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陵第

博陵第

“博陵第”是元代瓷器的一種款識。這種款識是一種瓷質的粘貼在瓷器底部單邊倭角狀牌記,形似玉牌,有陰文,也有陽文。“博陵第”瓷僅品種和裝飾工藝而言,除了青花、青花釉里紅、青花五彩外,還有紅綠彩、琺華彩等。當博陵第元青花被發現后,仿冒品即大量出現。當今搜索中出現的大量照片,其中真的博陵第為數不多。博陵第的存在是客觀事實,否則,就不可能多此一舉進行假冒。

基本信息


瓷器的種類

博陵第瓷器
博陵第瓷器
“博陵第”系列瓷器種類繁多,有青花、青花釉里紅、釉里紅青花、紅綠彩、青花五彩、琺華彩,等等不同風格、不同工藝的品種。

瓷器的器型

“博陵第”系列瓷器器型豐富:瓶類有圓形玉壺春瓶、圓形梅瓶、八棱葫蘆瓶、八棱梅瓶、八棱玉壺春瓶、獸耳直頸廣口瓶、長頸天球瓶等;罐類有八棱罐、獸耳罐、直口圓罐、荷葉蓋罐等;壺類有長頸帶蓋執壺、短頸帶蓋執壺、四系扁方壺等;盤類有折沿菱口盤、葵瓣菱口盤、荷葉菱口盤等。

瓷器的紋飾

博陵第
博陵第
“博陵第”系列瓷器的紋飾圖有歷史故事、戲曲人物、仙道圖、雲龍圖、海水龍圖(多為三爪龍、四爪龍,較為精彩的有五龍紋)、蓮池鴛鴦圖、富貴牡丹圖、綬帶錦雞圖、鳳凰穿花圖、雜寶獅獸圖、瓜藤草蟲圖、歲寒三友松竹梅圖、纏枝蓮花圖、纏枝菊花圖、雜寶花卉圖、蓮池鷺鷥圖、庭院孔雀圖、飛鳳圖(圖4)、蘆雁圖、飛鳳瑞獸圖、瓜藤竹石圖、星月梅花圖等等。多採用兼工帶寫的畫法,平塗留白邊,造型準確,生動自然。常採用多層次繁密構圖,主題明確、突出,元代繪畫特徵十分明顯。
“博陵第”系列瓷器到當前為止還沒發現傳世的,全部是窖藏品。而在所有發現博陵第瓷器的窖藏中,都有一塊記錄有某些文字內容的瓷板,我們稱之為謹記牌或謹記暗碑。從已經發現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窖藏中謹記牌的內容都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有前面的姓氏、後面的瓷器數量和日期。到前為止,這個謹記牌究竟是真是假?是誰寫的?內容為何一樣?起什麼作用?還都是一個未解之謎。
▲附圖就是這個神秘的青花謹記牌。‘

牌記款識

博陵第
博陵第
1、瓷器底部凸印長方形戳記“古相、博陵第”陰文款。上端覆蓋荷葉,下端承托開放的蓮花。框邊左右兩側印回形紋,氣韻古樸,形態優美.
2、瓷器底部凸印長方形戳記“博陵第”陰文款,四方邊沿為凸凹直線紋,方正端莊,形似玉牌。
3、瓷器底部凸印如意靈芝形戳記“博陵第”陰文款,沿邊繪凸凹曲線紋。形態高雅,喻意吉祥。
4、瓷器底部凸印葫蘆形戳記“博陵第”陰文款,造型典雅,喻意幽深。
5、瓷器底部凸印雙鞭形戳記“博陵第”陰文款,沿邊為凸凹直線紋。珙形相結,百年好合。
這五種牌記款識的造型具有元代特色。其中的靈芝,雙菱及葫蘆均勻為元青花紋飾繪畫中常見的八吉祥圖型,也就是變形八寶紋。為瑞象吉祥物。具有特別神奇的藝術魅力。八吉祥紋飾始於元代,作為元代瓷器的紋飾較為流行。作為“博陵第”元代瓷器牌記款識的造型,是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的創舉。極具時代性、民族性、文化性、藝術性。牌記款識的字體均為正書稍帶隸書韻味,字亦清晰,蒼勁之中有秀逸之氣。
如此豐富多彩的牌記款識,出現於元代至順年間博陵第精美的青花瓷器上,為什麼國內外我料中竟沒有記載?中國瓷學界也從未提到?神秘而複雜的歷史,值得我們深切關注,認真研究。

