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格萊美獎
拉丁格萊美獎
拉丁格萊美獎在2000年開始啟動,和格萊美獎一樣,拉丁格萊美獎注重於對音樂藝術性及技術性兩方面的評選,並由投票選出。現在該獎已成為代表拉丁音樂的最高殊榮。根據尼爾森媒體研究機構的調查,每年收看這一電視節目的觀眾已經從2000年啟動這一節目時的750萬人減少到了去年的320萬人。不過,關於收視率下降的問題,分析人士認為原因還有其他方面,前些年佔據這一節目主流的是里基·馬丁等超級明星,他們吸引了更多說英語的樂迷,而近年的這一活動則開始關注一些無名小卒,他們的成功也許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機會。
格萊美獎是美國唱片工業最著名的獎項,它由唱片學會每年頒發一次,目的是獎勵藝術家們在唱片藝術和科學領域裡取得的貢獻。這個獎項完全是由藝術家和技術專業人士來評選,而不是根據銷量或者排行榜來評選。每年格萊美獎頒獎盛會都會引來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專業人士。除了格萊美獎外,唱片學會還頒發其它獎項。這些獎項通常頒發給那些不在格萊美獎之列的成就和人們,這其中包括終生成就獎、信託人獎、名人堂獎、技術格萊美獎以及格萊美傳奇獎。格萊美獎頒獎盛會每年都會向一百七十多個國家轉播,約有十五億觀眾觀看。
格萊美音樂大獎(GRAMMY AWARDS )是美國國家錄音與科學學會(The National Academy of Recording Arts & Science)舉行的一個年度大型音樂評獎活動。格萊美獎被譽為“音樂界奧斯卡”。第50屆格萊美獎於北京時間2008年2月11日上午在美國洛杉磯斯台普斯中心隆重舉行。艾米·懷恩豪斯 (Amy Winehouse)共獲5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郎朗與指揮大師艾森巴赫合作的貝多芬專輯獲“最佳演奏家”提名,這是中國人第一次被格萊美獎提名。頒獎禮上,郎朗演奏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和喬治·葛舒文的《藍色狂想曲》選段。
“格萊美”(GRAMMY)是英文Gramophone(留聲機)的變異諧音。以它命名的音樂獎迄今已有50年歷史,其獎盃形狀如一架老式的留聲機。
1957年,美國洛杉磯一批音樂人和唱片公司管理人員倡議成立一個代表音樂製品藝術和科學的機構,並通過這個機構鼓勵有才華的音樂家、歌手及幕後音樂製作人員。美國國家錄音藝術與科學學會(簡稱錄音學會)及名為格萊美的音樂獎因此誕生。首屆格萊美音樂獎於1958年頒發,以後錄音學會每年舉行一次頒獎儀式,獎項也由最初時的26項增加到28大類共101項。
格萊美音樂獎雖然是美國唱片行業中的獎項,但它如今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大獎之一。音樂界的格萊美就如同電影界的奧斯卡一樣,雖然毫無疑問地打上了美國文化的印記,但世界各地的多數音樂人仍以能夠捧得這架老留聲機為榮。
格萊美所以能夠為世界音樂人津津樂道,除了美國一直是全球流行音樂的中心、代表了流行音樂的較高水平外,還有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是它的權威性。美國錄音學會是一個由眾多資深音樂人組成的機構,已在美國各地設置了12個地區分會和一個製作人與工程師分會,目前會員超過萬人。歌唱家、演奏家、詞作者、作曲家、指揮、攝影、解說詞作者以及音樂錄像片製作人等15類專業人員均可申請擔任評委,但只有那些至少已有6件作品出版發行的人才有資格擔任此職。沒有真才實學和對音樂事業缺乏執著追求的人一般是進不了評委會的。由如此眾多資深專業人士組成的評委會理所當然地會受到音樂愛好者的信任。
其次是它的公正性。格萊美音樂獎的評選有一套十分嚴格的制度和程序。被推薦的作品必需選自當年。作品推薦上來后,首先要經過來自音樂界各領域的150多名專家篩選和資格確認,而後進行分類。除需由特別提名委員會投票的作品外,初選合格的作品要全部送交評委進行第一輪投票。但每個評委只能從其中挑選自己專精的9項進行投票,當然他們還要投票選出當年的年度唱片、年度專輯、年度歌曲和年度新人4個獎項。初評后的名單再交評委進行第二輪投票,每個評委的投票權除4個基本獎外,只能選擇8個獎項進行投票。這些嚴格的措施有效地保證了評選的公正性。
