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香

藥物

九里香是芸香科植物九里香和千里香的葉和帶葉嫩枝。九里香藥性溫,味道微苦、辛。歸肝、胃經。有小毒。九里香的化學成分包括香豆素、揮髮油、氨基酸、黃酮等。其中,揮髮油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

簡介


● 正名:九里香
● 英文名:Jiulixiang
● 拉丁名:Murrayae Folium Et Cacumen
● 別稱:千里香、千隻眼、五里香、過山香、水萬年青、滿山香

功效與作用


● 九里香具有行氣止痛、活血散瘀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九里香有鎮痛、抗炎、抑菌、保護關節軟骨、降血糖、殺蟲等作用。
● 九里香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胃痛、牙痛、蟲蛇咬傷、跌扑腫痛、濕疹、疥瘡腫毒,也可用作麻醉止痛。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有九里香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九里香。
● 陰虛火旺者,請謹慎使用九里香。
● 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九里香有終止妊娠的作用,孕婦及備孕期的女性禁止服用;如果需要外用,使用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使用九里香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如何使用九里香


● 九里香可以煎汁內服,服用時要遵循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6~12克。
● 外用時,取適量九里香和白花蛇舌草搗爛外敷,可治療蟲蛇咬傷;九里香煎水外洗,可治療濕疹等。
● 九里香單獨泡酒服用,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引起的肌肉骨節疼痛、酸重無力等。

溫馨提示

● 九里香有小毒,用藥前務必諮詢醫生,以免發生中毒反應。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腥膻、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可能會影響九里香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九里香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九里香有小毒。動物實驗表明,腹腔注射九里香水提取物會導致動物中毒,出現呼吸困難、後肢無力,最終抽搐死亡。
● 過量服用,出現以下情況時,請立即停葯,並送往醫院急救。
● ● 呼吸困難
● ● 肢體抽搐
● ● 渾身無力

我該如何選購九里香


● 九里香主要產自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湖南、海南等地。
● 九里香具有如下特徵:
● ● 九里香一般為灰褐色,嫩枝為圓柱形,表面有縱向皺紋,質地堅韌,不容易折斷,斷面多粗糙,不平坦。羽狀複葉有3~9片小葉,但大部分葉片已經脫落;葉片為黃綠色,摸起來像薄薄的皮革,上表面有透明的腺點,葉柄比較短或者沒有葉柄,下部有時覆蓋有柔毛;小葉片為倒卵形或近似菱形,最寬的地方在中部以上,基部略微偏斜,先端大多比較鈍,邊緣平整,沒有鋸齒。九里香有香味,品嘗時味道苦、辛,並伴有舌頭麻木的感覺。
● ● 千里香的小葉片為卵形或橢圓形,最寬的地方在中部或者中部以下,先端比較尖。
● ● 品質好的九里香或千里香葉子多,顏色綠,香氣濃郁。
● 存放於陰涼、乾燥的地方。

含九里香的中成藥有哪些


● 暈復靜片:有息風、化痰的作用,可以治療痰濁中阻導致的頭暈目眩、胸悶、耳脹、視物昏旋、噁心,也可以治療暈動症、梅尼埃病。
● 三九胃泰膠囊(顆粒):具有柔肝止痛、清熱燥濕、行氣活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濕熱內蘊引起的脘腹隱痛、噁心嘔吐、飽脹反酸、食慾減退,也可用於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的治療。
● 九龍胃藥膠囊:有理氣止痛、溫胃散寒的作用,多用於治療寒邪客胃引起的胃脘痛,也可以治療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的疼痛。
● 克痛酊:具有活血止痛、祛風祛濕的功效,能治療風濕骨痛、肚子痛、跌打腫痛。
● 跌打風濕酒:有祛風除濕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痹、風濕骨痛、跌打撞傷、積瘀腫痛。

九里香和九香蟲功效一樣嗎


● 九里香是芸香科植物九里香和千里香的葉和帶葉嫩枝,九香蟲是蝽科昆蟲九香蟲的乾燥體。兩者的功效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 ● 九里香和九香蟲都有理氣止痛、健脾胃的作用,都可以治療肝鬱氣滯引起的脘腹脹痛、食積不化等。
● ● 九里香還有活血散瘀、祛經絡寒濕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跌扑腫痛、蟲蛇咬傷、風濕痹痛等;九香蟲還有溫腎壯陽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腎陽不足引起的陽痿、腰膝冷痛等。

用藥誤區


● 誤區:九里香治療疥瘡腫毒只能外用
● ● 九里香既可以內服,也可以外用。內服多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胃痛,外用多治療牙痛、跌扑腫痛、濕疹、蟲蛇咬傷、疥瘡腫毒等。用於治療疥瘡腫毒時,九里香不僅外用有效,內服也同樣有效。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5] 朱克儉。實用臨床中藥手冊。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 [6] 梅全喜。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手冊:第3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