牌記文化

牌記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商品經濟交流中必然發生、發展的重要現象與文化產物。對我們研究歷史越著重要的作用。
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與文獻,瓷器牌記款識較早出現於宋代北方磁州窯瓷枕上,為“明道元年”(公元1032)。其次考古發現宋代江西吉州“五窯”的“郭家窯”瓷枕上,為宋代“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年制。再者就是近年新發現的“博陵第”窖藏元代精美瓷器的青花瓷板記事牌。瓷牌銘文為至順九年(公元1338年)“錢氏子孫謹記”。當前發現有幾塊牌坊形瓷牌記,分別藏於民間收藏家手裡;一塊為“至順三年秋月吉旦”牌記,第二塊為“至順五年”牌記;第三塊已經公開報道過“至順九年九月吉旦”牌記,三塊牌記均為長方形,製作工藝為元代麻布托胎工藝,胎體厚重,牌底部無釉,露胎處顯有麻布紋理。胎色白中帶青灰,釉為青白釉,厚潤堅實,牌記上繪古建築,重檐牌坊圖。牌坊立柱繪相象雙龍抱柱,龍為三爪龍,用進口青料繪畫,色彩凝重,十分精緻,極為生動。彷彿騰雲駕霧,威風逼人。牌坊門柱上繪含包未放的荷花(另兩塊年代早一些的未見門柱繪荷花),牌坊重檐頂部繪一仰天開放的荷花,牌坊內書寫“錢氏子孫謹記”銘文。“博陵第”牌坊牌記繪畫雖然不盡相同,卻反映了牌記時限的先後關係,有強烈的時代風格(參看圖20-21)。牌坊上龍紋為典型的元代三爪龍紋裝飾,這種以龍抱柱騰雲駕霧式牌坊製作豪華,如臨仙境,又有官府威嚴之風範。

博陵第之謎


自從“鬼谷子下山”在國際上拍出2.3億人民幣的天價后,元青花就在國內火爆起來。在這股熱潮中,出現了一個讓藏家很熱、專家很冷的現象,這就是“博陵第”。
“博陵第”、“古相。博陵第”都是出現於瓷器底部的款識,這類款式既不是寫也不是刻上去的,而是以一個小牌匾的形式貼上去的。其形制多種多樣,已經發現的就有5種以上各不相同的“版本”。細數這些博陵第款的瓷器,有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還有紅綠彩、青花五彩、琺華彩等等。面對這些瓷器,藏家都不說是假,專家也不說是真,因為利與名對各自都很重要!假如這些瓷器是地道的真品,那將是瓷器史上的驚世發現!意味著中國元代以後的瓷器發展史將要重新編寫,藏家也可能擁有而瞬間暴富;如果說這些瓷器是假的,仿品或臆造品,藏家和專家又都沒有充分的理由否定其工藝水準和時代特徵。因此,四,五年過去了,博陵第就象一個血脈不明的私生子,成為藏家與專家心底的難解之謎。

是真

如果說博陵第是真的,至少有以下疑問不好解釋:
1,為什麼在2004年之前幾乎沒有聽人說起過,也幾乎沒見到什麼出土瓷器?可是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尤其是2005年以後,幾乎一夜之間就發現了諸多的博陵第瓷器,數量要以幾十來計了。而進入到2006年則更甚,博陵第瓷器已經要以幾百上千來計了。
2,為什麼博陵第窖藏的謹記牌匾除了姓氏和瓷器件數,其他內容均基本一樣?尤其是“自幼喪父少年亡母,孤身浮梁當學徒”、“七年藝滿放佛”、“蒙天垂愛暮年得子”,這樣一些關係到個人身世的特定文字,為什麼也都一樣呢?如果說是一種統一的禮制文字格式,絕沒有必要寫上這些特定的身世字句呀。
3,為什麼會在謹記中寫上“日後若遇困境,將故居古相博陵第東廂房丙牆拆五斗過三,取泥磁硯廢之半塊,……”且不說不同的姓氏子孫怎麼會有同一個博陵第故居,就說這塊牌匾也是埋於窖藏之中的陰碑,不挖開窖藏根本不會給後人看到,這樣的謹記又有什麼意義或者實際作用呢?
4,為什麼博陵第的謹記暗碑上都沒有具體的製作人(作者)落款呢?只有一個年月日,後代會知道這是誰留給他們的呢?如果窖藏是前人留給後人的福蔭,那麼,有什麼理由不留下自己的姓名?
5,為什麼2006年之前發現的牌匾都是青花的?2006年不僅博陵第瓷器出現了大小不同的青花器、釉里紅,連五彩、法華、描金的元代瓷器都有了,而且謹記牌匾的五彩器也出現了。落款也由至順年發展到了至正年。難道博陵第在地下也在與時俱進?
6,為什麼元代的出口瓷器中從沒見到過五彩、琺華器?而博陵第瓷器中卻屢見不鮮,難道博陵第的工藝水平、裝飾水平會超過景德鎮官窯(浮梁磁局)?或者說元代出口瓷就不生產五彩器?即便出口瓷不生產五彩器,那麼越南、柬埔寨這些當年的元朝屬地應該會出現這類五彩器吧?為什麼也從未見到?
7,為什麼博陵第、漢都這類款式的瓷器上,有的還會有張文進造的落款?博陵第與漢都什麼關係?博陵第與張文進又是什麼關係?該如何解釋?
凡此種種,莫不讓人疑竇頓生。這博陵第怎麼可能是真的呢?