第三是它廣泛的影響性。格萊美獎問世之初並沒有多大名氣,是電視幫了忙。電視不僅將格萊美原本刻板的頒獎儀式變成了豐富多彩的音樂節目,還通過向全球直播極大地提高了格萊美音樂獎的國際知名度。大量歐美歌壇巨星登台獻藝,加上美國人擅長運用的舞台藝術和技術手段,更使格萊美的頒獎儀式成了風靡世界的娛樂活動。第44屆格萊美頒獎晚會就吸引了全球170個國家的約17億觀眾收看。格萊美頒獎儀式走向世界為格萊美音樂獎成為全世界音樂人廣泛接受的一個獎項立下了汗馬功勞。
格萊美獲獎作品顯然不是少數人炒作或唱片公司自吹自擂的產物,而是經過專家和嚴格程序評選出來的。這些作品本身的高質量加上電視的渲染在使獲獎者走紅、唱片熱賣的同時,也實實在在地起到了領導音樂潮流的作用。另一方面,評委們也是消費者,自然也會受到市場的影響,熱賣唱片、走紅歌手、流行電影歌曲當然也最容易走進他們的視野。
除格萊美音樂獎外,美國錄音學會還先後設立了終身成就獎、董事會獎及格萊美榮譽殿堂,以表彰有傑出成就和長久歷史價值的人物和作品,其中也包括那些不在格萊美評選範圍內的人士和被歷史埋沒了的人物,比如黑人歌唱家羅伯遜就在他逝世22年後於1998年獲得了終身成就獎。美國錄音學會還積極參與諸如唱片商標立法、知識產權保護、打擊盜版、數碼音樂下載訴訟等涉及唱片企業和個人權益的事業,並積極倡導藝術交流和音樂教育,格萊美基金會還為有困難的音樂人提供幫助,支持年輕人加入音樂人行列。
格萊美的所有獎項每年都由錄音學會選舉出的代表頒發給那些在錄音藝術和技術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格萊美大獎的和其他獎項的不同之處在於他的所有獎項的評比都不受銷售和排行榜的影響,而是完全取決於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貢獻。
一年一度的格萊美大獎也可以算是一次盛會,它吸引了全世界所有最優秀的音樂任何唱片界專業人士。除了傳統的格萊美大獎之外,唱片學會同時還頒發其他的補充獎項。這些獎項彌補了格萊美大獎的一些空缺,但同樣,雖然有一些補充的味道在裡面,但能夠獲得這些獎項的無不都是位唱片事業和音樂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這些獎項包括終身成就獎、最佳格萊美技術獎以及格萊美傳奇獎等。
格萊美獎的最大特色在於它擁有一個龐大的評選委員組織,且所有的成員都是音樂從業者,評審眾多可免於少數人的主觀,專業度也提升了格萊美的可信度,格萊美選出優勝者需要經過繁瑣的步驟。
創辦以來每年都會吸引全球數億樂迷的關注,格萊美音樂獎雖然是美國唱片行業中的獎項,但它如今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大獎之一。音樂界的格萊美就如同電影界的奧斯卡一樣,雖然毫無疑問地打上了美國文化的印記,但世界各地的多數音樂人仍以能夠捧得這架老留聲機為榮。
由所有的成員推薦在規定年度(前年九月到翌年九月)內優秀的錄音出版品(包括音樂錄影帶),可是因為每年的唱片發行數量實在太大,為免除遺珠之撼,所以各唱片公司在提名階段也可推薦一些旗下藝人被忽略的作品給格萊美,前幾年Joan Osborne“Relish”就是在唱片公司力保之下,才受到廣泛的注意。
此階段是根據提名作品不同的音樂屬性加以分門別類,如搖滾、鄉村、拉丁、古典等,此時並不能做任何藝術與技術層面的判斷,只是純粹給提名作品找個家而已,格萊美的分類標準非常適合對音樂派別的區分方式有疑問的樂迷參考。
分類處理過的提名名單,除了特殊技術項目另交給由各分會推選的特別委員會決定入圍外,其餘的項目都交給學院成員進行第一輪票選,而且為了保證票選的品質,成員只能從22個類別中挑出自己專精的9個來投票。當然,四個一般類的項目(“年度專輯”、“年度唱片”、“年度歌曲”、“年度新人”),是需要所有成員一起決定的。
第二輪票選中,九千多位成員將從27個類別中挑出8個(另加上四個一般類的項目),並就各項的五位入圍者進行投票,選票以郵寄的方式交由Deloitte & Touche LLP會計事務所統計。
