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8條詞條名為曾毅的結果 展開
曾毅
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
曾毅(1929年3月-2020年7月13日),出生於廣東揭西,病毒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工業大學教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
1952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1992年擔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院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2002年擔任北京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2003年當選法蘭西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2020年7月13日,曾毅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曾毅
1953年,在廣州中山醫學院微生物教研室工作。
1956年,調到北京中央衛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
1974年,作為客座研究員,前往英國格斯拉斯哥大學研究腫瘤病毒(至1975年)。
1975年,回國后一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所從事病毒研究工作。
1981年,擔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所副所長。
1983年,晉陞為研究員。同年12月擔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所所長。
1984年,擔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副院長。
1986年,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作為客座研究員從事HIV的研究(至1987年)。
1992年,擔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院長。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2年10月,北京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於組建成立,曾毅擔任院長。
2003年,當選法蘭西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6年獲第七屆貝利·馬丁獎。
2020年7月13日,曾毅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曾毅從1973年開始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已在中國國內廣泛應用,使鼻咽癌的早期診斷率從20-30%提高到80-90%,挽救很多病人的生命。應用血清學指標可以在發病前5-10年預測鼻咽癌發生的可能性。在國際上首先從高分化和低分化鼻咽癌建立細胞株,這些細胞株都帶有EB病毒的DNA和蛋白。發現鼻咽癌高發區的一些中草藥、植物和食物帶有促癌物。發現人鼻咽部的厭氧桿菌能產生丁酸。發現與HLA連鎖的鼻咽癌易感基因。在國際上首次證明在促癌物TPA和丁酸的協同作用下,EB病毒感染的人胎鼻咽部粘膜組織在裸鼠能誘發人鼻咽癌。這是EB病毒誘發人鼻咽癌的直接證據,同時也提供了研究鼻咽癌病因多因素和作用機制的模型。從1984年起開展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的研究,證明1984年HIV已傳入中國。1987年分離到第一個中國的HIV-1毒株。建立了HIV的快速診斷方法。發現一些中草藥有較高的抑制HIV複製的作用。獲國家科委、衛生部、醫科院、預防醫科院和廣東省等 14 項獎。1984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1989 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1 年獲陳嘉庚醫藥科學獎。
曾毅發表中英文論文共600餘篇,著書6本,論文集4本。
時間 | 獎勵名稱 |
---|---|
2008年 | 中華醫學會科技獎一等獎 |
2009年 | 北京市科技二等獎 |
2013年 | 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
時間 | 榮譽表彰 |
---|---|
政府特殊津貼 | |
1984年 | 國家傑出貢獻中青年科學家稱號 |
1991年 | 第四屆陳嘉庚科學獎(醫藥科學獎) |
1993年 | 當選為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
1993年 |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2006年 | 英國Belly-Martin基金會艾滋病防治貢獻獎 |
2009年 | 中華預防醫學會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發展貢獻獎 |
2012年 | 美國馬里蘭大學人類病毒研究所“公共衛生終身成就獎” |
時間 | 擔任職務 |
---|---|
—— | 美國馬里蘭大學人類病毒研究所兼職教授、博士后導師 |
三屆國務院學位評審組成員 | |
世界衛生組織全球顧問委員會和腫瘤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 | |
聯合國亞太地區艾滋病與發展領導論壇指導委員會成員 | |
國際微生物聯盟執委 | |
中國預防性病艾滋病基金會會長 | |
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 | |
國家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學家 |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院士實驗室主任 | |
世界衛生組織腫瘤專家顧問組成員 | |
中華預防醫學會名譽會長 | |
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