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略曆

儒略曆

儒略曆(Julian calendar)是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又譯蓋烏斯·尤里烏斯·凱撒、加伊烏斯·朱利葉斯·凱撒、裘力斯·凱撒等)採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計算后,於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的取代舊羅馬曆法的一種曆法。

儒略曆中,一年被劃分為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366日為在當年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於實際使用過程中累積的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頒布、推行了以儒略曆為基礎改善而來的格里曆,即沿用至今的公曆。

簡介


儒略曆
儒略曆
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蓋厄斯·儒略·愷撒在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幫助下制訂新曆法,並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此曆法以取代舊羅馬曆法,所以人們就把這一曆法稱為《儒略曆》。16世紀前,西方國家大多採用它。

曆法演演算法


《儒略曆》以回歸年為基本單位,是一部純粹的陽曆。它將全年分設為12個月,單數月是大月,長31日,雙數月是小月,長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9日,閏年30日。每年設365日,每四年一閏,閏年366日,每年平均長度是365.25日。《儒略曆》編製好后,儒略·愷撒的繼承人奧古斯都又從2月減去一日加到8月上(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奧古斯都)使8月變成大月,又把9月、11月改為小月,10月、12月改為大月。
《儒略曆》比回歸年365.2422日長0.0078日,400年要多出3.12日。從公元325年定春分為3月21日提早到了3月11日。1500年後由於誤差較大,被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進行改善與修訂,變為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即沿用至今的世界通用的公曆。

創立動機


在儒略曆發明之前,羅馬人使用的是陰曆,每個月29或30天,每兩年插入一個閏月,閏月長度為3/4個普通月(也就是,第一年新月月初,第三年下弦月初,第五年滿月月初,第七年上弦月初,第九年回到新月月初)。在這樣一個曆法系統里,常年355天、閏年377或378天,平均下來每年有366又1/4天。本來這個曆法是為了切合太陽的運行規律的,但是由於閏月的添加是羅馬神官們自行決定的,所以在戰爭時代或者其他一些宗教活動荒廢的時候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無法宣布一年為閏年,這樣一來曆法就會大大偏離太陽規律。同時由於消息傳播的方式並不發達,遠離城邦居住的居民甚至有時並不能了解到神官發布的閏年通告,經常會導致許多人對這天的日期一無所知。
這個情況在凱撒當政時期變得頗為嚴重,因此凱撒決定進行曆法改革以永久的讓曆法和太陽運行規律結合起來,不受宗教活動或其他人為因素的影響。

各月名稱


古羅馬曆法,一年從March到February,前11個月以數字命名,最後一個月(February)是臘月。後來改歷,January成為第一個月,各月名逐漸改用俗名或以神命名。
一月 January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雙面神雅努斯。
二月 February 名字來自古羅馬的節日Februa。
三月 March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
四月 April 名字來自古羅馬的詞aperire,意思為“開始”,意味著春天開始。
五月 May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花神瑪亞。
六月 June 名字來自古羅馬共和國的創始人Junius。
七月 原名Quintilis,后改July。古羅馬歷只有10個月,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為愷撒是這月出生的,經元老院一致通過,將此月改為愷撒的名字“儒略”。
八月 原名Sextilis 后改August。原名是“第六”的意思,因為後來獨裁者屋大維是生於此月,元老院將此月改為他的稱號“奧古斯都”。
九月 September 拉丁語“第七”的意思。
十月 October 拉丁語“第八”的意思。
十一月 November 拉丁語“第九”的意思。
十二月 December 拉丁語“第十”的意思。

前期演演算法


羅馬於羅馬紀年709年(西元前45年)啟用儒略曆。
儒略曆從三月March到一月January,各月的天數依次為31、30、31、30、31、30、30、31、30、31、30;二月February的天數為平年30、閏年31,四年一閏。
後來,一月、二月移至年首,從二月移了一天至一月,各月的天數依次為31、29/30、31、30、31、30、31、30、30、31、30、31。
屋大維參照凱撒的慣例,用自己的大名命名了八月,原來應排為小月,從二月中抽出一天補上,變為大月,各月的天數依次為31、28/29、31、30、31、30、31、 31、30、31、30、31。
因當時僧侶錯誤理解“隔三年設置一閏年”,以致每三年設置了一個閏年。故前45年、前42年、前39年、前36年、前33年、前30年、前27年、前24年、前21年、前18年、前15年、前12年、前9年是閏年,與儒略曆實際日期誤差有3天。奧古斯都為了糾正以上閏年過多的錯誤,故取消前5年、前1年、4年3年的閏年,擬補累積誤差的天數。此後按儒略曆原來的設計每四年有一次閏年。

西曆與儒略曆


1582年——1699年:格里曆日期減10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17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8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0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格里曆3月1日,合儒略曆2月19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1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1701年——1799年:格里曆日期減11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18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7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1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格里曆3月1日,合儒略曆2月18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2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1801年——1899年:格里曆日期減12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19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6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2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格里曆3月1日,合儒略曆2月17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3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1901年——2099年:格里曆日期減13日等於儒略曆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