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自由概念
兩種自由概念
《兩種自由概念》是英國哲學家伊賽亞·伯林創作的論文。
在這篇論文中,伯林把西方哲學和政治理論中的自由概念進行了梳理,尤其是對政治自由的含義和表現形式作了細緻的分析和比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於自由的新的概念。伯林區分了兩種自由概念,即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在他看來,積極自由意味著自我控制和自我實現,而消極自由則是一個不受外在力量干涉的私人領域。伯林對於自由概念的分析將人們對於自由的理解引向深入,它揭示了20世紀人類政治實踐對於傳統的自由概念的衝擊,具有現實的針對性。
伯林在《兩種自由的概念》一文中區分了“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所謂消極自由,指免於他人干涉的自由。“它與這個問題回答有關:在什麼樣的限度以內,某一個主體(一個人或一群人),可以或應當被容許,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為他所能成為的角色,而不受到別人的干涉?”消極自由是“免於……的自由”—“若無人干涉我的活動,則通常說我是自由的。在此種意義上的自由僅僅指一個人可以不受他人阻礙地行動,”消極自由的根本內涵在於強調自由不可侵犯,自由是個人的自由而非社會群體的自由,自由不僅是精神的自由,更是行為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這種消極自由,實質上其目的在於保護處於弱者地位的公民不受他人、尤其是國家或其他權力組織的侵犯,必須保留一種任何權威以任何借口都不能侵犯的最小限度的自由,如宗教信仰自由、發表意見的自由、擁有財產的自由等,使每個人都能獲得相對獨立自主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我們必須維持最低限度的個人自由,才不至於貶抑或否定我們的本性”。正是從這個意義看,有人義將消極自由稱為保護性自由。消極自由是所有政治自由和其他自由的聚礎,在某種意義上把它作為權利的基礎來看待。
所謂積極自由,就是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某事或選定做某事。“它與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關:什麼東西或什麼人,有權控制或干涉,從而決定某人應該去做這件事、成為這種人。而不應該去做另一件事、成為另一種人?”在這種意義上,積極自由是“去做……的自由”。積極自由主要來讓主體成為自己主人的願望:一個人的生活與選擇,能夠由他自己來決定,而不取決於任何外界的力量;成為他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別人意志的工具;成為主體,而不是他人行為的對象;自己做決定,而不是由別人決定。自由更意味著人們獲得某種積極效果的能力、權力和機會,它所強調的重點是人們在社會關係中的積極行動、積極參與和積極選擇—積極自由作為人格的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肯定人的個性。一個人,只有在他能夠實現某種目的(不論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還是與他人合作)時,方能感到自己享有自由、方能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