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年畫博物館

綿竹年畫博物館

綿竹年畫博物館位於綿竹市區城南,展廳面積1600 余平方米,是融收藏、整理、研究、創造、出版、開發、銷售、傳授年畫技法培育新人、以藝術形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全國唯一的專業年畫博物館,也是全國最大的年畫館。館內收藏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清代綿竹年畫徠大師黃瑞鵠所作的《迎春圖》,被專家學者稱之為清代的清明上河圖。

發展歷史


1996年建成並投入使用的綿竹年協博物館舍建築面積6000m2,建設投資600餘萬元。該館集處畫研究、收藏、陳列、展覽、生產、經營等種功能為一體,其規模和功能為目前我國年畫專業博物館之最。改革開入以來,年畫博物館的藝術家和畫師們,致力於年畫藝術品向年畫商品的轉化,相繼開以了“刺繡年畫”、“木雕年畫”、“石雕年畫”、“年畫掛歷”、“年畫門卷”等產品並暢銷於海內外,其中刺繡年畫“趙公鎮宅”榮獲第五屆中國藝術節金獎。
綿竹年畫享譽華夏,這與它豐富的竹類資源和濃厚的文化傳統是分不開的。竹類資源豐富,造紙業發達,為年畫的普及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厚重的文化傳統,名家輩出,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不盡的藝術源泉。
綿竹年畫到明代就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到清代中葉,更是進入鼎盛時期,作品不但暢銷國內各省,還漂洋過海,遠銷印度、日本、越南及東南亞各地,聲名遠播。
綿竹年畫題材廣泛,有西廂記、封神榜、西遊記、三國演義等戲曲故事;還有老鼠嫁女、三猴燙豬、狗咬財神、春官偷酒等民間故事,也有鍾馗、財神、羅漢、灶神等各路神仙;當然,更多的則是竹報平安、吉慶有餘、花開富貴、百子圖、麻姑獻壽、五穀豐登、群仙獻壽、鳳梧桐、連年有餘等表現美好願望的圖案,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綿竹年畫獲得了新生。60年代初,正式成立“綿竹木版年畫社”,創作了大量反映時代風貌的新年畫。這些年畫在全國各地及英國、法國、日本、智利、馬里、上沃爾特等國家和我國香港地區展出,一時觀者如潮。改革開放以後,綿竹年畫煥發青春,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藝人們搜集、整理、複製了大量傳統年畫,既繼承傳統,又大膽創新,相繼推出了年畫掛歷、年畫賀年卡、年畫皮影、年畫刺繡、年畫線裝書、小型套畫、古雕年畫、木雕年畫、室內裝飾畫等新品種。綿竹年畫得到空前大發展。如果有機會到綿竹年畫博物館參觀,那琳琅滿目的陳列品一定會讓你大開眼界,流連忘返。
被譽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的綿竹徠年畫,經歷了上千年的歲月沉澱后在民間留下了不少美麗的傳說:《麻姑獻壽》、《紡線女》、《灶神》……就在綿竹年畫的發源地,一座獨特的藝術殿堂--年畫博物館,成了眾多傳說中人物的“安樂家園”。
耗資500萬人民幣建成的這座藝術殿堂,每年有幾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前來參觀,各種民間年畫彙集於此,數量可能超過800餘幅。該博物館館長鬍光葵說,雖然“生活”在這裡的綿竹年畫都是年畫中的精品,可大量生機勃勃,富有生命力的年畫作品都“隱居”在廣闊的民間。
“建立年畫博物館,可解決目前傳統年畫正面臨的“失傳”之險,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培育傳統年畫的市場才是其最後的生路。”胡光葵說,為了搶救綿竹年畫特有的民間工藝,博物館從1997年起就把一些民間藝人從鄉間作坊聘請到到館內,讓他們給現代年畫師做技術指導,專業畫師們在傳統藝人的點播下將更富創新精神。
目前,在館內從事年畫創作的藝人已達到30餘人,每年還將舉辦3期年畫培訓班,僅去年一年就有100多名年輕人接受了培訓。
與此同時,由博物館新開發的刺繡年畫、皮影年畫、年畫賀卡等新產品,為博物館帶來了豐厚的收入。據了解,僅去年博物館年畫產品的收入就達48萬元人民幣。該館的年畫大師劉竹梅說:“傳統的藝術適應了現代人的審美觀,就會大受歡迎。”

館藏作品


這座“年輕”的博物館誕生於1996年,是目前中國僅有的兩座專業年畫博物館之一,這是中國政府和地方政府為保護和傳承年畫這一古老民間藝術所做的努力。
博物館是一座現代感與傳統性完美結合的立體建築,它以梯步形的構造呈現出中間高兩頭低的外觀。據說,設計者希望這樣能為中國年畫“步步升高、越發紅火”帶來靈氣。
館內收藏著各個時期的綿竹年畫,從最古老的年畫刻板《門神》到今天創新的石雕年畫、刺繡年畫和陶版年畫等。其中,一幅清代同治年間老藝人黃瑞谷的傳世之作《迎春圖》格外奪目。這幅被譽為《清明上河圖》的作品和其它藝術品,曾多次飛往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參展。
截止2019年,綿竹年畫博物館藏品數量為(88件套)。

參觀信息


地址:綿竹市回瀾大道中段2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