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渡,漢字常用字,讀作dù。基本含義是渡過,過水。出自《說文》、《漢書·賈誼傳》等著作。渡的用法有過渡、渡河。

字源演變


渡
會意兼形聲字。形旁為水,表示其本義與水有關。聲旁為度,表示其讀音與“度”相近。從水從度會意,表示其本義指通過水麵。 
《說文》中解釋“渡,濟也”,《史記·項羽本紀》中“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都是用其渡水之本義。后引申為凡通過、越過之義,如《史記·高祖本紀》中“淮陰已受命東,未渡平原”,即為此義。又由本義引申為渡口、擺渡處,如唐代王維所作《歸嵩山作》中“荒城臨古渡”,唐代韋應物所作《滁州西澗》中“野渡無人舟自橫”,都是此義。又通“度”,表過去義。也用作古州名。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渡
濟也。從水度聲。徒故切 

說文解字注

(渡)濟也。上文濟篆下無此義。此補見。《邶風》傳曰:濟,渡也。《方言》曰:過度謂之涉濟,凡過其處皆曰渡。假借多作度。天體三百六十五度,謂所過者三百六十五也。從水,度聲。徒故切。五部。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渡
《唐韻》《集韻》《韻會》徒故切。《正韻》獨故切。並音度。《說文》:濟也。《廣雅》:去也,通也。
又通作度。《前漢·賈誼傳》:度江河亡維楫。《集韻》:或作𣳥。

近義辨析


渡、度
在古漢語中,是先有“度”再有“渡”的,“度”和“渡”是古今字。“度”的本義指計量長短的標準,后引申出尺度、法度、限度等義,再引申出度過、通過之義,“渡”的本義就是承擔了“度”字中通過水麵這一義項。據王力《同源字典》:“在度過的意義上,‘度’‘渡’實同一詞。後世分用,渡河不寫作‘度’。”
在現代漢語中,“渡”和“度”都有表示由此及彼的義項。兩者的區別在於,“渡”指與空間相關的概念,如渡海、渡輪、遠渡重洋;“度”指與時間相關的概念,如度日、度假、虛度光陰。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渡

書寫演示

【筆順】①丶(點)②丶(點)③㇀(提)④丶(點)⑤一(橫)⑥ノ(撇)⑦一(橫)⑧丨(豎)⑨丨(豎)⑩一(橫)⑪㇇(橫撇)⑫㇏(捺)
【寫法提示】❶“氵”窄“度”寬,頂部“氵”低,底部“度”低。❷“氵”,第二點偏左,在橫中線。❸“度”,“廣”的點筆在豎中線右側,撇筆伸向“氵”下;“廿”的左豎在豎中線,底橫在橫中線下側;“又”,㇇和捺筆相交點與上點垂直對齊,捺腳收筆超出“廣”右端。 
渡

音韻彙集


韻書小韻聲調韻目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去聲合口呼全濁徒故切dʰuo
集韻去聲合口呼全濁徒故切do
韻略去聲徒故切
增韻去聲徒故切
中原音韻去聲魚模全清tu
中州音韻去聲魚模唐路切
洪武正韻去聲全濁獨故切d‘u

基本釋義


◎ 橫過水麵:~船。~橋。~河。擺~。強~。遠~重洋。
◎ 由此到彼:~過難關。
◎ 轉手,移交:引~。
◎ 過河的地方:~口。~頭。
◎ 渡
◎姓氏

詳細釋義


詞性詞義英譯例句例詞
動詞過河;通過水麵。cross《史記·項羽本紀》: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橫渡、強渡
通過;跨過。cross《史記·高祖本紀》:淮陰已受命東,未渡平原。渡越
名詞渡口;擺渡處。常用於地名。ferry《晉書·杜預傳》:預又以孟津渡險,有覆沒之患,請建河橋於富平津。渡口、風陵渡
同“度”。過去。past《廣雅·釋詁二》:渡,去也。王念孫疏證:渡者,《九嘆》“年忽忽而日度”注云:“度,去也。”度與渡通。
古州名。

方言集匯


◎ 粵語:dou6
◎ 客家話:[沙頭角腔] tu5 [東莞腔] tu5 [陸豐腔] tu6 [梅州腔] tu5 [台灣四縣腔] tu5 [寶安腔] tu5 [海陸豐腔] tu6 [客語拼音字彙] tu4 [客英字典] tu5。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渡船、輪渡、橫渡、渡口、過渡、泅渡、搶渡、競渡、渡槽、渡頭。

相關成語

普渡眾生、暗渡陳倉、衣冠南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