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䲁科

鼬䲁科

成魚底棲,卵生,肉食,分佈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背鰭較臀鰭長或與臀鰭等長,肛門及臀鰭位於胸鰭末端下方。具鱗,許多種類鰓蓋上有棘。

簡介


鼬䲁科
鼬䲁科
科 名: Ophidiidae 鼬䲁科
分類:鼬䲁目
種類:全世界共有46屬209種,台灣現有5屬7種
生態:成魚底棲,卵生,肉食
地理分佈: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 徵:背鰭較臀鰭長或與臀鰭等長,肛門及臀鰭位於胸鰭末端下方。具鱗,許多種類鰓蓋上有棘。最大的種類Lamprogrammus shcherbachevi(希氏軟鼬䲁)可以長至2m

種類


全世界共有47屬218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5屬7種。此科的分佈極廣,可由100m至2000m海底皆發現其蹤跡,在深海的種類甚至眼睛退化至全無或只剩皮瓣痕迹,外型變化眾多但皆為底棲性魚類,屬於廣布性的一科
鼬䲁是鼬䲁目中種數最多的一科,在台灣漁港魚市的下雜魚堆里也較常見。可能是它們的體型如蛇類般修長尖細,而且體表看來光滑卻具有小圓鱗,所以又稱為「蛇䲁」。鼬䲁都是海水魚,分佈在三大洋,主要生活在熱帶的陸棚區,大多為底棲,少數活躍於中水層。它們的背鰭一般較其相對的臀鰭來得長,大多數種類有腹鰭,有的還成絲狀,某些種類的鰓蓋骨有一個或多個棘。鼬䲁科中較易辨識的是新䲁,黃棕色的魚體上有數列淡色圓斑,具有二根呈絲狀的腹鰭。
鼬䲁目中的隱魚科魚類除少數種類行自由生活外,大多具有隱居在無脊椎動物體腔內的習性,如海星(以饅頭海星最多)、海參(以梅花參較多)、二枚貝(以蝶貝類較多)或海鞘類等。人們對於隱魚的生態習性其實研究不多,據說有些種類是以吃內髒的方式寄生在海參的體內,但學者推斷許多種可能並非寄生性,因為當這些隱魚以吻部觸碰它所寄居的海參泄殖口時,海參會很聽話地打開泄殖口,讓隱魚由尾部鑽入,若隱魚為寄生性會對海參不利的話,相信海參應不會如此順從才對。
鼬䲁目中某些種類的仔魚有著相當奇特的外形特徵,像是深蛇䲁科中的新胎鼬䲁屬魚類,也許是為了矇混掠食者的注意力,其仔魚的腸子竟跑到身體的外面,甚至上面還長出一些片狀須瓣,使其漂浮在水表層時看不出仔魚的模樣,這種仔魚稱為「外腸仔魚」(Exterilium larvae),等到變態為稚魚時,則恢復正常魚形。
而隱魚亞科的仔魚則有兩個不同的仔魚階段,第一階段行浮遊生活,在胸鰭後上方的背部會長出一根細長的肉突,或有色素斑,稱為羽狀突(vexillum),此時期稱為「羽突期」(vexillifer stage);沉降後進入第二階段稱「纖弱期」(tenuis stage),行底棲生活,此時羽突消失,但頭小,仍需進入寄主體內生活,其他鼬䲁科的幼魚則沒有羽狀突的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