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龍鬚藤的結果 展開

龍鬚藤

薔薇目豆科羊蹄甲屬植物

龍鬚藤(學名:Bauhiniachampionii (Benth.)Benth.)是豆科羊蹄甲屬植物。藤本,有卷鬚;嫩枝和花序薄被緊貼的小柔毛。葉紙質,卵形或心形,長3-10厘米,寬2.5-6.5(-9)厘米。總狀花序狹長,腋生,有時與葉對生或數個聚生於枝頂而成復總狀花序。莢果倒卵狀長圓形或帶狀,扁平,果瓣革質;種子2-5顆,圓形,扁平,直徑約12毫米。花期6-10月;果期7-12月。

物種簡介


梅花藤、梅花入骨丹、(福建)菊花木、五花血藤、圓龍、蛤葉、烏郎藤、羅亞多藤(廣東)百代藤(海南)烏皮藤、搭袋藤(廣西)鉤藤(湖南、台灣)田螺虎樹(江西、植物名實圖考)

形態特徵


龍鬚藤
龍鬚藤
藤本,有卷鬚;嫩枝和花序薄被緊貼的小柔毛。葉紙質,卵形或心形,長3-10厘米,寬2.5-6.5(-9)厘米,先端銳漸尖、圓鈍、微凹或2裂,裂片長度不一,基部截形、微凹或心形,上面無毛,下面被緊貼的短柔毛,漸變無毛或近無毛,干時粉白褐色;基出脈5-7條;葉柄長1-2.5厘米,纖細,略被毛。總狀花序狹長,腋生,有時與葉對生或數個聚生於枝頂而成復總狀花序,長7-20厘米,被灰褐色小柔毛;苞片與小苞片小,錐尖;花蕾橢圓形,長2.5-3毫米,具凸頭,與萼及花梗同被灰褐色短柔毛;花直徑約8毫米;花梗纖細,長10-15毫米;花托漏斗形,長約2毫米;萼片披針形,長約3毫米;花瓣白色,具瓣柄,瓣片匙形,長約4毫米,外面中部疏被絲毛;能育雄蕊3,花絲長約6毫米,無毛;退化雄蕊2;子房具短柄,僅沿兩縫線被毛,花柱短,柱頭小。莢果倒卵狀長圓形或帶狀,扁平,長7-12厘米,寬2.5-3厘米,無毛,果瓣革質;種子2-5顆,圓形,扁平,直徑約12毫米。花期6-10月;果期7-12月。

生長繁殖


龍鬚藤可採用種子、扦插和分株繁殖。

種子

龍鬚藤種子出芽率極高,超過90%。龍鬚藤實生小苗移栽定植的第1年主要是根系生長,地上新枝葉生長較慢,新枝只能長到架頂。第2年植株生長速度加快,主幹增粗至2厘米,架頂開始發出很多新枝葉。第3年主幹增粗至4厘米,大量發生新枝葉,覆蓋面積增大。第4年後,單株覆蓋面積可達5平方米以上,遮陰效果十分理想。因此,一般要在定植后的第3年才有遮陰效果。

扦插

多年生老藤上有許多兩年至多年生的粗枝條,可用其直接扦插。具體方法:將枝條截成長0.5米的段,枝條下部用生根劑浸泡12小時后,應立即扦插於土中,入土部分0.3米即可。上部截斷面用白乳膠塗抹,然後用塑料薄膜包好。扦插苗可直接定植。扦插后的苗要特別注意保持土壤濕度。用這種方法繁殖成活率可達80%。成活后當年即可抽生新枝,第2年新枝條可上到架頂,第3年可達到遮陰效果。

分株

龍鬚藤原生於山野。從山上直接挖取老兜分株移栽,成活率很高,發芽及抽生新枝很快,當年即可上架,第2年可達到遮陰效果。挖老兜分株移栽的具體方法:從原生地將老兜連根挖起,盡量多保留鬚根,根部分為2-3株可不帶泥土,地上部主莖可留長1-2米,保留1-3個側枝,將莖幹上的其他小枝及葉全部去掉,植株根部打上泥漿,儘快移栽,栽前注意整株保濕。定植坑深0.6米、寬0.8米,栽後用白乳膠塗抹在樹榦的橫截斷面處,再用塑料薄膜包好,避免失水太多。用這種方法移栽成活率可達到100%。

栽培技術


龍鬚藤喜溫暖濕潤氣候,在中國浙江舟山海拔100米以下地區栽培,冬季常綠不落葉。作為觀光型、遮陰型栽培,在定植的前兩年,由於植株的覆蓋面積小,遮陰率低,應考慮間植一年生的藤本植物以短補長。可選擇生長速度快、又具有觀賞性的植物。如選擇瓜類作為間作植物。觀賞南瓜可選擇晚熟、藤蔓長、以側蔓結果為主、抗病性強的品種,栽培當年即可起到遮陰效果,又能觀賞奇瓜異果,一舉兩得。還可以選擇具有季節景觀效果極強的金銀花、凌霄花等作為不同季節的觀賞要素配置。
龍鬚藤屬於多年生中型藤本植物,生長勢強,在肥水條件較好的條件下,生長量較大,每株遮陰面積在5平方米以上。因此,定植密度不宜過大,要根據不同廊架的寬度及高度具體配置數量。

生長環境


喜光照,較耐蔭,適應性強,耐乾旱瘠薄。根系發達,穿透力強,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的丘陵灌叢或山地疏林和密林中。

主要價值


因其生命頑強,能盤樹纏繞、攀石穿縫,也可在園林中用于山岩、疊石、林間配置,頗具自然野趣。

主要變種


英德羊蹄甲(變種)(新擬)圖版57:7-13。
var.yingtakensis(Merr.etMetc.)T.Chen,comb.nov.——B.yingtakensisMerr.etMetc.inLingnanSci.Journ.16:85.1937;L.CheninLingnanSci.Journ.18:269.1939.
葉近革質,闊卵形至近圓形,干時下面非粉白色;基出脈7-9條,網脈密集,在葉兩面明顯凸起。花期8-9月;果期11月至翌年1月。
產廣東北部(英德、乳源、陽山)。生於山地半陰處,攀附於岩石上。模式標本采自廣東英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