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羊九牧
成語
十羊九牧,漢語成語,拼音是shí yáng jiǔ mù,意思是十頭羊倒用九個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賦稅剝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無所適從。出自《隋書·楊尚希傳》。
十頭羊倒用九個人放牧。
《隋書·楊尚希傳》:“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隋書·楊尚希傳》:“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楊伭公則雲必須直詞,宗尚書則雲宜多隱惡,十羊九牧,其令難行。 ★唐·劉知幾《史通·敘事》
但是,隋朝設立的州郡數目比秦漢時期多了一倍,有些地方甚至方圓還不到100里,就設幾個縣,不滿1000戶人家的一塊小地方,卻要分屬兩個郡來管轄。這樣,官府機構當然也相應增多,官員和吏卒也成倍增加,各種州郡制度也名目繁多,這簡直使國家不勝負擔。
楊尚希對這種情況深為憂慮,向隋文帝報告了自己的意見:這種州郡過多的情況好比十羊九牧,完全沒有必要。當務之急是把重要的州郡保留下來,閑置的州郡撤併掉。這樣對國家來說,地域、人口還是這麼多,每年的租調、糧食、布匹等項收入,不會減少,而開支卻可以大大節省。並且還可以把能派上用場的賢才能人,安排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辦事效率也會明顯提高。
隋文帝於是按照楊尚希的建議,撤銷、歸併了許多州郡,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定語、補語;指多頭領導
示例
楊伭公則雲必須直詞,宗尚書則雲宜多隱惡,十羊九牧,其令難行。唐·劉知幾《史通·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