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墟
石湖墟
石湖墟是北區上水的一個舊墟市,位於現時東鐵線上水站附近。粉嶺/上水新市鎮就是從石湖墟和粉嶺聯和墟發展起來的。石湖墟的街道多以“新”字作開頭:新豐路、新健街、新康街、新財街、新發街、新成路、新功街、新樂街、新祥街、新勤街、巡撫街、符興街。石湖墟仍是上水一個商業活動十分繁忙的地方,故墟內一些街道現已被運輸署劃為“行人專用區”。
![石湖墟農產品市場](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1/md1e0022f1ecb8f4943f4afc476f2250b.jpg)
石湖墟農產品市場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附圖中的石湖墟](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f/mef6e732e7ff28fc912c42c0f20740313.jpg)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附圖中的石湖墟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附圖中的石湖墟
石湖墟在設墟前為採石場,名稱當中的“石湖”就是採石場的意思。
石湖墟在1930年代設立,並成為當時區內重要的商業中心,早年由上水鄉事委員會管理石湖墟的農業買賣活動。但1955年及1956年發生了兩場大火,使石湖墟淪為頹垣敗瓦,1964年才重建完成,現有墟內建築物多是當時才建立的。於1993年政府把位於新成路的舊街市遷到現時的石湖墟新街市。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為了嚴防沿海居民對台灣鄭成功進行接濟,實行遷界,沿海五省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令沿海居民流離失所。康熙四年(1665年)兩廣總督周有德及廣東巡撫王來任上奏請求復界,至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批准復界,居民才可回鄉重建家園。居民在兩人逝世后,集資在石湖墟興建“報德祠”,以紀念兩人的恩惠。1955年大火時焚毀“報德祠”,石湖墟現時袛剩下巡撫街紀念兩人。
石湖墟近龍琛路 新祥街 新康街 新康街行人專用區
石湖墟近龍琛路 | 新祥街 |
新康街 | 新康街行人專用區 |
![石湖墟近龍琛路](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2/m122a12c2c4d2ab7a83347351b90cc82e.jpg)
石湖墟近龍琛路
![新祥街](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c/mcc75f1da03313cda7b9405d071085f29.jpg)
新祥街
![新康街](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3/mb3a29276879ed80be914ee94ca2adc2f.jpg)
新康街
![新康街行人專用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6/m36f22cae0f92a50a3ff4f3f9226173fb.jpg)
新康街行人專用區
北區
上水
粉嶺/上水新市鎮
聯和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