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港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南區轄鎮

龍門港鎮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下轄鎮,位於欽州市南部,是一個以海島為主體的鄉鎮,東與欽州港隔海相望,西與防城港茅嶺鄉毗鄰,南與防城港市光坡鎮交界,北瀕茅尾海。

龍門港鎮四面環海,是一個眾多島嶼組成的島鎮,有“將軍樓”、“五井流香”、龍門七十二涇等旅遊景點。

2013年該鎮總面積36.8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24.87平方公里,陸地面積11.9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5.2公里,有耕地面積195畝。

全鎮下轄4個行政村,19個自然村,人口6021人(2020年)。

2018年,龍門港鎮固定資產投資9400萬元,財稅收入367.4萬元。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龍門港鎮屬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龍門港鎮歸屬象郡所轄。
漢朝至晉朝,龍門港鎮屬交州合浦郡。
南朝末元嘉設末壽郡,梁代設安州。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寧越郡為欽州總管府。
元代,改為欽州路。
明至清末,先後屬安遠縣、欽州、欽縣、欽州、欽州直隸州地。
民國時期,置龍門鄉,屬欽縣。
1958年,龍門鄉併入欽州公社。次年6月,分設龍門公社。
1984年9月,龍門公社撤改為龍門鄉,屬欽州市。
1993年8月,龍門鄉改為龍門鎮。
1994年10月,龍門鎮改屬欽州市欽南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門港鎮位於欽南區南部,距市區47千米,東與欽州港相鄰,西與防城港市茅嶺鎮相鄰,南與防城港市光坡鎮接壤,北與茅尾海毗鄰,行政區域面積11.9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龍門港鎮地處丘陵,地勢略為南低、北高、境內最高點位於西村老虎棚,海拔43.46米;最低點位於西村低涇,海拔0.7米。 

氣候

龍門港鎮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連綿陰雨,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乾燥,冬季寒冷無霜。年平均氣溫22℃,無霜期350天,最長達35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782.9小時。 

水文

龍門港鎮境內四面環海,潮汐屬日周潮,每年全日潮為210天,歷年平均潮差為2.51米,最大潮差552米;歷年最高潮位為6.5米,最低潮位為0.05米,平均潮位3.14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1990年有耕地1264畝,山地1.1萬畝,有林3500畝,沿海灘塗可養殖面積2.5萬畝。 2007年該鎮有陸地面積1190公頃,海域面積2487公頃。

海洋資源

龍門港鎮三面沿海,海水養殖面積5197畝,水產品年產量合計833.53萬公斤。

行政區劃


2018年末,龍門港鎮下轄4個行政村,1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龍門港鎮下轄4個行政村:東村、南村、西村、北村。

人口民族


2013年龍門港鎮總人口8166人,其中農業人口6981人,全鎮共有黨支部(總支)23個,共有黨員384名;鎮直屬管理幹部職工57人,其中自籌人員24人。
2017年末,龍門港鎮常住人口6685人。 聚居漢族、壯族、瑤族、回族、京等民族。
2018年末,龍門港鎮人口8260人(農業人口7256人、非農業人口100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3‰。 
2021年7月5日,欽州市欽南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龍門港鎮人口數為6021人。

政治


龍門港鎮領導班子成員(2013年 )
黨委副書記、鎮長鄧良峰
龍門港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駱澤華
龍門港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廖金鋒

經濟


綜述

2011年,龍門港鎮財政總收入350萬元,比上年增長28.2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08萬元,比上年增長26.06%。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37萬元,增值稅63萬元,企業所得稅24萬元,個人所得稅24萬元,人均財政收入475.1元。 
2018年,龍門港鎮固定資產投資9400萬元,財稅收入367.4萬元。 

第一產業

2011年,龍門港鎮糧食作物以種植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24噸,人均3.26千克。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0.17萬頭,年末存欄0.06萬頭;家禽飼養量6.6萬羽,上市家禽5萬羽。畜牧業總產值0.03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0.33%,林業面積1.29萬畝,造林1.28萬畝,其中防護林0.54萬畝,林木覆蓋率28.6%。漁業以海上捕撈、海水養殖為主,人工海水養殖面積39705畝,產量56149噸。水產品總產量10.76萬噸,漁業總產值8.9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993%。擁有各類捕撈漁船267艘。 
2018年,龍門港鎮海產品養殖總面積3038.5公頃,總產量4.13萬噸;全鎮擁有捕撈漁船總數915艘,捕撈總產量15352噸。 

