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籃兜村的結果 展開
- 揭陽市普寧南溪鎮下轄村
- 揭陽市榕城區仙橋鎮下轄行政村
籃兜村
揭陽市普寧南溪鎮下轄村
明末,黃姓一支從福建省莆田遷此定居,當時村前屋后樹林茂密,故名。籃兜(Lndōu)村,又名林兜村,位於普寧市區北偏東23.6公里處,是普寧市南溪鎮下轄行政村,該村東臨大隴村和仕林村,南接東一東二兩村,西靠南溪村,北與新溪張村接壤,現全村總人口約5500,約佔全鎮人口的4.6%,是南溪鎮黃氏主要聚居地,也是南溪鎮唯一一個純黃姓村落,另外在南溪鎮的加興村、湖內村也有少數黃氏聚落。
籃兜村風光
明末,黃姓一支從福建省莆田遷此定居,當時村前屋后樹林茂密,故名。村民種植柑橘歷史悠久,對控梢保果、整枝複壯等栽培管理技術富有實踐經驗。1952年創畝產5噸紀錄,1985年柑總產量達2000噸,有從事鋼鐵、服裝等加工的個體企業各5家,有文娛室、老人活動室、小學各1所,有橋樑三座,雙忠古廟(俗稱老爺宮)一座,有集市一處(早市),有9米寬(含路基,實際路面約8米)長約2公里兩車道的水泥化村道一條,屬革命老區,水運方便,木船可達揭陽榕城、汕頭。
籃兜村是普寧市南溪鎮下轄行政村,潮語中,樹林之“林”,發音“籃”,“兜”者,有環抱之意,由此可想象,黃氏先祖初居此處,村前屋后樹林茂密而埕環抱之狀,是何等世外之境!村內聚落周遭綠樹成蔭,仍保持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狀態,而這一切皆為籃兜村水源充沛所賜予!村西北有洪陽河來水,水繞村前往東北而去,使得河北岸上的整個村莊有半島之貌,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鄉村落。
籃兜村曾經有耕地1200畝,但是由於近年來的修路、建學校、建房子等,如今耕地已不足1000畝,人均不足2分地,嚴重製約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發展,所以村民紛紛外出謀生,如今全村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外出,只有老人、小孩和少數中年人以及一些婦女留在家鄉,外出者多為15~40歲的青壯年,包括在外讀書、經商、打工、創業等等,有的是整個家庭都在外的。
籃兜村風光
籃兜村曾是普寧市蕉柑主產區之一,蕉柑種植面積達1200畝,年均蕉柑產量300萬公斤以上。為改善村裡的交通環境和生活環境,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和種植蕉柑的積極性。籃兜村在村幹部領導下完成了若干重大建設:
2005年該村幹部利用當時泰國華僑回鄉探親的契機,募集善款50多萬元,成功實施了水改工程,讓村裡110戶貧困家庭也用上了自來水,解決了他們飲水難的問題,實現了家家戶戶都用上自來水。
2006年該村在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投入104萬元修建了1條寬9米、通車里程5.2公里(包含除村道之外的寨內路)的水泥化村道,大大方便村民出入。
2009年籃兜小學建成,耗資500多萬並於9月1日投入使用,服務半徑達1.5公里,服務範圍為籃兜、東一、東二等3個自然村。
2010年在村黨支部書記黃列彬、村委會主任黃樹填的帶領下,該村集中整合資源,合理調整土地布局和農業產業結構,與王慶文、王永林等玉環縣瓜農簽訂協議,將村裡的700多畝田地出租給瓜農,由瓜農們自行租藉機械挖掘蕉柑樹根,對田地進行翻耕。同時該村則利用土地租金作為啟動資金,再想方設法進行籌集,大興農田水利建設,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投資96萬元建設了總長6.8公里的機耕路,投資10多萬元修築了13座小橋,投資50萬元修建了“三面光”的引水溝渠。
2011年為使學生安全上學,該村又投入80多萬元在大橋頭沿河修築一條新的學校路,路長約500米、寬9米,並在河邊砌石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