是假

如果說博陵第是假的,至少也有以下現象無法解釋:
1,博陵第瓷器的工藝的確不凡。我不知道博陵第款瓷器有沒有通過國搏機檢的實例,就我見過的博陵第款瓷器來說,無論畫工、釉色、器形、雕工都相當有水準。如果是新制贗品,也絕對應該是高仿品。即使它不用博陵第款,一樣可以進入至正型元青花的高端領域,這樣畫蛇添足、編造一個聞所未聞的“博陵第”款對造假者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必要?
2,如果是新制贗品,其底部的火石紅銹色、入骨土沁,絕對難以仿造。尤其是這些銹色、土沁的形狀、色彩、類型各不相同,需要多大的精力來仿照?
3,如果是新制贗品,沒有必要增加更多讓人懷疑的疑點。而許多博陵第瓷器造型怪異、前所未有,裝飾複雜(許多瓶罐上面都雕塑有形狀複雜的壁虎)。這樣做一方面增加了製造難度,另一方面也無端端地增加了人們懷疑的程度。
4,如果是新制贗品,其他的方面已經可以仿到如此高的程度。再添加一個謹記牌匾有必要嗎?即使要仿一個謹記牌匾,也會仿得各不相同,何必使用相同的內容,讓人產生這麼嚴重的懷疑呢。
5,如果是新制贗品,其目的是什麼?按道理當然應該是牟取暴利呀。可是這批製作如此精良、工藝如此複雜的高仿品,市場價格並不高,幾千元、甚至幾百元就能收到一個,這比景德鎮的元青花高仿品價格低得太多了。如果造假者不這樣泛制,而是只高仿幾十個標準的至正型元青花,其價值會超出當前的幾十倍、幾百倍。那他為什麼要造這麼多呢?除非造假者的本意並不是謀取經濟利益,而是要嘩眾取寵、與中國瓷器收藏界開一個國際玩笑。
6,如果是新制贗品,已經一兩年了,不可能找不到贗品製作窯口。據我了解的情況,這些博陵第瓷器的來源很廣、而且都不相同,江西、福建、安徽都有發現。作假窯場通過這麼多的渠道對外銷售,不可能做到絕對保密。在博陵第已經在收藏界炒得沸沸揚揚,還能不露廬山真面目這也是不可思議的。
凡此種種,又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這個博陵第怎麼可能是假的呢?

意見結論


藏家意見

藏家認為:“博陵第”款元青花是典型、精美的青花瓷系,均用上等“蘇麻離青”氧化鈷料繪製,其發色凝重,靛藍艷麗,猶如藍寶石。據史料記載,這種從中東伊斯蘭地區的進口料到明代中期就已經絕跡。其料十分名貴,非高級畫師不能使用;呈色穩定,一般不受燒造溫度的影響;在選泥、制胎、施釉等方面也十分講究。正因為成本高,工藝嚴,生產量不大,所以在當時就非常名貴!為以後的青花瓷樹立了極高的標桿,並成為科技與人文緊密結合的藝術品,很有君臨天下的大氣與霸道!
我覺得很好玩!,博陵第,讓瓷界爭論與沉默的"謎"!令藏界驚喜與悲哀的"寶"!不管它是戲弄瓷界的巨大騙局,還是震驚藏界的重大發現,乘身世模糊價位不高時收一個也無須管吃管喝,管它未來是一文不值還是身價百倍呢!

