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籃兜村的結果 展開

籃兜村

揭陽市普寧南溪鎮下轄村

明末,黃姓一支從福建省莆田遷此定居,當時村前屋后樹林茂密,故名。籃兜(Lndōu)村,又名林兜村,位於普寧市區北偏東23.6公里處,是普寧市南溪鎮下轄行政村,該村東臨大隴村和仕林村,南接東一東二兩村,西靠南溪村,北與新溪張村接壤,現全村總人口約5500,約佔全鎮人口的4.6%,是南溪鎮黃氏主要聚居地,也是南溪鎮唯一一個純黃姓村落,另外在南溪鎮的加興村、湖內村也有少數黃氏聚落。

地理環境


籃兜村風光
籃兜村風光
籃兜(Lndōu)村,又名林兜村,位於普寧市區北偏東23.6公里處,是普寧市南溪鎮下轄行政村,人口約5500,有耕地1200畝,以種柑橘為主,兼種水稻,聚落呈塊狀分佈,有新德里、后潮里、中和里、和泰里、德和居、耀安里、碧園祖廳、時吉祖廳、睦先祖廳、口圍等十幾座寨圍。全村只有一姓,即黃姓,是南溪鎮黃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南溪鎮唯一一個純黃姓村落,另外在南溪鎮的加興村、湖內村也有少數黃氏聚落,據老一輩的村民說以前籃兜村還有姓許人氏居住,但是後來由於和黃姓有矛盾,又鬥不過黃姓人氏所以就紛紛遷走了,現在在籃兜村還有一個地方叫做“穩仔許”,這是用來紀念許氏先民曾經在這裡創下業績的。地圖上所顯示的藍兜村地名是錯的,正確的名字是籃兜村,而藍兜村和林兜是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村,也就是籃兜村。
明末,黃姓一支從福建省莆田遷此定居,當時村前屋后樹林茂密,故名。村民種植柑橘歷史悠久,對控梢保果、整枝複壯等栽培管理技術富有實踐經驗。1952年創畝產5噸紀錄,1985年柑總產量達2000噸,有從事鋼鐵、服裝等加工的個體企業各5家,有文娛室、老人活動室、小學各1所,有橋樑三座,雙忠古廟(俗稱老爺宮)一座,有集市一處(早市),有9米寬(含路基,實際路面約8米)長約2公里兩車道的水泥化村道一條,屬革命老區,水運方便,木船可達揭陽榕城、汕頭。
籃兜村是普寧市南溪鎮下轄行政村,潮語中,樹林之“林”,發音“籃”,“兜”者,有環抱之意,由此可想象,黃氏先祖初居此處,村前屋后樹林茂密而埕環抱之狀,是何等世外之境!村內聚落周遭綠樹成蔭,仍保持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狀態,而這一切皆為籃兜村水源充沛所賜予!村西北有洪陽河來水,水繞村前往東北而去,使得河北岸上的整個村莊有半島之貌,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鄉村落。

自然資源


籃兜村曾經有耕地1200畝,但是由於近年來的修路、建學校、建房子等,如今耕地已不足1000畝,人均不足2分地,嚴重製約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發展,所以村民紛紛外出謀生,如今全村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外出,只有老人、小孩和少數中年人以及一些婦女留在家鄉,外出者多為15~40歲的青壯年,包括在外讀書、經商、打工、創業等等,有的是整個家庭都在外的。

文化


民俗風情

籃兜村風光
籃兜村風光
每年春節期間,農曆正月初八、九會舉行傳統的潮汕抬神活動,俗稱“營老爺”(“老爺”,潮汕語,為神明,各路神仙的意思,具體為道教,有玄天上帝,玉封五將軍、孔宣明王、大聖佛祖等),營老爺”是一年一度的慶典儀式,那個時候,不管在家的,在外打工的,有錢的,沒錢的,除了信西方宗教的,所有的人都回家,大家一聚在村裡的老寨前面拜“老爺”,年輕力壯、新婚男孫(新婚是指結婚那一年,男孫是指生男孩的那一年)的就要抬著“老爺”從整個村子繞一圈,意思是“老爺”巡視了整個村子,這一年村裡的人就能平平安安,風調雨順,並且每個人都以能抬“老爺”為榮。正月初八是大房(大房包括大房、二房、四房)的抬神日,初九是三房的抬神日,關於為什麼分大房、二房、三房、四房,據說是黃氏家族四兄弟來到此地時,各創基業、自立門戶,後來老大排斥老三,而老二、老四又比較軟弱無能就投靠了老大,所以老三隻能自食其力,後來便逐漸形成了大房和三房兩個集體,村裡有什麼活動都分開來辦,大哥先來,再老三。初八的抬神活動是走內安路,初九是走外安路。抬神活動最有趣的是“走班溪”和“轉老爺”潮語“班”有河流堤壩坍塌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抬著老爺飛奔的跑起來,連河流堤壩都震塌了,可想而知抬“老爺”時那個奔跑速度、那個氣勢多磅礴,而在雙忠古廟前有一塊刻著“神在制水祈宏”字樣的石墩,叫“轉神石”,這石墩正是“轉老爺”時用的,“轉老爺“是”老爺“進宮之前由村民八抬大橋扛起四尊“老爺“神像,分別站於“神在制水祈宏”石墩四面,然後順時針逆時針進行“轉老爺”!順、逆各轉四圈。“轉老爺”是正月抬神活動結束時請”老爺“入宮前舉行“轉神”儀式。

社會


籃兜村曾是普寧市蕉柑主產區之一,蕉柑種植面積達1200畝,年均蕉柑產量300萬公斤以上。為改善村裡的交通環境和生活環境,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和種植蕉柑的積極性。籃兜村在村幹部領導下完成了若干重大建設:
2005年該村幹部利用當時泰國華僑回鄉探親的契機,募集善款50多萬元,成功實施了水改工程,讓村裡110戶貧困家庭也用上了自來水,解決了他們飲水難的問題,實現了家家戶戶都用上自來水。
2006年該村在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投入104萬元修建了1條寬9米、通車里程5.2公里(包含除村道之外的寨內路)的水泥化村道,大大方便村民出入。
2009年籃兜小學建成,耗資500多萬並於9月1日投入使用,服務半徑達1.5公里,服務範圍為籃兜、東一、東二等3個自然村。
2010年在村黨支部書記黃列彬、村委會主任黃樹填的帶領下,該村集中整合資源,合理調整土地布局和農業產業結構,與王慶文、王永林等玉環縣瓜農簽訂協議,將村裡的700多畝田地出租給瓜農,由瓜農們自行租藉機械挖掘蕉柑樹根,對田地進行翻耕。同時該村則利用土地租金作為啟動資金,再想方設法進行籌集,大興農田水利建設,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投資96萬元建設了總長6.8公里的機耕路,投資10多萬元修築了13座小橋,投資50萬元修建了“三面光”的引水溝渠。
2011年為使學生安全上學,該村又投入80多萬元在大橋頭沿河修築一條新的學校路,路長約500米、寬9米,並在河邊砌石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