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條詞條名為搏擊俱樂部的結果 展開
搏擊俱樂部
恰克·帕拉尼克著長篇小說
《搏擊俱樂部》是作家恰克·帕拉尼克創作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96年。
故事的主人公身患精神分裂症,生活空虛,性別身份模糊,他的生存狀態具有社會代表性。《搏擊俱樂部》著力描寫了殘暴血腥的搏擊場景;而主人公的經歷暗示,搏擊俱樂部的壯大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小說反映了現代社會男性面臨的性彆氣質危機問題,體現了帕拉尼克對當代社會樸素的人文關懷。
該小說獲得1997年度“西北太平洋書商獎”,以及1997年度“俄勒岡最佳小說獎”。直到1999年好萊塢導演大衛·芬奇的同名電影上映,由布拉德·皮特扮演小說的主人公泰勒,原著作者查克·帕拉紐克才受到了廣泛關注。
20世紀90年代是美國中產階級沉溺於瘋狂消費的時代,人們不在關注商品的使用價值,對商品的消費被視為一個人擁有財富和社會地位的符號。衣服、住宅、豪車等通常被認為是個人擁有社會地位、財富和身份的象徵,人們的生活已經被極度商品化,大多數中產階級家庭擁有兩套住房、兩輛汽車,然而他們並不快樂,消費社會讓他們變得孤獨麻木,失去自我,產生了身份危機,成了沒有身份的齒輪。《搏擊俱樂部》中的主人公喬就是20世紀90年代深受消費文化衝擊的一個白領代表。
一位年輕美國白領、產品召回事物協調員喬(Joe)因為緊張的工作而引發了失眠,為了克服失眠,喬參加了許多心理治療小組,然而他的癥狀只是得到緩解,並未根本消除。喬在工作旅行途中結識了泰勒·德頓(Tyler Durden)。德頓是個電影放映員和餐館服務生,對生活充滿叛逆。德頓成立了地下組織搏擊俱樂部,旨在專門為各種人士釋放壓力、緩解情緒,泰勒還為此制定了嚴格的章程。搏擊俱樂部迅速流行開來,成為風靡全美的組織。而此時,泰勒的野心進一步暴露出來,他組織搏擊俱樂部成員進行一系列報復社會的破壞舉動,而就在此時泰勒突然消失了。喬最終意識到泰勒是自己的另一面。最終,在位於帕克—莫里斯大廈(小說中虛構的世界最高樓)樓頂的對決中,喬朝自己扣動扳機,試圖擺脫泰勒的影響,小說以一個懸而未決的結尾結束。
傑克
傑克是一個大汽車公司的職員,患有嚴重的失眠症,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危機和憎恨。一個偶然的機會,傑克遇上了泰勒。兩人因緣際會地成為了好朋友,並創立了“搏擊俱樂部”。他對於“搏擊俱樂部”的狀況以及泰勒的行為越來越無法忍受,在和泰勒發生爭執后,泰勒離開了他。然而,他卻發現他走到何處都無法擺脫泰勒的影子。
泰勒
他是一位賣肥皂的商人,是一個渾身充滿叛逆、殘酷和暴烈的痞子英雄,因為自己公寓失火而住進了泰勒的家中,兩人成為了好朋友,並創立了“搏擊俱樂部”。在俱樂部里,他以自己個人的魅力吸引著那些盲目的信徒,而他的的行為也越來越瘋狂。在與傑克發生爭執后,他離開了傑克。
《博擊俱樂部》呈現了魔鬼般尖銳和充滿趣味的寫作法。
——《華盛頓郵報》
一部強大的、黑暗的、充滿創新的小說……一位重要的新作令人難忘的首次亮相。
——羅伯特·斯通(美國作家)
小說中喬和泰勒在搏擊俱樂部的合作關係,其實就是自我和本我的互動,是自我和本我的博弈、對決。泰勒給喬帶來了現實生活中所沒有的滿足感,不僅僅是因為參加了搏擊俱樂部后喬能夠入睡,更在於在搏擊俱樂部中,喬頭一次體會到了贏的感覺,並且在俱樂部中,喬處於領導地位,這些都是現實生活所沒有的。泰勒也滿足了喬的破壞欲,在泰勒的帶領下,喬和泰勒一起報復社會,這也是對消費社會的一種反抗。
在《搏擊俱樂部》中,喬和泰勒的互動和對決象徵著資本主義後現代社會中現代人的壓抑和放肆的兩極,喬代表的自我和泰勒所代表的本我的對決,是現代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搏擊俱樂部》小說展現了後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精神危機,並以自我戰勝本我為結局,喬最終在對決中活了下來預示著一種希望,那就是現代人在經歷了自我和本我的心靈洗禮后,將會獲得一種新的平衡。
恰克‧ 帕拉尼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