第二產業

2003年,龍門港鎮共引進工業項目三個,總引資5500萬元,已形成了以油氣、海產品加工服務為主的鄉鎮工業體系,全鎮有較大規模工業企業5家。

第三產業

2011年末,龍門港鎮有城鄉農貿市場3個。全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260萬元。 
2018年,龍門港鎮旅遊業接待遊客3000多人次,旅遊收入達1670萬元。 

文化


地名由來

據明朝嘉靖年間《欽州志》記載,因山脈自西向東蜿蜒起伏如龍,前屏左右山嶺東西對峙似門,因而得名龍門港鎮。 

名優特產

青蟹、 大蚝、對蝦、石斑魚為龍門港鎮四大名產。
大蚝
大蚝,學名近江牡蠣,是欽南區龍門港鎮名貴海產之一,肉可鮮食,亦可加工成蚝豉、蚝油。蚝肉蛋白質含量超過40%,營養豐富。
青蟹
青蟹
青蟹
青蟹,學名鋸緣青蟹,是欽州市龍門港鎮的海產之一。它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 青蟹喜棲息於河口附近海區,港灣內多有分佈。

交通


2011年,龍門港鎮境內有縣鄉公路2條,總長252千米,建有龍門港鎮客運站,日均發送11輛客車,日客運量150人次。有民用碼頭3個。鎮區道路總長5.81千米;橋樑1座。 
龍門跨海大橋設計圖
龍門跨海大橋設計圖
島上水陸交通方便,可乘船前往欽州港、防城港、海南等沿海地區,陸上可以經茅嶺鄉到欽州,也可從防城港走高速公路到欽州、南寧、北海等地。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龍門港鎮有學校1所,教師66人,在校生800多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龍門港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406平方米;村文化活動中心5個;各類文化藝術團表演體2個,演職人員35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末,龍門港鎮有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30人,床位27個;村衛生室3個,全鎮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6449人。實施艾滋病防控攻堅工程,全鎮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城鎮居民達98%。 

社會保障

2018年,龍門港鎮全年城鄉醫保參保人數7045人;養老保險累計參保人數1947人,領取待遇1085人,累計新增簽訂三方協議365份。全年發放臨時救助5人共計2萬元,醫療救助11人共計6.4901萬元;發放特困人員資助金5.392萬元;全年發放城鎮居民低保金9.6935萬元、農村低保金33.4747萬元;分散供養特困人員19人,供養敬老院老人4人。 

脫貧攻堅

2018年,龍門港鎮完成6戶、24人脫貧任務,實施危房改造貧困戶4戶併入住。 

環境保護

2018年,龍門港鎮以中央環保督查“回頭看”、國務院“大督查”為契機,整治全鎮“小散亂污”企業,拆除存在環保問題的豬圈、雞鴨圈場20多個。 

生態鄉村建設

2018年,龍門港鎮加強集鎮環境衛生整治,減少髒亂差現象。全年全鎮收繳保潔費62687元,保潔費收取率達到167.61%。 

龍門跨海大橋

由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的標誌性工程之一,是廣西歷史上投資最大的橋樑,也是廣西目前長度最長的跨海大橋。在同類橋中,排名世界第十六,全國第九。
大橋全長7756米,其中主橋為單跨雙鉸懸索橋,一跨過海,採用門式混凝土索塔,塔高173米,主跨1160米鋼箱梁橋面寬35米,引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橋,橋長6596米,橋寬32米,項目投資估算為61.5億元,建設工期5年。大橋於2011年 12月29日上午正式啟動開工。

旅遊


亞公山

龍門港鎮旅遊資源有將軍樓、亞公山、玉井流香等。 

申葆藩故居

申葆藩(1924年八路軍副總指揮)故居,位於龍門港鎮東南的小山坡上,人們稱之為將軍樓。申葆藩故居建於民國八年(1919年),佔地面積0.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0.1萬多平方米。

龍涇環珠

龍涇環珠即龍門七十二涇,位於茅尾海南端,龍門島東北面。這裡海域寬廣,有大小島嶼100多個,島上林木茂盛,涇中水深浪靜,風光秀麗,景色宜人。龍門港為欽州咽喉,七十二涇則為龍門港的天然屏障,歷代是海防軍事要地。龍門七十二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