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港城工業園區

重慶港城工業園區

重慶市港城工業園區是2002年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市級特色工業園區,園區位於重慶市主城區江北區境內,南鄰長江黃金水道,北臨重慶出口加工區,東接鐵山坪森林公園,西至大佛寺長江大橋。總體規劃建設面積11平方公里,分為A、B、C、D四個片區,其中:A片區6.18平方公里、B片區2.15平方公里、C片區1平方公里、D片區1.67平方公里。A、C、D片區用於工業生產,B片區依託重慶寸灘深水港、重慶鐵路貨運編組站等大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發展倉儲物流產業。

自2003年5月正式破土動工以來,港城工業園區已徵用土地9587畝,建成園區道路19公里,農轉非安置房及辦公樓19萬平方米,園區變電站1座、電力開閉所徠5座,骨幹輸變電、天然氣供應及供水等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基本完善,全園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8.83億元。

園區介紹


園區入駐企業110戶,投產企業71戶。2008年,園區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30.25億元,全年入庫稅金約4.4億元。初步形成了以海爾、偉世通為龍頭的電子電器產業;以中集集團為龍頭的物流裝備製造業;以長安跨越為龍頭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以東風造船工業公司為龍頭的造船業等產業體系。
2008年8月份,復盛產業園發展規劃中的部分地塊被重慶市委、市政府批准設為港城工業園拓展區E區,並同意立即啟動前期工作。該拓展區規劃面積為6.59平方公里,首期啟動面積兩平方公里。港城工業園區拓展區的建設,進一步擴大了港城工業園區發展空間。 2008年12月18日,國務院批准在重慶設立全首個內陸保稅港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保稅港區面積為8.37平方公里,園區B區也規劃在內。自2003年園區開工建設以來,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到2007年底,港城工業園區累計完成投資16億元,徵用土地6700畝,土地整治5100多畝。已建成7萬平方米拆遷安置小區,修建園區道路10條計15公里。已建設完成水、電、氣、污水處理、程式控制電話等市政基礎配套設施,以及園區學校、醫院、商業服務等城市生活服務基礎設施。通過不斷強化經濟運行宏觀指導,不斷優化經濟結構,港城園區經濟呈現持續、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較高增長率。2007年躋身重慶市“十強特色工業園區”。 2008年,園區重點突出產業鏈招商和標準廠房招商,緊盯國際國內500強企業和行業100強企業,利用園區的區位優勢重點跟蹤大型物流龍頭企業,招商質量明顯提高,物流企業招商取得顯著成效。園區全年共引進企業25家,項目計劃總投資14億元。園區各部門、各入園企業攜手共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對園區經濟的重大影響,切實解決園區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各種困難,園區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截至2008年12月底,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30億元,較上年增長73.11%,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30億元,較上年增長76.44%,園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8.83億元。 2008年當年,園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9億元,園區基礎設施完成投資6億元,園區全年入庫稅金約4億元。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區委區政府的考核目標。至此,重慶市港城工業園區規模基本形成,綜合經濟實力顯現,對江北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日趨明顯。園區成為重慶市“十強特色工業園區”,並獲全市工業園區發展速度獎,正成為重慶市主城區最具影響力的特色工業園區。打造重慶市千億級特色工業園區 根據重慶市特色工業園區的建設要求和江北區新時期發展戰略和產業規劃,重慶市港城工業園區的戰略定位是:建設成為重慶市千億級特色工業園區。按照重慶市建設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六大功能”中的自主創新高地的定位,依託江北區新型製造業的物質及技術基礎,抓住國外和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再造一個“江北工業”,與其他園區聯袂打造江北區“三大工業平台”(港城工業園區、魚嘴工業新城、復盛工業基地)。重慶市港城工業園區的功能定位是:成為江北區先進位造業的三大平台之一。根據重慶市港城工業園區的戰略定位和發展規劃,園區的產業定位是:重點發展電子電器業、物流及物流裝備製造業、汽車及零部件製造業和出口船舶製造業四大產業體系和產業集群。依據上述發展戰略和定位,重慶市港城工業園區設定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其總體目標是: “十一五”期間,園區將緊緊圍繞江北區打造“千億工業大園區”,實現再造一個“江北工業”的總目標,加快園區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步伐。到“十一五”末期,全面完成港城工業園區及拓展區的開發建設,實現年工業產值500億元,稅收突破15億元。努力培育產業集群,實現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園區有特色、優質、可持續的發展,最終實現千億級工業園區的戰略目標。園區發展的分段目標是:2009年-2010年,園區經濟總量明顯增大,綜合競爭能力大為增強,對全市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有更強的推動力;園區的建設和管理體制及運作機制更具活力,基本建立符合市場化運作規則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重慶市經濟體制改革提供更加豐富的經驗;園區內企業數量大幅增加,質量進一步提高,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和完善,能夠容納更多的社會人口;工業園區公共服務設施顯著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更加優美,可持續發展能力得以增強。此一時段的主要指標為:2009年-2010年,港城工業園區主要經濟指標年增幅在15%以上。2010年,園區企業總數超過200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0個。從2011年到2012年,園區進入發展的第二階段,資源循環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集聚和產業關聯度進一步增強,通過上下游企業之間副產品、能源和廢棄物相互利用,形成比較完整的循環工業系統,達到園區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園區的建設和管理體制發生深刻變化,園區的發展從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園區的招商主體由以政府為主向以企業為主轉變,園區開發建設由政府管理向企業經營轉變。園區的信息化程度顯著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第二階段的具體發展目標是:2011年-2012年,港城工業園區主要經濟指標年增幅在20%以上。2012年,園區企業總數超過400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00個。到2012年,園區拓展區建成,開始全面招商,爭取引進50家企業,形成上百億的工業產值。

