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

時間名詞

孟春mèng chūn,即是春季的首月,具體指立春至驚蜇期間。農曆一年分十二個月,依次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出自《呂氏春秋通詮》,用作名詞。

來源


據《呂氏春秋通詮》所載,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春季三月,第一月為孟春,第二月為仲春,第三月為季春。

農曆十二月份


農曆年分十二月份,即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臘月。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每三個月為一季,即孟、仲、季。

孟春

孟春,即農曆正月份。

仲春

仲春,即農曆二月份。

季春

季春,即農曆三月份。

孟夏

孟夏,即農曆四月份。

仲夏

仲夏,即農曆五月份。

季夏

季夏,即農曆六月份。

孟秋

孟秋,即農曆七月份。

仲秋

仲秋,即農曆八月份。

季秋

季秋,即農曆九月份。

孟冬

孟冬,即農曆十月份。

仲冬

仲冬,即農曆冬月份。

季冬

季冬,即農曆臘月份。

節氣


立春

立春,又名正月節、歲節、改歲、歲旦等,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是干支歷的歲始,乃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代表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現行是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定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於每年公曆2月3-5日交節。干支紀元,以寅月為春正,立春為歲首。立春,大地回春,終而復始、萬象更新,在傳統觀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義。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斗轉星移定歲時。天維建元,從寅開始,如《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十二月運行,周而復始,歲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復還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進入全新的循環,萬象更新,新歲開啟。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立春為元月元日,立春是干支(歲、攝提)的曆元。《史記。天官書》將立春稱為“王者歲首”:“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春季為四時之首,立春又是春季之始,立春既是“四時之始”,又是一歲之首。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著冬春季節的更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立春標誌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萬物開始有復甦的跡象。時至立春,在我國的北回歸線(黃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帶,可明顯感覺到早春的氣息。對於北回歸線以北地區來說,距北回歸線(黃赤交角)越遠,進入春天越遲。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節律不一,“立春”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入春天的前奏,還處於萬物閉藏的冬天。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斗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曆2月18-20日交節。雨水和穀雨、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進入雨水節氣,我國北方陰寒未盡,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氣息;南方大多數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節氣時段一般從公曆2月18日至20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時至雨水節氣,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並漸漸向北挺進與冷空氣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級多以小雨或毛毛細雨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