專家意見

中國民間元青花藏品研討會博陵第課題組趙根山,華國良先生認為:景德鎮窯元青花帶官款、記年款、供養款、堂名款的器物極少見到,這一現象影響了人們對元青花瓷的排比、類比、斷代的深入研究;英國大維德基會所藏“至正十一年”銘文雲龍象耳瓶一對,是經美國波普博士研究並對照土耳其、伊朗所藏的中國青花瓷與國內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進行系統的類比,把原來劃歸明代的部分青花瓷揀出來,才提出了著名的“至正型青花瓷器”的理論,這時國內還只有一小撮人恍然大悟:哎喲!元代就有了如此精美的青花瓷呀!
“博陵第”,“古相.博陵第款瓷器造型,釉水、繪畫、青花發色都十分精美;涉及的器型、繪畫豐富多彩,藏家說是典型的“元至順青花瓷器”,趙根山、華國良先生則直接定為“古相。博陵”、“博陵第”系列型元青花,並認為這些散落在民間收藏家手裡的元青花瓷對排比、類比元代青花瓷器的斷代,考證元代青花瓷的窯口、工藝,人文歷史等,都有著流散在國外“至正型元青花”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

爭辯結論

專家研討“博陵第”2005年10月底,“第二屆中國民間元青花藏品研討會”在山東泰安舉行,不少收藏家從廣東、深圳、溫州、北京等地赴魯匯聚一堂,有的還為研討會提供了“博陵第”系列瓷實物。
“博陵第”課題組專家趙根山和華國良在研討會上詳盡地介紹和分析了“博陵第”元青花的情況。最後的結論為:“博陵第”系列元青花是典型的元至正年以前生產的青花精品瓷器,既是南北多元文化和中外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同時又是造型藝術與繪畫藝術密切結合的高級瓷器藝術品。“博陵第”瓷多種花樣凸印款識的出現,改變了元青花無款制型式的立論,極具時代性的民族特徵。“博陵第”瓷系列元青花比以往單一出現帶銘文的元青花瓷,更具排比、類比和斷代的歷史作用,應定為“博陵第”型元青花標準器系。
早期元青花瓷仍在國內不過,據趙根山和華國良研究和分析,“世界上大約只存有200多件元青花瓷”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也並非“多數流散在國外”。早期元青花瓷應仍在中國,國內民間藏有精美的元青花瓷,是耶?非耶?筆者不敢妄斷,因為該系列瓷研究仍在深入進行中。但這一結論,無疑給了藏有此類系列瓷的收藏者極大的振奮。
在國內外收藏界、文物界乃至整個拍賣行業,元青花的出現固然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巨大影響,但“博陵第”系列瓷的問世,更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不僅僅是因為“博陵第”瓷是成系列的,而且據“博陵第”課題組專家說,此類系列瓷無論在製作工藝上,還是在彩繪、用料上,都較之人們公認的元青花瓷更堅實、更精美、更經典。

銘文現世


雷氏“古相·博陵第”有關的瓷牌銘文“謹記”的於07年現世,對業內爭論較大的元青花證考有了重大的突破。該瓷牌為豎式,高43厘米,寬33厘米左右,瓷牌上方為半圓狀,牌坊重檐頂部畫有喜鵲,牌坊上方重檐下書有“古相 博陵第”豎匾,牌坊中間為白瓷青字謹記銘文,右側起始:“雷氏子孫謹記”;左側落款“至正十一年秋月吉日”;瓷牌上共書寫文字238字,牌坊與文字均用進口鈷料繪製書寫,字體秀麗、大方;下方中間開有7級台階,左右門庭上,畫有一對鳳凰,牌坊左右立柱各有一條上升的(三爪龍)盤龍抱柱,二龍相向。整幅牌坊繪畫精緻、古樸、非常幽深、典雅,極具古相之味(見圖)。牌坊銘文:“雷氏子孫謹記:人生諸多不測,貧富不過幾代,莫過眼前千日好,要知花無百日紅。自幼喪父,少年亡母,孤身浮梁當孝徒,朝出砍柴暮擔水,嚴冬酷暑不言苦。七年藝滿,彷彿東方見魚肚,初涉商途不知起落有幾度,坎坷人生路,梅(枚)舉不勝數。慈母之叮囑,時時響耳鼓,人生之短道(之,加)長,不苛不曲方能見烈祖。君子愛財能有道,不留別人數。蒙天垂愛,暮年得子,望幼兒將能成大器。日後若遇困境,將微州路丰台縣故居,古相博陵第東廂房丙牆,拆五斗過之,取泥中(磁,加)硯廢(之半,加)塊,再加西磨坊欄石下,取泥中瓷硯廢之半塊,方知。窖內置:青(磁,加)、五彩、斗金、紅綠彩共計二百六十八件。至正十一年秋月吉日”(原文無標點,為方便閱讀而加)。可惜的是,該瓷牌已經破裂,並有缺損,但並不影響對它的認定及作為元青花佐證依據。“古相 博陵第”瓷牌“謹記”的出現,對解開“博陵第”款元青花瓷器多年來疑惑未解之迷又是一個重要的佐證。從這塊瓷牌破損的情況看,上面被開鑿有幾個小洞,洞口的痕迹已經十分陳舊,並形成了銹跡,可以斷定該窖在瓷器出土以前並且在很古時就被人盜過,那時盜賊只偷金銀首飾,瓷器沒有要。直到現代基建大興土木,瓷器才被出土。

