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代表》,說的是一家人都成了代表的故事。只是當初,《一家代表》是“歌頌憲法”並且“表現一般”的戲,演出的時候又恰逢敏感的政治時期,因此,演來演去連演員也感覺此戲“不靈”的時候,老舍也很謙遜地感覺到有重新寫戲的需要了。
(圖)老舍
當年《茶館》的雛形,並非是圍繞
王利發開辦
裕泰茶館,它最早叫《一家代表》,說的是一家人都成了代表的故事。只是當初,《一家代表》是“歌頌憲法”並且“表現一般”的戲,演出的時候又恰逢敏感的政治時期,因此,演來演去連演員也感覺此戲“不靈”的時候,老舍也很謙遜地感覺到有重新寫戲的需要了。當時,
曹禺就覺察到《一家代表》中的第一幕非常精彩生動,因此建議老舍以此為依據,擴展成表現社會變遷的新戲。老舍是旗人,做事向來謹慎細緻,聽了曹禺的建議,老舍感到如果按照這樣的思路寫,必然與熱烈、激進的社會環境相脫節,因此他也習慣性地回應說:“那就配合不上了。”但是,曹禺的建議畢竟讓老舍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兩結合”、“三突出”等的限制,因此也滿心歡喜地接受了曹禺的建議。
(圖)林斤瀾
《茶館》的前身是《一家代表》,或者說《一家代表》催生了《茶館》。全國首次選舉人民代表,搞了個小小的運動,叫普選的宣傳運動。說小小,是後面的整人的運動太大了,其實意義是很大的。
林斤瀾這時候已經和
鄧友梅到北京市文聯了,更是在老舍的直接領導之下了。他下去搜集素材時採訪對象有好幾家,採訪了女明星
向梅和舞蹈家武季梅的家庭,那時當然是他們的父母。天津工商業家凌其峻一家是主要採訪對象,林斤瀾花了很長時間。林斤瀾的工作很得到老舍的讚許。林斤瀾搖頭笑著對我說:“素材多了,有些就用不上。好幾次,作為獎勵,把一些用不上的素材還給我,說:‘斤瀾哪,這個……你就自己拿去寫吧。’”林斤瀾說,《一家代表》交給人藝,小小運動已經過去,別的大運動露出苗頭,配合宣傳告吹。
老舍在《一家代表》的基礎上,寫了一個四幕六場的話劇,交給人藝。人藝看后,覺得第一幕第二場戲極其精彩,可又上下不協調,單擺浮擱,前不沾村,后不著店。人藝產生兩種修改方案。一天上午,人藝院長曹禺、總導演
焦菊隱來到老舍家裡。曹禺談了第一種方案,將就原稿,提出“最佳修改”的“具體”意見。談到中間,老舍聽出意思來了,打斷談話,表示另寫。接著焦菊隱第二方案上場,就以這“單擺浮擱”的一場戲為主,發展成一部多幕劇。還說“所有的事件都在茶館里進行”,“這個戲的名字,可以就叫茶館。”老舍對焦菊隱的每一句話都聽得非常入神,有時眼睛又不住地移動,好像已在構思另一個新劇本了。
(圖)《茶館》
著名話劇《茶館》,原名叫《一家代表》,本是為配合“普選的宣傳運動”而寫的。當人藝院長曹禺和總導演焦菊隱到他家,“建議把‘趨時’的《一家代表》改成藝術品《茶館》時,老舍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那就配合不上了!’”後來,真的是多虧了曹禺和焦菊隱的執著,也真的是多虧了老舍的聰明睿智和不固執已見,因此才有了《茶館》這部名劇的誕生。
[1]星島環球網 http://www.stnn.cc/arts/200904/t20090413_1012446_1.html
[2]寬度網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21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