得獎名單將由Deloitte & Touche LLP會計事務所保管,並保密至頒獎典禮當天才能公布。
1.評獎範圍:
格萊美設立的全部獎項所評選的對象是所有自前年10月1日到次年9月30日間在全美國發行的唱片。以第46屆格萊美頒獎典禮為例,所評選的唱片的發行日期全部是2002年10月1日到2003年9月30日之間。
2.如何提名:
這些被評委們提名並指手畫腳的音像製品是由各家唱片公司一起推薦的,當然,從原則上講,藝術家們毛遂自薦也是可以的。
3.獎項數量:
每一屆的格萊美獎項設置都不盡相同,除了幾個比較重要的獎項(比如“年度最佳唱片”、“年度最佳專輯”等)年年都有外,小的獎項總是略有不同,如今的格萊美總共有28類(包括流行、搖滾、鄉村等)104個獎項。
4.評選方法:
進行第一輪投票時,每個評委可以將組委會寄到自己手裡的選票投向自己認為應該獲獎的任何一位歌手或藝術家或樂隊或唱片製作人,即他們可以參與評選每一個該屆格萊美獎所設立的獎項。但在第一輪投票之後,這些評委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行使投票的權利將受到限制。同理,在第二輪投票時,所有評委也都可以給普通類別的獎項投票,但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內的投票權利還是要受到限制。
5.評委資格:
格萊美唱片獎是由美國錄音藝術與科學學會(National Academy of Recording Arts and Sciences,簡稱NARAS)創立的,那麼如何才能成為該學會的評委呢?按規定,你的名字要作為創作者或者技術人員至少在公開出版的發行物(也許有一天也會有“地下格萊美”呢)上出現過6次,那意味著評委可以是歌手、製作人、詞曲創作者、樂隊經理甚至音響工程師等等等等。理論上講,只要你努力奮鬥就有可能,但運氣如何就另說了!
6.提名數量:
所有的投票全部被記錄在案,每個獎項可以有5個提名。
7.保密情況:
最終的獲獎者名單事先只有Deloitte & Touche會計師事務所負責管理信封的工作人員有機會知道。直到頒獎典禮上信封被打開的那一刻,結果才會大白於天下。也正因為保密措施如此嚴密,才會讓格萊美更有懸念,更有盼頭——獲獎名單公布前有那麼多的人緊張地坐立不安,在知道自己獲獎后滿場都是喜極而泣的主也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格萊美獎力求公正客觀,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迹,四十年來仍留下獲獎趨勢可供預測。
“年度唱片”跟“年度歌曲”主題最好跟“愛”與“信(絕對不能是“性”)”有關,如“I Will Always Love You”;要對人生充滿希望,如“Evergreen”、“We Are The World”;可以懷念所愛的人,如“Tears In Heaven”、“Unforgetable”;鼓勵人們追求幸福,如“Somewhere Out There”;或是扭轉劣勢的勇氣,如“Change The World”等正面意義,以上的主題比較可能得到肯定,這也是為何早期的Rolling Stones與Madonna會被拒之門外的原因。
以2004年為例,五張“年度唱片”都是Billboard排行榜前二十名的作品,五首“年度歌曲”都是點播大熱門,近十年來的“年度唱片”得主就包括四首排行榜冠軍與四首排行榜亞軍,一首前五名之作。畢竟評審也是消費聽眾的一份子,基於相輔相成的作用,得到格萊美入圍或優勝的作品,一經媒體渲染,往往會立即反映在暴增的唱片銷量上。
這種因搭配電影曝光而廣受格萊美認同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近十年來就有八首“年度歌曲”同時也是電影主題曲或插曲的實證。
這有兩種情況,一是曾得過格萊美的老將,二是上一屆才抱獎而歸的新秀,只要新作成績不是太差,(何況被格萊美肯定過的新人,來年通常都有傲人的商業表現),格萊美都會盡量給他們保留一個好位子。有詳細規則的遊戲才能玩得久,美國表演藝術界的四大獎(音樂:格萊美、電影:奧斯卡、舞台:東尼獎、電視:艾米獎)全都符合這項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