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豐閘
位於北京朝陽區的閘門
通惠河自東便門大通橋至通州段20公里,中間設閘5處。第二處原名東籍閘,俗稱二閘,后改稱慶豐閘。位於大北窯東南二閘村,村因閘得名。
自1292年通漕運至民國初年,二閘和三閘間(原名平津閘)一直有船來往,沿岸明清時期為著名風景區。有“北方秦淮河”之稱。慶豐閘對通惠河蓄水泄洪、通漕運糧曾起過重要作用。
河道保留有元代虎皮石河牆及閘門漕。1998年修復慶豐閘遺址,修建漢白玉雕刻拱橋一座,長38米,寬4.4米,高7.8米。拱形結構,欄桿、板柱均採用元代建築模式。橋西南北兩岸坡上安置重5噸的元代鎮水獸、石刻青龍和泗馬吉祥物。閘區北岸修建仿元代屋脊式藝術壁畫,壁畫有三部分組成,一為7米長的“慶豐閘遺址”題字;一為《鴻雪因緣圖》中的二閘修契清代古裝畫;一為7米長的墨玉石刻板,上面彙集了自1293年郭守敬主持興建通惠河以來,明清時期修建慶豐閘的歷史。在遺址旁,還有一通仿元的慶豐閘遺址碑,碑身文字記載了通惠河整治工程、慶豐閘遺址保護工程建成的全部歷史。
[1]北京旅遊 http://beijingtour.gogocn.com/189/sight_1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