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街道

茜草街道辦事處

茜草街道位於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是瀘州未來城市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瀘州市中心老城區僅一江之隔,三面環水,通過國窖長江大橋與市中心緊緊聯繫在一起。轄4個社區、6個行政村。地處城郊、坐落在長江南岸。連接茜草與城中心的國窖長江大橋、規劃為城市主幹道的酒谷大道一段、二段、三段已經建成通車,屬於市規劃的沙茜新區的核心區,是一片充滿希望的“金土地”。怎樣才能把這片“金土地”打造成瀘州的“浦東新區”,茜草街道“一班人”以理念的突破來改變格局,求得發展的突破。2009年,茜草街道經濟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多項經濟指標躍居全區第一,全口徑收入實現5333萬元,成為江陽區首個財政收入突破5000萬元大關的街道。在更高起點、更新層次開拓街道發展新局面!向“億元街道”邁進,打造“全市標兵,全省一流”街道茜草街道投資建設川油工業園。引進企業10個,市外到位資金2.2億元,完成任務的140%。

2001年12月,江陽區沙灣鄉、茜草廠區辦事處合併為茜草鎮;2007年8月,鎮改街道;截至2020年6月,茜草街道下轄15個社區;茜草街道辦事處駐地茜草北路56號 。

2011年,農業種植業為主,以生產水稻、蔬菜、玉米、花卉、桂圓為主,農業總產值75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42元,糧食總產量3404噸,蔬菜產量11193噸,生豬出欄24045頭。

概況


茜草街道與瀘州城區僅一江之隔,三面環水。轄3個社區、8個行政村。
代碼510502006:~001毗盧寺社區 ~002鵝寶山社區 ~003壩心社區 ~201聯合村 ~202衛國村 ~203光明村 ~204長征村 ~205黎明村 ~206園藝村 ~207新光村 ~208建國村

沿革


1958年建沙灣(Shawan)公社,1984年置沙灣鄉。位於區境南部,距市政府7千米。1997年,面積22平方千米,人口1.9萬,轄聯合、建國、園藝、黎明、新光、長征、光明、衛國8個行政村。有通機、毗盧寺兩個碼頭,瀘合公路過境。後撤鄉改設茜草鎮。 2002年,面積26平方千米,轄8個農業行政村,3個社區,82個農業合作社,總人口450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000人。 2003年,面積26平方千米,轄8個農業行政村,3個社區,82個農業合作社。總人口4441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154人。 2004年,面積26.21平方千米,轄8個農業行政村,3個社區,82個農業合作社。總人口44207人,其中非農人口31139人。 2005年撤鎮改設街道。
1984年始建茜草廠區街道(Qiancaochangqu)。西北靠長江,隔江與瀘州城相望。1997年,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沙灣街、觀音角2居委會和8個廠區家委會。
2001年12月,江陽區沙灣鄉、茜草廠區辦事處合併為茜草鎮。
2007年8月,鎮改街道。

行政區劃


國窖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國窖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轄毗盧寺、鵝寶山、聯合、壩心、金沙4個社區,建國、園藝、黎明、新光、光明、衛國6個行政村。有通機、毗盧寺兩個碼頭,瀘合公路過境。原為瀘州市市中區茜草廠區街道、沙灣鄉,后合併改設茜草鎮,2005年撤鎮實行街道辦管理體制。 2002年,面積26平方千米,轄8個農業行政村,3個社區,82個農業合作社。代碼510502006:~001毗盧寺社區 ~002鵝寶山社區 ~003壩心社區 ~201聯合村 ~202衛國村 ~203光明村 ~204長征村 ~205黎明村 ~206園藝村 ~207新光村 ~208建國村
截至2011年末,茜草街道下轄3個社區、7個行政村:鵝寶山社區、毗盧寺社區、壩心社區、建國村、新光村、光明村、長征村、聯合村、黎明村、衛國村。
截至2020年6月,茜草街道下轄15個社區:毗盧寺社區、鵝寶山社區、壩心社區、衛國社區、新光社區、金沙社區、聯合社區、黎明社區、光明社區、鄰府社區、彭灣社區、漁子溪社區、沙坪社區、桂圓林社區、匠心社區 ;茜草街道辦事處駐地茜草北路56號。

