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外交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成立於1954年9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外交機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內主管外交事務的組成部門,負責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世界其他國家政府及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外交事務。其前身是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朝陽門南大街2號,每年定期向公眾開放,平均一年兩次。
周徠恩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第一任部長。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保護與協助工作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社會意見。其中規定,中國公民應當密切關注欲前往國家或已在國家的有關安全提醒,加強安全防範,合理安排海外行程。中國公民在相應安全提醒發布后仍堅持前往有關高風險國家或地區的,因協助而產生的費用由個人承擔。
2018年5月3日,外交部團委獲得2017年度“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團支部)”獎。
辦公廳、政策規劃司、亞洲司、西亞北非司、非洲司、歐亞司、歐洲司、北美大洋洲司、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國際司、國際經濟司、軍控司、條約法律司、邊界與海洋事務司、新聞司、禮賓司、領事司(領事保護中心)、香港澳門台灣事務司、翻譯室、外事管理司、涉外安全事務司、幹部司、離退休幹部局、行政司、財務司、機關黨委(部黨委國外工作局)、駐部監察局、檔案館、服務中心(無先後順序)
周恩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第一任部長。
1949年10月2日,蘇聯是第一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交的國家。
王稼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外派駐的第一位外交使節。
2018年5月3日,外交部團委獲得2017年度“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團支部)”獎。
(一)貫徹執行國家外交方針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代表國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利益,代表國家和政府辦理外交事務,承辦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外國領導人的外交往來事務。
(二)調查研究國際形勢和國際關係中全局性、戰略性問題,研究分析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領域外交工作的重大問題,為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外交戰略和方針政策提出建議。
(三)按照外交總體布局,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經援、文化、軍援、軍貿、僑務、教育、科技、外宣等重大問題,負責與有關單位協調,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情況、提出建議。
(四)起草外交工作領域相關法律法規草案和政策規劃。
(五)負責處理聯合國等多邊領域中有關全球和地區安全以及政治、經濟、人權、社會、難民等外交事務。
(六)負責國際軍控、裁軍、防擴散等領域工作,研究有關國際安全問題,組織軍控方面有關條約、協定的談判。
(七)負責辦理國家對外締結雙邊、多邊條約事務,負責國際司法合作有關事項,負責或參與處理涉及國家和政府的重大涉外法律案件,協助審核涉外法律法規草案,組織協調有關我國履行國際公約、協定工作。
(八)牽頭或參與擬訂陸地、海洋邊界相關政策,指導協調海洋對外工作,組織有關邊界劃界、勘界和聯合檢查等管理工作並處理有關涉外案件,承擔海洋劃界、共同開發等相關外交談判工作。
(九)發布重要外交活動信息,闡述對外政策,負責國家重要外事活動新聞工作,組織公共外交活動,主管在華外國記者和外國常駐新聞機構事務。
(十)負責國家對外禮儀和典禮事務,負責國家重要外事活動禮賓事宜,負責駐華外交機構在華禮遇、外交特權和豁免事宜。
(十一)負責領事工作。管理外國駐華外交、領事機構;負責海外僑務工作;辦理和參與境內涉外案件的對外交涉工作;負責領事保護和協助工作,協調有關部門、地方政府並指導駐外外交機構處理領事保護和協助案件,發布領事保護和協助的預警信息。
(十二)負責協調處置境外涉我突發事件,保護境外中國公民和機構的合法權益,參與處置境內涉外突發事件。
(十三)依法管理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外交、領事事務,處理涉台外交事務。
(十四)指導、協調地方和國務院各部門外事工作,審核地方和國務院各單位的重要外事規定和上報國務院的外事請示,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提出對重大外事違規違紀事件的處理意見。
(十五)處理和協調關係國家安全問題的有關涉外事宜。
(十六)負責國家重要外事活動、外交文件和文書翻譯工作。
(十七)領導駐外外交機構及駐香港、澳門特派員公署工作,負責駐外外交機構幹部隊伍建設,指導、監督駐外外交機構及駐香港、澳門特派員公署信息化、財務和館舍建設工作,負責駐華外交機構房地產使用管理工作。
(十八)代管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歸口管理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的外事工作。
(十九)承辦黨中央、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1949年10月 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 3日 與蘇聯建交。
1949年12月16日 毛澤東訪蘇,會見斯大林。
1950年 1月 英國承認新中國。
1950年 2月14日 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950年 6月25日 朝鮮戰爭爆發。
1950年10月18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3年 7月27日 簽字朝鮮停戰協議。
1954年 4月20日 周恩來出席 日內瓦會議。
1954年11月12日 中蘇代表團發表蘇軍將撤出旅順口海軍基地。
1955年 4月18日 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1964年 1月27日 與法國建交。
1964年10月16日 中國第一次爆炸原子彈。
1965年 7月22日 劉少奇主席聲明,中國堅持支持越南人民反對美帝。
1969年 3月 2日 珍寶島事件發生。
1971年10月20日 美國基辛格訪華。
1972年 2月21日 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
1972年 9月 2日 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
1975年12月 1日 美國總統福特訪華。
1978年 8月12日 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1徠979年 1月 1日 與美國正式建交。
1979年 1月28日 鄧小平訪問美國,日本。
1979年 2月14日 中越戰爭暴發。
1982年 9月22日 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華。
1984年12月19日 發表中英聯合聲明。
1986年10月12日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問中國。
1989年 5月15日 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訪華,中蘇關係正常化。
1991年11月 5日 中越國交正常化。
1994年11月19日 江澤民訪問越南。
1997年 7月 1日 收回香港。
1999年 5月 8日 在貝爾格萊德中國使館遭到北約的轟炸
1999年12月20日 收回澳門。
2002年 5月20日 中國與東帝汶建交。
周恩來 (1949-1958)
陳毅 (1958~1972)
姬鵬飛 (1972~1974)
喬冠華 (1974.11~1976.12)
黃華 (1976.12~1982.11)
吳學謙 (1982.11~1988.4)
錢其琛 (1988.4~1998.3)
唐家璇 (1998.3.18~2003.3)
李肇星 (2003.3~2007.4)
楊潔篪 (2007.4~2013.3)
王毅(2013.3——)
張志軍、張業遂、崔天凱、傅瑩、宋濤、翟雋、程國平、謝杭生、張昆生、張明、馬朝旭、樂玉成(截至2013年2月)
外交部現在的辦公大樓是1997年竣工,每年定期向公眾開放,平均一年兩次。
1949年10月-1966年初,外交部街30號。
1966年初-1970年初,東交民巷30號。
1970年初-1997年九月,朝陽門大街225號。
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呼叫中心
2014年9月2日,外交部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呼叫中心啟動儀式在京舉行。其是一條主要面向海外中國公民和企業的24小時領事保護應急熱線,重點在於“領事保護”,核心在於“應急”,同時兼顧常見領保和領事證件諮詢服務。呼叫中心全年無休。同時,為保證遭遇緊急情況的當事人能優先進線,熱線專門預留了一條緊急求助人工服務通道。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保護與協助工作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社會意見。其中規定,中國公民應當密切關注欲前往國家或已在國家的有關安全提醒,加強安全防範,合理安排海外行程。中國公民在相應安全提醒發布后仍堅持前往有關高風險國家或地區的,因協助而產生的費用由個人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