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

莘縣雁塔

莘縣雁塔亦名寶塔、雁塔,坐落在山東莘縣縣城內,建於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該塔為樓閣式十三層平面八角型磚塔,塔底層東西長23米,南北長22米,高40多米。

概述


莘縣雁塔亦名寶塔、雁塔,坐落在山東莘縣縣城內,建於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 ,該塔為樓閣式十三層平面八角型磚塔,塔底層東西長23米,南北長22米,高40多米。莘縣燕塔有四門,入北門可攀至頂部,南門內有一尊石雕女神像。塔內藏有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蓮花經》,一部寫本《陀羅尼經》,一個精緻的小銀塔和一具石函(棺)。小銀塔用銀質薄片砸合而成,造型優美,玲瓏剔透。石函內有水,水上漂浮著銀質薄片船,水內有舍利子。莘縣燕塔歷史上多被用作軍事瞭望台。先上古塔老照片,可惜現在只能從照片里去領略他的芳姿。

名勝歷史


1968年被毀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現在正在重建主體工程完工,正在裝修。
莘縣雁塔位於城中西北隅今文化館院內。建於金天眷二年(1139年),一說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拆於1968年春。據舊志載,塔東西闊十四步,南北長十三步,高十三級,頂上有銅籠容二十餘人,可望七十里,曾為“拒寇護城”起過重要任用。“望氣者謂宜發科名”。明清代曾數次維修,邑人亦“迭賦鹿鳴”,將塔視為莘縣的驕傲和莘城的象徵。1944年解放莘城時,塔作為全城的最高點被我軍首先佔領。據老教師趙仙如測記,塔底面積533平方米,高48.6米,每級有四門,至頂可望數十里,並有“手可摘星辰”之感。塔下有古廟,廟裡有石雕女神像,傳為南海大士,俗稱“石奶奶”。莘城一帶百姓舊有正月十六登塔,十月十八日趕廟會之俗。1928年破除迷信,拆廟拉神,古廟不復存。1968年塔被以“不安全”為由拆毀,拆出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蓮花經》、一部寫本《陀羅尼經》、一座小銀塔和一具石函。函內有舍利子,上漂浮著銀質薄片船。銀塔屬板金工藝,玲瓏剔透、工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經書、銀塔現存山東省博物館,石函存縣文物室。1981年、1982年《文物》雜誌對其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作了高度評價。八十年代中,縣有關領導及文化部門曾起議重建,后因資金問題中止。至今人們仍熱切期盼著記憶中的寶塔重現,改變古州郡無古迹的缺憾。1995年夏李東蘭副縣長召集有關人士重議修塔事宜,受到多方關注和支持。建塔雖非易事,但其精神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