀者講述“我”在故事發生的實際年代的感受和行動。
聚焦藝術
從聚焦者的角度來說,丹尼爾·笛福的小說主要是以“自傳性回憶”的手法創作的個人自傳說,在第一人稱主人公的回顧性敘述中,聚焦者始終是同一個人物,而這個人物正是主人公自己。丹尼爾·笛福以第一人稱主人公作為聚焦者,始終用“我”的眼光來牽引讀者的視線,把讀者的視野盡量控制在“我”的聚焦範圍之內,讀者共享“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並且透過“我”逐漸認識和理解其他的人物和事件。這種聚焦除了具有直接、生動的特點之外,“我”的主導地位以及不可避免的主觀偏見,也使“我”佔有較易激發讀者的同情,獲取信任的優勢。
再從聚焦對象的角度來說,與其它的第一人稱主人公聚焦相比,丹尼爾·笛福的獨特之處在他綜合了流浪漢小說與清教徒撰寫心靈自傳時常採用的聚焦方式的基本特徵。前者的聚焦重心大都是投向外部世界的具體事物,特彆強調對生活的物質層面如飲食起居、日常活動等方面的描寫以及對各種生存狀態的描繪;後者的聚焦主要集中於清教徒的自我心靈感受,尤其是對上帝的感受。丹尼爾·笛福將兩者加以綜合,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模式使主人公成為聚焦對象,讓讀者在體會他或她的外部感受的同時也領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
以第一人稱主人公作為聚焦者,加之兩種聚焦對象的內外結合,使讀者不但見證,主人公的外在生活世界,同時也得以洞悉主人公的內在心理世界。細節的真實和心理的真實共同烘托出一個生活於真實環境中的真實個人。
敘述順序
丹尼爾·笛福小說遵循的主要是順時序,敘述的前後從整體上來說顯示出故事發生的先後順序。個人傳記的形式使小說中所有的事件都按年代順序排列成一個聯合體,這個聯合體中的所有事件全都發生在主人公身上,圍繞著主人公而展開,笛福小說中的敘述順序也就是按照主人公生活中的實際事件的發生順序來確定的。他的小說開篇往往從人物的出生開始,詳細交待主人公的家世及其來歷,然後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地按照自然的時間順序敘述人物的冒險或生活經歷。
語言藝術
丹尼爾·笛福在作品把語言變成了一種描述性的手段,從而建立了語言和事物之間的直接聯繫。為了有助於讀者的理解,他選擇一種徹底的明了,在事實上和文體上都要說得清清楚楚的語言,體現在他的作品中,是出現了類似日常口語式的同語反覆、敘事重複、啰嗦冗長、平鋪直敘、措詞簡單等文體現象。丹尼爾·笛福只求語言樸素自然、通俗易懂,不求辭藻華麗、文體優美。丹尼爾·笛福這麼做是為了營造小說細節的真實性,縮短自己的作品與廣大讀者之間的距離,而不得不作出的取捨。在丹尼爾·笛福的小說中除了出現了順敘手法之外,還使用了倒敘的手法,這些追述或起補充作用,或起重複的作用,對先前已經描述過的事件進行改變、強調、或解釋。
1685年笛福參加蒙茅斯公爵領導反對天主教國王的叛亂。
1688年荷蘭信奉新教的威廉率軍登陸英國,繼承英國王位,笛福參加了他的軍隊。
1692年他經商破產,負債達17000鎊,以後又屢屢失敗,因而不得不用各種方法謀生。他曾充當政府的秘密情報員,設計過各種開發事業,同時從事寫作。
笛福晚年過得還算舒心,又寫了幾本書,債權人有的已經故去,他賣掉小磚廠用換回不多的錢還了其他人的債,還在距倫敦不遠處購置了一套房。不過,他也有坎坷,好不容易和債權人和睦相處,不料想一位債權人的遺孀提出了新的訴訟,司法機器再次旋轉起來,他為避免財產被沒收,把住房和財產過戶到了他一個兒子名下。他的這個兒子是個能幹的新聞記者,誰想他還是條惡棍。笛福寫道:“我把自己置於他的從屬地位,信賴他,把我尚無生活保障的其他孩子託付給他,而他卻連一點同情心都沒有,折磨那些孩子,折磨自己行將就木的不幸的母親,他本人過著極為富足的生活。”
步入古稀之年的笛福為避債不得不隱藏起來,他在倫敦老城中心的錫蒂租了間房。
笛福生活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時期,他屬於資產階級,他是中上層資產階級的代言人。