人口


1958年建沙灣(Shawan)公社,1984年置沙灣鄉。位於區境南部,距市政府7千米。1997年,面積22平方千米,人口1.9萬,總人口450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000人。 2003年,面積26平方千米,轄8個農業行政村,3個社區,82個農業合作社。總人口4441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154人。 2004年,面積26.21平方千米,轄8個農業行政村,3個社區,82個農業合作社。總人口44207人,其中非農人口31139人。 2005年撤鎮改設街道。1984年始建茜草廠區街道(Qiancaochangqu)。西北靠長江,隔江與瀘州城相望。1997年,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沙灣街、觀音角2居委會和8個廠區家委會。
截至2011年末,茜草街道轄區總人口3693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0099人,城鎮化率81.5%,另有流動人口11365人,總人口中,男性19124人,佔51.8%;女性17812人,佔48.2%;14歲以下3728人,佔10.1%;15—64歲26535人,佔71.8%;65歲以上6673人,佔18.1%,人口均為漢族,人口出生率9‰,人口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長率2.9‰。2021年6月,瀘州市江陽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茜草街道辦事處人口數為70852。

經濟發展


隨著國窖長江大橋、酒谷大道沙茜段的建成通車,茜草的發 展駛入快車道。瀘州老窖天府中學已經建成開學,境內江南學校、瀘州市人民醫院遷建工程即將開工建設。2013年以來,瀘州市江陽區茜草街道圍繞全街中心工作、重點工作,按照“四年翻番,六個突破”的安排部署,全力服務“江南新區”開發建設,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強力推進項目建設,落實民生工程,推進黨的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服務項目,落地見效。茜草是江陽的近郊街道,是重點建設項目和城市化發展前沿陣地之一,服務城市建設發展是黨工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街道牢固樹立“服務項目”意識就是“服務發展”理念,確保重點項目順利推進。所有市政基礎設施進場施工,沒有因為茜草原因而影響進度。在民生項目方面,江南小學、瀘州市人民醫院、茜草敬老院、金鳳苑安置房、光明村兩橋兩路等民生項目也進場施工。
茜草街道將產業優勢鎖定在機械、建材、白酒、現代服務“四大產業”上,實行重點突破。協助成吉思汗酒業公司、泰斗酒廠等酒類企業擴大生產能力,做成瀘州酒業“小巨人”;幫助益鑫鋼鐵公司、瀘城公司等骨幹建材企業做強做大;以沙茜片區12平方公里的開發為契機,帶動現有的浩源房地產開發公司、瀘州苑林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大力發展房地產業,尋找新的稅收增長點。茜草街道在招商引資上頗受機械企業的青睞。依託這一優勢,茜草街道還開闢了就業培訓基地,長江液壓配件總廠、川油鑽采、吉川培訓學校等應運而生;委託金澤液壓培訓學校、職業技術院校定向培養。茜草街道在經營招商項目上,充分利用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制定有較好吸引力、競爭力、履約能力的招商政策和引薦人獎勵政策。茜草街道還積極做好轄區內工業企業,特別是規模以上機械工業企業入駐瀘州機械產業配套園區的工作。截至7月,已有瀘州川油鑽采工具有限公司等9家機械企業,與機械產業配套園區簽訂了用地意向協議,用地面積達430畝。
2011年,茜草街道農業種植業為主,以生產水稻、蔬菜、玉米、花卉、桂圓為主,農業總產值75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42元,糧食總產量3404噸,蔬菜產量11193噸,生豬出欄24045頭。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茜草街道東與張壩景區相鄰,東南與泰安鎮相連,南、西南與藍田街道為鄰,西與南城、北城街道隔長江相望,北與龍馬潭區魚塘鎮隔長江對視,總面積18平方千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茜草街道幼兒園8所,小學1所,普通高中1所,職業高級中學1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在校生3000餘人,教職工240餘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兩基”省檢多次獲一等獎。
茜草街道
茜草街道
文化事業
2011年末,茜草街道有文化經營單位33個,其中練歌房2個,音像出租1個,網吧13個,圖書租賃1個,電子遊戲16個。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茜草街道江南醫院1個,村醫療站點7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9996人。
社會保障
2011年,茜草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25戶,人數1028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65人,新增就業人員712人,有353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25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500人。

交通


2011年,茜草街道境內公路總長48千米,瀘合路、金茜路、為民公路、景區公路貫穿全境;7個村民委員會已通公路,村與村、村與社已建成石板路、水泥路總長60千米。

地名由來


轄區地處原老地名茜草壩境內,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