園區規劃


作為江北區“工業驅動”戰略的核心——重慶港城工業園區建設已取得階段性勝利。回首港城工業園區建設的三年,面對“無資金、無土地、基礎設施差、起步晚和招商難”等園區建設五大難關,園區不等不靠、銳意進取,千方百計力求在“早”、“搶”、“快”、“省”、“穩”字上做文章,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謀求發展。
理清思路,運用政策,切實解決園區建設中長期資金問題
資金是園區建設的首位要素,為解決資金困難,港城工業園區通過多種方式籌集各類建設資金。首先是針對園區建設的特點,通過認真論證,確立了把解決中長期建設資金難題作為園區建設的突破口,積極利用政策槓桿、主動出擊爭取國家政策性銀行支持,先後籌措到位國家開發銀行和商業銀行中長期計10.4億元建設資金。然後是充分利用市區對園區的各種優惠政策,積極組織園區各項財政收入,落實園區各種稅費結轉結算,爭取各種政策返還。其次是對入園企業加大土地款回收力度,對企業稅收進行了摸底、測算,建立各種稅費台帳,並及時與相關職能部門辦理結算。最後是積極推行項目BT方式,尋找投融資建設方。
早作安排,精心組織,加快解決園區用地步伐
土地是園區建設的必備要素。港城工業園區針對國家土地徵用控制嚴、程序多、周期長的客觀實際情況,千方百計想辦法、添措施在“早”字上下工夫,通過採取在征地報件手續上早安排、多批次等方式,港城工業園區在沒有一寸土地的情況下,獲得了6900畝土地的徵用批文,完成了5811畝土地的征地拆遷,為快速推進園區建設創造了條件。
合理布局,加強管理,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基礎設施是工業園區建設的平台。港城工業園區針對“起步晚”和“基礎設施差”的實際,積極在“快”字和“省”字上下工夫。一是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採取“市場換投資”的辦法,通過市場確定供水、供氣、通訊等管網建設投資主體,改變了園區建設由園區公司一家大包大攬的狀況,既推進了園區市政管網建設速度,又節省了園區投資。二是結合江北區的總體區域規劃,通過改變用地性質、進行綠地置換等手段提高了土地利用價值,為園區節約了建設投資。三是港城工業園區在保證工程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對一些設計的處理形式進行了合理的優化,根據地質情況對個別性價比極差的建設項目進行了調整或置換,從而降低了工程造價,為園區節約了資金。四是加強造價管理,有效控制項目建設成本。通過與委託的諮詢公司共同對施工全過程實行監督管理,逐步建立完善施工過程中的設計變更審批制度等方式,有效地控制了成本,防範了財務風險
全面出擊,緊盯龍頭,全力抓好招商引資工作
招商,是園區建設成敗的關鍵。為多招商、招好商,港城工業園區針對江北區土地資源稀缺的實際狀況,在深入比較分析園區區位、資源、土地整治成本等諸多因素優劣狀況的基礎上,堅持“發揮土地使用效益,克服急功近利”的招商思想,按照“三高、三上”(高起點、高標準、高效能,上檔次、上規模、上水平)的要求,確立了把“西部有市場、可配套能力強、土地等資源耗費少、產出高”的項目作為園區招商的重點。為此,港城工業園區採取了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切實推進招“優勢企業”的步伐。
二是堅持“留住本地企業,保存量”的思路,通過擇優選取,選擇了部分無污染、前景好的區內拆遷企業,如國內知名企業登康公司、世界級企業美國偉世通等入駐園區。
