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番荔枝的結果 展開

番荔枝

中藥材

番荔枝,中藥名。為番荔枝科植物番荔枝Annona squamosa的果實。我國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具有補脾胃,清熱解毒,殺蟲之功效。常用於惡瘡腫痛,腸寄生蟲病。

入葯部位


果實。

性味


味甘,性寒。

歸經


歸大腸經。

功效


補脾胃,清熱解毒,殺蟲。

主治


惡瘡腫痛,腸寄生蟲病。

相關配伍

治療肺癌、乳腺癌、胃癌:番荔枝果實、枝葉60g,仙鶴草半枝蓮各80g,水煎服,每日1劑。(《抗癌中藥大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也可作水果食用。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糖尿病、肥胖者,以及胃酸過多者不宜多食。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落葉小喬木,高3-5米;樹皮薄,灰白色,多分枝。葉薄紙質,排成兩列,橢圓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6-17.5厘米,寬2-7.5厘米,頂端急尖或鈍,基部闊楔形或圓形,葉背蒼白綠色,初時被微毛,后變無毛;側脈每邊8-15條,上面扁平,下面凸起。花單生或2-4朵聚生於枝頂或與葉對生,長約2厘米,青黃色,下垂;花蕾披針形;萼片三角形,被微毛;外輪花瓣狹而厚,肉質,長圓形,頂端急尖,被微毛,鑷合狀排列,內輪花瓣極小,退化成鱗片狀,被微毛;雄蕊長圓形,葯隔寬,頂端近截形;心皮長圓形,無毛,柱頭卵狀披針形,每心皮有胚珠1顆。果實由多數圓形或橢圓形的成熟心皮微相連易於分開而成的聚合漿果圓球狀或心狀圓錐形,直徑5-10厘米,無毛,黃綠色,外面被白色粉霜。花期5-6月,果期6-11月。

生長環境


現全球熱帶地區均有栽培。我國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

藥材性狀


果實為聚合果,由多數心皮合生而成,呈球形、心臟形或圓錐形,縱徑約6-7.5cm,橫徑約8-9cm,重100-350g,黃綠色、有白粉。果肉乳白色,漿質,味極甜,有芳香。果內有種子25-60粒,種子黑褐或深褐色,光滑,紡錘形、橢圓形或長卵形。

藥理作用


番荔枝的種子具有抗著床和致流產作用。

相關論述

《植物名實圖考》:“雩婁農曰:余使粵時,尚未聞有番荔支。頃有粵人官湘中者為余畫荔枝圖,而並及之。夫似荔者有山韶子,一曰毛荔支。又有龍荔,介乎二果之間,其形與味,皆有微類者。若此果則但以磥砢目之耳。麻姑山之樹,未見其實,而綠心突起,已具全形。及至滇,乃知其為雞嗉子。《滇志》以入果品,而人不甚食,其膚亦肖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