證明內容


該瓷牌與《錢氏子孫謹記》等瓷牌有著較為相似之處,不僅從瓷牌、繪製的牌坊圖文、用料、銘文形式、部分內容,有著一定的聯繫。從瓷牌出土和銘文內容及主人的用意可以引出下文:
1、“博陵第”款瓷器當時已是一種寶貝。它之所以被窖藏,是因為它當時已成為元代青花瓷器的典型,十分名貴,屬於寶貝,受到了許多商賈富人的喜愛和珍藏,並作為傳家之寶或家庭財產窖藏起來,作為一筆遺產留給子孫後代,希望子孫永久保存下去,非到萬不得已時不得動用。
2、當時主人窖藏瓷器時的瓷牌已經埋入窖中,他另外留給其後代的還應有一種藏寶示意圖或其它找寶指意物件。這“微州路丰台縣故居,古相博陵第東廂房丙牆,拆五斗過之,取泥中瓷硯廢之半塊,再加西磨坊欄石下,取泥中瓷硯廢之半塊,方知”,是否就是我們現代講的藏寶指示語,也就是藏寶示意圖,憑此可以找到窖藏之地。而且,除了入埋窖內的這塊瓷牌外,還應有與之配對的其它的物件留給後代,可能因為戰亂和社會動蕩造成該找寶的物件失落,或該後人死亡失傳,致使藏寶之地消失,而最後被現代人發現或意外挖掘出土。
3、雷氏謹記(至正十一年秋吉日)與中國民間元青花藏品研討會博陵第課題組趙根山、華國良等提到的“錢氏子孫謹記”(至順九年九月塈旦)和中國鑒寶網上公布的“張氏子孫謹記”(至正六年五月吉日),還有公布的另一“張氏子孫謹記”(至正八年六月吉旦)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都是在浮梁當過學徒,說明當時在浮梁當學徒學商或學陶的類似人員很多,他們都有類似的經歷和愛好,很可能是師兄弟,或是制陶師傅,或同是“博陵第”的傳人,或是富商,或是官僚貴族,他們都熱衷收藏陶瓷,對“博陵第”瓷器情有獨鍾,他們為了把財富留給後人,將其收藏象徵財富的瓷器窖藏或隨主人埋葬起來,才給我們留下這麼多的寶貝。
4、雷氏、錢氏、張氏等他們所置得瓷牌圖案和所寫的“謹記”的格式和很大部分內容也有相似,這可能當時社會上流行這種以瓷牌作記錄的格式做法和流行寫“謹記”的風俗,並且流行著這種“謹記”的格式和圖案的畫法,或根本就出自一個窯口或一個人(制瓷人)之手。
5、從現世的窖藏瓷器看,散落在民間的元瓷數量不少,遠不止有人講的只有300件。如從雷氏、錢氏、張氏等瓷牌“謹記”看,真正元青花的精品並不在國外,而是在國內,並且不少。雷氏謹記中寫到有268件,錢氏謹記中寫到有119件,張氏謹記之一中寫到有369件,張氏謹記之二中寫到有169件,光這四起窖藏數量就有925件,就算有一部分破碎毀滅,至少應有數百件以上。據了解,在民間收藏的還有其它“謹記”出現。總之,既然這些“謹記”瓷牌已經出土,那麼牌中記載的元青花可能都已經現世,本人也收藏到其中的一些精品,如冀寶齋、雲龍軒、博古齋、景鴻堂 等民間藏館收藏的元青花的出處就可能從這裡來的。據報道,泉州燈星社區的民間收藏愛好者陳四海,一人就收藏了36件“鬼谷下山”圖案的瓷器,件件畫工精美,畫風多豪放,名氣大得驚動了央視。
6、這些瓷器是屬於窖藏瓷器,還是屬於禮葬瓷器,本人認為二者都兼而有之。一種是主人在世時就進行窖藏,另一種是主人死後,由其家屬後人進行隨葬,且這種瓷牌謹記只是一種形式而已,主要是為了記錄窖、葬瓷器來歷的艱辛、數量和對後人的教誨。從發現的幾種瓷牌看,“謹記”的內容、格式有所雷同,但主人的身世、發家的軌跡和住宅形式是不可能一樣的,但制瓷牌時卻套用了這一格式。