三是通過引進總部企業,以總部經濟化帶動區域發展,做強園區經濟。如國家一類新葯渝友製藥和中國石化重慶分公司總部等項目。
四是採取緊盯龍頭,上下聯動,全面出擊的方式,下大力氣抓好國際、國內大型企業的引進工作。例如在海爾工業園的引進工作中,港城工業園區積極做好了前期信息收集工作,在此基礎上,江北區成立了由區委書記史大平、區長王元楷為組長,園區、外經委、規劃、建委、國土等部門為成員的海爾工業園招商項目組,舉全區之力、盡全區之所能地加大引資力度,同時緊密加強與市經委等市級部門的聯繫,積極爭取市領導和市級部門的大力支持。招商項目組前後五次前往青島海爾,通過搜集和製作大量文字、圖片和音像資料,宣傳重慶市、港城工業園區的政策優勢、區位優勢、比較優勢並最終經過市、區不懈的努力和艱苦的磋商談判,海爾集團才成功落戶港城。
創新思路、強化服務,促進入駐企業儘快投產見效
為確保已簽約企業加快工程建設速度、促進早日投產,早見效益,港城工業園區積極創新工作思路,主動開展全方位、全天候招商服務,切實解決了一部分入駐企業建設和服務審批中的困難和問題,確保了一大批企業能儘快實現開工建設。
一是建立項目全程跟蹤服務制度。每個項目園區指派專人負責指導辦理施工報建手續,積極為企業推薦優秀設計、勘察等中介機構,並會同相關部門及時解決企業在開工建設和報建手續中的問題;
二是建立項目集中會審制度。在區相關職能部門支持配合下,園區成立了項目審查小組,及時加強入駐企業及其設計單位與規劃、環保、消防等行政審批部門之間的聯繫,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力爭使企業設計方案在各個部門的審查中順利通過,少走彎路;
三是建立項目先行預辦制度。如園區會同勘測部門在規劃未發放正式的《放線通知書》前,為保證企業能儘快入場施工,提前為企業發放“預選址紅線”。
四是建立項目提前介入制度。如區建委為支持企業加快建設,在建設手續尚未完全辦結的情況下,質檢和安檢提前介入工程,確保入園企業工程的質量和安全。
徠五是建立“清退”制度,通過強化《用地協議書》的法律約束力,港城工業園區清退出場了善瑞汽車零部件等3家“久划不建”的企業;並與台灣永聯起重機等5家企業簽訂了補充協議,在補充協議中約定企業開工建設時間和年底必須確保完成的工程量,保證了入園企業能以良好的發展態勢儘快為園區創造經濟效益。

基礎建設


重慶市資源富集,能源供應保障程度高。
水:重慶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在5000億立方米左右,可開發的水能750萬千瓦。
天然氣:天然氣探明儲量3200億立方米,氣田開採量居全國第一,佔全國的26%。
電:重慶是中國西部電網的負荷中心之一,2003年,7.7億千瓦時的三峽電力輸入重慶,進一步增強重慶的電力供應保障能力。
園區基礎設施齊備,依託重慶豐富的資源,將有力保障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順利進行。
供水:日供水能力6萬噸水廠1座
排水:污水排放納入城市污水主截流干管,有日處理污水30萬噸大型污水處理廠1座
供電: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1座,10千伏電力開閉所13個
供氣:園區天然氣管網納入城市供氣主幹管網,有日供氣能力4萬立方米天然氣供氣站1座
通訊:電話交換機容量4萬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