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夏亭鎮

東夏亭鎮

徠東夏亭鎮位於西華縣城東北部,距縣城19公里,東與淮陽縣搭界,南接清河驛鄉,北依西華營鎮,西鄰田口鄉,總面積49平方公里,轄北街村、東街村、南街村、西街村、前王村、岳庄村、洪庄村、高營村、西張樓村、趙寨村、袁辛甲村、河灣村、大袁村、王卜化村、陳營村、曹堂村、蔡劉村、楊樓村、戴衚衕村、看張村、木崗寺村、衛埠口村、楊關廟村23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38500人,耕地面積52600.48畝。

歷史沿革


東夏亭鎮是西華縣東部古老集市。民國時期為第二區所,東夏鎮公所駐地。1947年解放,1948年5月設東夏亭縣,1949年3月撤銷。1956年改為中心鄉,1958年成立東夏亭人民公社,1961年改為東夏亭區,1965年復稱東夏亭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東夏亭鄉,1987年撤鄉建鎮。

經濟發展


東夏亭鎮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境內有東西黃水溝,東臨新運河。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鎮,農作物主要種植小麥、棉花、花生、紅薯、煙葉,主要水果有:大棗、蘋果、桃、杏、李子,盛產泡桐、楊樹,林業育苗有楊樹、梨、石榴、棗、杏等,養殖的主要品種為生豬、波爾山羊、蛋雞、肉雞等,大袁種豬場年出欄豬仔、生豬萬頭以上。
鄉鎮企業主要有:崑山造紙廠、麵粉加工廠5家,木業包裝公司1家,水泥預製廠2家,尾毛加工廠1家。

史籍記載


據考證,今東夏亭鎮或為古之東華、長平。西華縣,據志書記載,春秋時為宋華氏分封地,居東者為東華,居西者為西華。夏屬豫州,周歸陳,陳滅歸楚。秦初置長平縣漢高祖分置長平、西華二縣。后長平,入西華。隋文帝時稱鴻溝,唐改箕城,景雲元年復稱西華至今。
《水經注·沙水》:“沙水又東南逕東華城西……。又南與廣漕渠合,上承龐官坡,雲鄧艾所開也。雖水流興廢,溝瀆尚夥。昔賈逵為豫州刺史,通運渠二百餘里,亦所謂賈侯渠也。而川渠逕覆,交錯畛陌,無以辨元。河水又東逕長平故城北,又東南逕陳城北……。”
東華城按《水經注·潁水》所載:“潁水又過西華縣北……,有東故言西也。”西華與東華是相互為名,在西華以東。《中國方誌叢書·西華縣續志·疆域志》據《水經注》進行考察,認為東華城就在今西華縣城東北的東夏亭。上引《水經注·沙水》說沙水逕東華城西,南流至陳城(治今河南淮陽)北。按《中國方誌叢書·淮陽縣誌·輿地誌》載:“長平故城,在縣西北七十里。”而淮陽縣西北七十里正是今之東夏亭鎮。
《國策魏策》:“魏芒卯曰,秦王欲魏長平。”在今河南西華縣東北十八公里(郭堂村)。
民國32年(1943年),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建立淮太西縣,設抗日民主政府,治東夏亭(今西華縣境內),屬中共水東特委,隸中共河南省委。民國38年(1949年)3月,中共撤銷東夏亭縣。
長平徠侯·簡介
西漢武帝時大司馬大將軍衛青(?~前106),元朔一年(公元前127年),因擊匈奴有功,封為長平侯,按《史記》記載食邑為一萬六千七百戶,《漢書》記載食邑為二萬二百戶,成了世人所稱的萬戶侯。衛青死後,衛青長子衛伉繼承長平侯爵位,後來衛伉因為巫蠱之禍冤死。現今提到“長平侯”多指衛青。
漢書新注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元朔元年春(1),衛夫人有男(2),立為皇后。其秋,青復將三萬騎出雁門,李息出代郡(3)。青斬首虜數千。明年,青復出雲中,西至高闕(4),遂至於隴西(5),捕首虜數千,畜百餘萬(6),走白羊、樓煩王(7)。遂取河南地為朔方郡(8)。以三千八百戶封青為長平侯(9)。
註:(1)元朔元年:前128年。(2)男:指劉據,史稱衛太子、戾太子。詳見《武五子傳》。(3)李息:本傳附其傳。(4)高闕:古地名。在今內蒙古杭錦后旗東北。陰山山脈至此中斷,成一缺口,望若門闕,故名。(5)隴西:郡名。治狄道(在今甘肅臨桃)。(6)畜百餘萬:《史記》作“畜數十萬”。(7)白羊、樓煩王:匈奴二王號。(8)河南:秦漢時代稱今河套一帶為“河南”。朔方郡:郡治朔方(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南)。(9)長平:縣名。在今河南西華縣東北。
其他被封長平侯的歷史名人
西漢彭宣,字子佩,居淮陽陽夏,成帝時任大司農。哀帝即位后,任大司空,封長平侯。哀帝死後,王莽作亂,彭宣及其後裔,遷居隴西。故彭氏郡望稱淮陽又稱隴西。而以彭宣為隴西彭氏第一世祖。彭宣之後,彭樂為北齊輔佐功臣,封陳留王。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處。開封,古稱汴州。
劉隆字元伯,東漢初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安眾侯宗室。新莽末年,投奔更始,拜為騎都尉。后歸附劉秀,封亢父侯,拜誅虜將軍,討平李憲。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守南郡太守。十三年,更封竟陵侯。十六年,以度田不實,免為庶人。十七年,隨馬援平叛交址二征,俘獲征貳,封長平侯。不久,以驃騎將軍代吳漢行大司馬事。后封還印綬,以列侯奉朝請。三十年,定封慎侯,卒,謚靖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