7、從現世的“博陵第”元青花的器型種類看,幾乎看不到完全一樣的,分門別類,品種繁多,器型有:瓶、罐、香爐、觚、壺、盤、碗、盞等,並且大都是大型的精品器件。元青花裝飾圖內容豐富,有:歷史人物故事、元戲曲故事、雲龍圖、海水龍圖、蓮花鴛鴦圖、富貴牡丹圖、授帶錦、雞圖、鳳凰穿花圖、雜寶獅獸圖、瓜藤草蟲圖、歲寒三友松竹梅圖、纏枝蓮花圖、纏枝菊花圖等等。在色彩上有:青花、釉里紅、五彩、斗金、鬥彩、紅綠彩、寶石藍、寶石紅、白釉、黑釉、黃釉,還有刻瓷、雕瓷等。有落款的和無款的,落款形式有底款:古相博陵第、博陵第,上款:大元國至正(至順)某年制等。發現以個人名字落款的有:張文進(較多)、張進成、陳景陶等,他們應是制瓷人,而且是博陵第的傳人,如本人收藏就有督窯官陳景陶的落款。
8,現有發現的元青花瓷器,不管大件小件都非常精美,應是元代當時收藏界收藏的精品,能保存到如今確實難能可貴,不愧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國寶。為什麼元青花製作工藝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而卻在我國歷史上沒有發現有確切的記載,連國家故宮博物院收藏得也較少,最近特別是自佳士得“鬼谷下山”拍品再現后,民間相繼再現了不少的元青花?本人專門根據收藏渠道進行了究根尋源和研究分析,認為:一是由於元代晚期長期戰亂致使傳世的很大一部分元青花毀滅,所剩無幾,而當今出現的元青花大部分是出土、出水的。二是明朝政府效仿秦始皇焚書坑儒,要消毀元朝政府的痕迹所為。由於當年朱元璋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視元朝為異族統治,滅元后,將有記載大元國等元代字樣的一切器物、文字都摧毀一空,以至元青花瓷器和中華民族由文字記載的歷史到了元代幾乎成了斷層,沒有了史實資料可考。所以,在國內有紀年的元青花幾乎沒有,只有被窖、埋藏在地底下才得以保存下來。三是因元人是主要以馬背為生的,瓷器生活用具容易碰碎,根據史料記載,元朝蒙古統治者不太習慣使用瓷器,宮廷中多用金屬製品。所以在元代皇宮貴族中傳世的青花瓷很少,尤其是明朝政府施行的毀瓷政策后,宮廷中的元青花就絕跡了。
9、當前的關鍵是要找到元青花的窯口或窖藏地,進行考古查證,才是最有力的證據。建議有關專家要破除陳舊觀念,深入民間和收藏界的有關人員進行調查研究,考證元青花的出土來源和實地,找出物證依據,儘快解開元青花、博陵第的謎團。有關科研機構文博部門要抓緊研製出有科學的檢測設備,提高機測水平,讓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重新顯示在眾人面前。

布衣庄氏收藏的部分博陵第元青花


“蒙恬將軍”人物故事玉壺春底足圖
“蒙恬將軍”人物故事玉壺春底足圖
山東布衣庄氏近年來收藏了部分博陵第款青花器,現選部分。
“蒙恬將軍”人物故事玉壺春
“蒙恬將軍”人物故事玉壺春
“蒙恬將軍”人物故事玉壺春
“蒙恬將軍”人物故事玉壺春
“鬼谷子下山”蓋罐底圖
“鬼谷子下山”蓋罐底圖
“鬼谷子下山”蓋罐內圖
“鬼谷子下山”蓋罐內圖
“鬼谷子下山”蓋罐
“鬼谷子下山”蓋罐
“鬼谷子下山”蓋罐
“鬼谷子下山”蓋罐
“鬼谷子下山”蓋罐
“鬼谷子下山”蓋罐
“鬼谷子下山”蓋罐
“鬼谷子下山”蓋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