笛福一生最關心的是發展資本主義,他極力稱讚的是資產階級,他認為一個國家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發展貿易。“給我們貿易就是給我們一切”,“貿易是世界繁榮的生命”,這就是他最根本的主張。因為他以為貿易使製造業和航海業發展,使人民有工作,有衣穿,有飯吃,物資也因此能保持高價,並且可以維持高的地租,所以上層社會也得到好處。只要有勤勞的人來發展貿易,任何地方都會繁榮起來。他的一切經濟論著與部分政治論著都發揮這個主張,提出了許多具體建議。笛福關於發展經濟的主張是有利於英國社會發展的,但是,他熱烈地支持殖民制度,提出奪取、經營殖民地的辦法,提出與落後民族擴大貿易的辦法,並且擁護黑奴買賣。這一切都表現了他的階級局限性。
笛福對於那些因門第而驕傲的貴族、紳士抱有很大的反感,他儘力頌揚並非上層階級出身的資產階級,抨擊了那些看不起“平民”的“紳士”。他說人的始祖就是做工的。他強調商人是有用的人,而紳士變商人,商人變紳士則又是合理的事,等等。對自己階級的稱讚,他在《羅克薩娜》里有一段話說得最明顯:
羅伯特男爵和我對商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羅伯特男爵說——我覺得他說的完全正確——一個地道的商人是全國最好的紳士,無論在知識上、在儀態上還是在判斷能力上,商人都比許多貴族強。他們一旦控制了世界,雖然沒有地產,也比有地產的紳士富有。
笛福對待勞動人民的態度有兩面性。他認為犯罪的根源是貧窮,富有的人是不會犯罪的。摩爾·弗蘭德斯和羅克薩娜之所以走上不光榮的道路,就是因為貧窮,所以他對這兩個人物也是抱有同情心的。他主張發展工商業使人民有工作。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卻把當時工人工作時間長、工資低、未成年的孩子就要工作等殘酷剝削現象視為固然。這是僱主的觀點。
《摩爾·弗蘭德斯》
總的看起來,笛福的思想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他的思想的局限性也是很大。資產階級在當時還是進步的階級,還在進行反對封建勢力的鬥爭。保守的貴族、地主不事生產,坐享巨額地租收入,資產階級組織著規模日大的工商業推動了社會發展。
中小資產階級一方面與大資產階級有相同之處,另一方面又與統治階級大資產階級和貴族有矛盾,要求更開明的政治。所以笛福種種發展資本主義的意見,反對封建勢力,反對政治不民主,反對壟斷等主張,都是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他受到時代和階級偏見的限制而擁護殖民制度和種族歧視,這卻是與大資產階級一致,是反動的。對勞動人民,他所關心的只是使他們有工作,能生產財富,這又與資本主義的要求相吻合。笛福思想上這種兩重性,鮮明地表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中。
笛福對他所描寫的人物理解較深,他善於寫個人在不利的環境中克服困難。他的主人公有聰明才智,充滿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識”。情節、結構不落斧鑿痕迹。他尤其擅長描寫環境,細節逼真,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身臨其境。
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他(丹尼爾·笛福)確實屬於那些偉大而樸素的作家的行列,他的作品,建立在對於人性中雖然不是最有魅力卻是最持久的因素的理解之上。
英國評論家傑克遜:如果人們要抓住資產階級年輕的、革命的、上升時期的旺盛而自信的精神,那麼最好的導引莫過於笛福與《魯濱遜漂流記》了。
英國詩人瓦爾特·德拉·梅爾:他(丹尼爾·笛福)的傑作的魅力不僅僅是傳奇的故事,而是這傳奇故事被披上了紀實的外衣,使故事看起來真實可信。
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笛福之前的英國作家的作品都缺乏可信度,笛福為我們設定了一條重要的規則:講故事者必須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