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天培祠

關天培祠

古樸肅穆的祠堂--關忠節公祠,是為紀念在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關天培將軍而建造的。

歷史


關天培祠
關天培祠
關天培,字仲因,號滋圃,1781年生於淮安府山陽縣(今楚州區),小時候因家貧讀書不多,1803年考取武庠生。后入伍當兵。當兵后,因年輕力壯,又懂作戰技術,並善於帶兵打仗,得以逐級提升,1834年受命任廣東水師提督。在任六年,整束軍紀,精心設防,將廣東海防建設得固若金湯。林則徐到廣東禁煙后,關天培積極配合林則徐收繳、銷毀英商鴉片。1839年11月,侵華英軍挑起穿鼻洋海戰,時約半月,接仗六次,關天培身先士卒,把裝備精良的英國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在以後的接仗中,關天培又在船民漁民的配合下,屢創英軍,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大滅了侵略者的威風。後由於清廷腐敗,林則徐受到誣陷,被革職。琦善接替林則徐之職后,賣國求榮,將關天培苦心經營的軍隊和海防設施全部破壞。1841年2月25日,英軍乘海水漲潮,發動進攻。關天培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率部死戰,親操火炮,怒呼殺賊,“身受數十創”,“血淋漓衣甲盡濕”,后英軍衝上炮台,關天培胸膛又被敵人“刺刀刺傷”,壯烈犧牲。
道光皇帝聽此噩耗,亦感到失去一位將才,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御制祭文,祭奠關天培。並且對關天培“優恤子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襲職位,並給關天培忠節謚號,入祀昭宗祠(位於北京崇文門內,祀將帥之臣)”,后又在虎門建立祀關天培專祠,且“賜葬如禮”。陳運和詩稱:"猛將已年邁得無法起身挪動仍坐在近代史上注視中國前程一次次投入自己的再三叮嚀配合過二十世紀反侵略的槍聲、連續衝鋒"。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忠節公之子遵其祖母吳太夫人遺囑,用朝廷所發撫恤金和從家庭、親友、有關部門籌借的資金在縣東街建造了“關忠節公祠”,以祭祀民族英雄關天培。

內部介紹


關天培祠
關天培祠
關忠節公祠大門南向,大門對面原為照壁,照壁南有一空地是為祭拜忠節公的官員臨時停放轎、馬的地方。原門廳為三間兩面有獅子盤球石筍,門上有獅子頭門環。門廳內正中有一柵欄,兩面為忠節公的執事牌。祭拜的官民從木柵欄兩邊進入祠堂。門廳內南檐上方面對大殿並排有三塊匾額,中間為“謚忠節”,左首為“敕封振威將軍”,右首為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月賜號“法福靈阿巴圖魯(系滿語,指對英雄的美稱)”。庭院內西有廂房六間,東有廂房三間,廚房兩間,在門廳東側有一偏門,平時由此出入。
在祠堂庭院的北邊是三間大殿,正中為一高六尺的神台,神台上有金絲楠木製作的碧紗櫥,內安放著關天培官服塑像,神采奕奕,威風凜凜,栩栩如生。兩旁是兩個侍從塑像,一侍從手持寶劍,一侍從手托兵書。塑像上方樑上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御書匾額一塊,上書“為國捐軀”四字。在神台兩旁懸掛林則徐聽到關天培殉難的噩耗,悲痛欲絕,憤而揮筆寫下的一副輓聯:
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雙忠同坎土稟,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面如生。聯語如泣如訴,然而也鋒芒畢露,矛頭直指琦善等一夥賣國賊。
關氏後裔建關忠節公祠製作此聯懸於祠堂中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惹起禍端,請當時淮安的大書法家周木齋重新書寫此聯時,策略地將“何人”改成“何時”。現懸於關祠的林則徐的輓聯即是修改後的了。民國時,原國民黨江蘇省教育廳長周佛海亦制一匾懸於塑像上方二樑上,上書“威震華夷”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