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臘腸

廣西梧州市特產

梧州臘腸,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梧州臘腸以肉類為原料,經切,絞成丁,配以輔料,灌入動物腸衣經發酵、成熟干制而成。色澤鮮明,烹飪簡捷,蒸炒煎炸,味道鮮美,入口衣脆肉爽,甘香不膩,飲譽兩廣、港澳及東南亞各地。

2008年08月2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梧州臘腸”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梧州臘腸
梧州臘腸
梧州臘腸起源於廣味臘腸,擁有外形獨特和別具一格的梧州本地特色風味,呈完整的圓柱狀,外形細長,有大坑皺紋,紅白分明,臘香味明顯,衣脆肉爽,味微咸不太甜,甘香不膩。

產地環境


廣西梧州市東鄰廣東,南接玉林,西連貴港,北通賀州、桂林。潯江、桂江匯於市區為西江。三江交匯處黃綠分明,人稱鴛鴦江。梧州集廣西水流85%以上,有“廣西水上門戶”之稱。介於東經111°51′14″—111°40′,北緯22°58′12″—24°10′14″之間,北回歸線從市區通過,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21.1℃溫度,年均降雨量1503.6毫米,全年平均日照為1915小時,日照百分率43.7。
梧州市耕地面積9.8萬公頃,是廣西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飼養禽畜品種30個,各縣(市)盛產豬、牛、雞、鴨,其中尤以岑溪市三黃雞馳名,蒙山縣則是廣西有名的豬花外銷基地,為梧州臘腸的生產發展準備了充足的物質基礎。

歷史淵源


廣西梧州臘腸擁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形成了獨特的生產傳統。
1954年,梧州為出口臘腸專門設場(廠),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改良和創新,逐漸形成獨特的外形和別具一格的風味。
2007年,梧州市出台了《梧州臘腸生產管理辦法》、《梧州臘腸行業自律規定》,成立了梧州臘腸協會。
2008年8月,梧州臘腸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后,一直缺少相關標準的支持。為此,梧州檢驗檢疫局積極宣傳,促使《地理標誌產品 梧州臘腸》標準於2017年4月獲得制標立項。
梧州臘腸
梧州臘腸
2017年8月26日,《地理標誌產品 梧州臘腸》標準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審定。

生產情況


2017年,梧州市有臘腸生產企業3家,年產量650多噸,產值3200多萬元。

產品榮譽


2000年,梧州臘腸獲“廣西名牌產品”稱號。
2003年,梧州臘腸獲“廣西著名商標,知名產品、名牌產品”稱號。
梧州臘腸
梧州臘腸
2008年08月2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梧州臘腸”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梧州臘腸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廣西梧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劃定梧州臘腸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函》(梧政函〔2007〕94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料及輔料要求
1.豬肉:經來源地動物檢疫部門檢驗檢疫合格。
2.瘦肉含量≥40%。
梧州臘腸
梧州臘腸
3.白砂糖:符合GB317—1998規定。
4.食鹽:符合GB2721—2003規定。
5.醬油:符合GB2717—2003規定。
6.酒:符合GB2757、GB2758規定。
7.腸衣:符合GB14967—1994規定的梧州膠原蛋白腸衣。
8.亞硝酸鈉:符合GB1907—2003規定。
(二)加工工藝
選料→切丁→糖腌→配料→灌制→[晾曬→風乾](重複3次)→包裝。
1.選料:選取豬背脊部皮下脂肪及腿部硬脂肪和無軟骨及結締組織的豬腿部瘦肉。
2.切丁:規格:3毫米×3毫米×3毫米至5毫米×5毫米×5毫米,比例≤60%(以濕料重量計)。
3.糖腌:時間≤60分鐘。
4.配料:
(1)蛋白肉加入量≤10%(以濕料重量計)。
(2)清香型白酒。
(3)發酵法生產的醬油。
5.三曬三涼:灌制后的臘腸半成品在白天經太陽生曬后,經傍晚霧氣或露雨再次吸濕,再經晚風吹爽,使臘腸經歷油潤→濕潤→吹爽過程,如此經過三曬三涼,直至形成獨特的臘香味。
(三)生產季節
每年農曆立秋至次年清明節前。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外形細長,有大坑皺紋,紅白分明,臘香味明顯,味微咸不太甜,甘香不膩。
2.理化指標:蛋白質≥17%,脂肪≤55%,水分≤25%,食鹽(以NaCl計)≤8%,總糖(以葡萄糖計)≤20%,過氧化值(以脂肪計)≤0.50克/100克,酸價(以KOH計)4≤毫克/克,亞硝酸鹽(以NaNO2計)≤20毫克/千克,鉛(Pb)≤0.2毫克/千克,無機砷≤0.05毫克/千克,鎘(Cd)≤0.1毫克/千克,總汞(以Hg計)≤0.05毫克/千克。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梧州臘腸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梧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