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淑
羅淑
羅淑(1903年12月19日~1938年2月27日),原名羅世彌,祖籍四川簡陽,生於成都。1921年進簡陽縣立女子學堂,1923年轉入成 都省立第一女子師範,1929年9月與馬宗融去法國里昂,不久結婚。1930年入里昂大學學習教育。1933年結束學業回國,在上海郊區南翔立達學園農村教育科教書,兼任小學部主任。1936年,其處女作也即成名作《生 人妻》在巴金、靳以主編的《文季月刊》第l卷第4期上發表。 1936年與丈夫馬宗融同去廣西,1937年到四川。1938年因產褥熱病故。
羅淑原名羅世彌,四川人,曾留學法國,是一位翻譯家的妻子。1936年,年已33歲的賢淑女子羅世彌,悄悄地寫了個短篇小說《生人妻》交給巴金。巴金意外地發現了她的文學才華,就在原稿上替她署名“羅淑”,送《文學月刊》發表,該刊編者靳以也覺得這篇小說很好,有些“刻心的真情的描述”。小說發表后,引起了文壇和讀者的重視。從此,她就以“羅淑”為筆名,繼續習作,接著發表了小說《橘子》、《劉嫂》、《井工》等,作者最為關心的,一直是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勞動人民。
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所造成的民族災難,羅淑在動蕩中,因產褥熱於1938年離開了人世。當羅淑死訊傳來,巴金沉痛不已,為了紀念她,把羅淑的《生人妻》及其他三個已發表的短篇編為一集,作為《文學叢刊》出版。集后附巴金的《紀念一個友人》、黎烈文的《關於羅淑》、靳以的《憶羅淑》等文章。
羅淑於1923年轉到成都一女師,在反帝反軍閥的鬥爭中,結識了比自己低一班的幾個好朋友。她們不怕拋頭露面,時常結伴出校遊玩。同學們的共同願望,是不依賴父兄,自食其力,做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員。四人也曾結伴,乘轎子到余繼文的家鄉樂山玩。樂山當然是個好地方,但有些婦女迫於生活,不得不以抬轎子為生。日後羅淑1936年5月用“石每”的筆名,在上海葉之華主編的《進化》月刊上寫了一篇女轎夫的故事,篇名《轎夫》。巴金稱讚她是“社會革命的鬥士,中國的一個優秀女兒。”
羅淑之女、巴金養女馬小彌回憶,大約是1925年農曆二月十五,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羅淑和同學到青羊宮趕花會。剛剛走出二仙庵門,幾十個佩盒子槍的弁兵蜂擁著一個40來歲、中等身材的瘦子迎面走來,攔住了女學生。這幫不懷好意的丘八嬉皮笑臉,圍著女學生指指點點,評頭論足。女生們驚慌失措,躲藏不迭。羅淑本來走在後面,見了這般情況,挺身上前,義正詞嚴地對為首那個人說:“你這個人豈有此理,怎麼慫恿兵丁如此無理。男女都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也應當自愛。”一個馬弁大吼:“這是我們石旅長!”羅淑說:“我們是文廟街一女師的學生,將來要做教育學生的老師。你既是一旅之長,就應當懂道理,為人表率,把為國為民的事放在心上,為什麼這樣不知禮儀?奉勸閣下好好約束自己的部下,不要惹是生非。”一席話說得那人目瞪口呆,憋了半天,只說了一句“承蒙指教”,拱拱手,悻悻然帶著兵丁們走了。這時老百姓圍過來說,女先生真了不起,剛才那人是土匪出身的混世魔王石肇武,無惡不作的。羅淑也有些后怕。回到學校,校長批評羅淑說,這種事可一不可再,萬一出點事情,太不值得。羅淑說:“人是戰鬥的動物,我們十來個人被他們圍住,若不背水一戰,怎麼脫身呢?”
《轎夫》《生人妻》(小說集)139,文生
《色兒坳》(小說散文集)1941,文生
《羅淑選集》1980,四川人民
《何為》(小說)俄國車兒尼雪夫斯基著,1936,文生(翻譯)
《白甲騎兵》(俄國小說集)1946,文生(翻譯)
羅淑中年早逝,在文壇上的活動只有短短兩年時間,未能充分地發揮她的天才,她是不幸的。但她在生前死後,能得到像巴金這樣熱心的大家的幫助與支持,使她完成的與未完成的作品繼集存世,則又是她的大幸。
羅淑的作品雖然不多,可是版本不少,都已絕版。近年來評介的文章多了起來,出版了《羅淑羅洪研究資料》,她的家鄉簡陽還成立了羅淑紀念室,在川空文化廣場為她塑有頭像。寫到這裡,羅淑的小傳應當結束了,忽然收到日本京都府中國文學研究會佐野里花女士的來信,寄來她在該會會報上寫的文章,考證羅世彌除了羅淑這個筆名外,還應有第二個筆名“石每”。作為羅淑的研究者,她搜集了有關羅淑的每一點資料,作了大量工作,將羅淑的最後五篇短文和我的說明也譯了出來。她真是羅淑當今的一位年青的異國知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