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道陵的結果 展開
- 正一盟威道創始人
- 道教正一道實際創立者
張道陵
道教正一道實際創立者
張道陵(34—156),字輔漢,原名張陵,東漢豐縣(今江蘇徐州豐縣)人。道教創始人。因其最初創立的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故又稱張天師。
相傳為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八世孫,漢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於豐縣阿房村。張道陵的父親叫張大順,好神仙之術,自稱“桐柏真人”,生下兒子,即取名為“陵”,希望將來能追隨先祖,遠離塵世,登陵成仙。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為太學書生時,博通《五經》,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從其學者千餘人。但常嘆息所讀之書無法解決生死問題,於是棄儒改學長生之道。張道陵26歲時曾官拜江州(今重慶)令,但不久就辭官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中,精思學道。漢章帝、漢和帝先後徵召其為太傅、冀縣侯等職,均辭。之後張道陵開始雲遊名山大川、訪道求仙。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與弟子王長、趙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貴溪縣雲錦山。雲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傳說三年後神丹成,龍虎出現,故此山又稱龍虎山。時年張道陵60歲,聽聞蜀中民風純厚,易可教化,便移居四川鶴鳴山。相傳漢順帝漢安元年(142)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張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囑其掃除妖魔,救護生民。張道陵就此創立了道教,尊老子為教祖,以“道”為最高信仰。永壽二年(156)升仙而去,時年123歲。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因老子之故冊贈張道陵為“太師”。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贈“正一靖應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崇禎皇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正一派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聖降魔護道天尊。
關於張道陵入蜀的原因,一是“聞蜀人多純厚,易於教化,且多名山”,對創教有利;二是“聞巴蜀疹氣危害人體,百姓為病疫災厄所困”,他想用符、丹為人治病。入川后,他先居陽平山,后住鶴鳴山,還到了西城山、葛潰山、秦中山、昌利山、湧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煉志。永和六年(141年),張道陵著作道書24篇,自稱“太清玄元”,收徒設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奉其道者,須納五斗米,時稱“五斗米道”。
漢安帝元年(142年)張道陵託言太上老君親降,授“三天正法”,命其為“天師”;同年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經”,命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又託言太上老君於漢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區機構):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囑天師張道陵奉行布化。於是張道陵在巴蜀地區建立起二十四個宗教活動中心,即二十四治,進而設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宰守。從這時起,道教開始有了正規教團組織“正一盟威道”,後世也稱之為“天師道”。
張道陵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並授民取鹽之法,後人稱“陵井”(用咸井水熬鹽)。百姓得其益,奉之為天師,弟子戶達數萬。並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流出米絹器物樵薪等;不施刑罰,以善道治人。使有疾病者書記生身以來所犯之罪,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不得復犯罪,以生死為約。
張道陵尊老子為道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經典,並自編《老子想爾注》發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宣稱即“道”是“一”,“一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相傳為張道陵所著對老子《道德經》的註釋本,是道教早期教派正一盟威道的一部哲學兼丹經的經典著作。《想爾注》的思想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關於守道誡。《想爾注》認為“道”是專一、真誠、清靜自然、好生樂善的,只要人們謹守道誡,就可以延年增壽,除災得福。二是關於長生之法。《想爾注》認為善保精氣就可以實現仙壽,主張和五臟五行之氣,“和則相生,戰則相剋”。闡述房中術要領:“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認為得此要領,也可長生不死。為了自守,要做到無思欲、無為無名、不貪榮求寵、不爭強好勝、不為惡事等。三是關於帝王行道問題。《想爾注》認為,行道不只是道士的事,帝王也應行之,“道之為化,自高而降,指謂王者,故貴一人,制無二君,是以君王常當行道,然後乃及吏民,非獨道士可行,王者棄捐也”。而且上聖君王都是師道行道,用以教化天下,故能實現太平之治,後世帝王漸漸失道,君臣行道,太平之世可以實現,民眾安順。這裡的“道”,指生道,也就是清靜寡慾,樂善好生之道;而戰爭是殺生的,故“兵不合道”,帝王應守生道,少起戰事。
傳說東漢順帝年間某夜,太上老君降臨在張道陵住的地方,授給他雌雄劍和許多符籙,要他誅滅橫行四川的六大魔王、八大鬼帥。張道陵精修千日,練成了種種降魔的法術。不久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共億萬數危害人間,他們帶來各種瘟疫疾病、殘害眾生。張道陵在青城山上設下道壇,鳴鐘扣磬,呼風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他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變成了蓮花。鬼眾又放火來燒,張道陵用手一指,火焰又燒了回去。鬼帥一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不料張道陵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紛紛叩頭求饒。但是他們口服心不服,回去后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張道陵神閑氣定,不為所動,只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只好叩頭求饒。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被分成兩半把六個魔王困在裡面,動彈不得,於是魔王只得答應永世不再為害人間。
張道陵為天師派第一代天師,所以在道教中被尊為祖天師。天師職位的繼承採用世襲嗣教制度,祖天師化去后,由兒子張衡接任,史稱嗣天師。張衡化去后,又由子張魯接任,是為系天師。到了第四代孫張盛時,回歸遷居江西鷹潭龍虎山,子孫世傳其業,一般稱第幾代天師,統稱張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