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蓉之

著名策展人、藝評家

陸蓉之(VICTORIAYUNG-CHIHLU),美籍華人,著名策展人、藝評家。曾任上海當代藝術館創意總監、上海外灘18號創意中心藝術總監,並在台灣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專任教授,台灣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還擔任美國加州國際藝術基金會亞洲地區策展人、台北當代藝術館基金會董事、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客座教授等職。曾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就學,獲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美術學士及碩士。現旅居美國洛杉磯及台灣台北。

主要經歷


教育經歷

1970-1971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肄業
1971-1973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
1975-1976加州色利圖市學院
1978-1979加州州立大學福樂敦分校
1982-1985加州州立大學福樂敦分校學士
1987-1989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碩士。

任職經歷

1979-1981&1982-1983階一畫廊(替代空間)總監
1981-1986美國飛速電訊公司董事長
1987-1994美國加州國際藝術基金會亞洲地區策展人
1988-《藝術家》雜誌社特約編撰
1988-1990美國洛杉磯文化局市立畫廊管理委員會委員
1988-1990美國洛杉磯藝術核心畫廊管理委員會委員
1990-1991中山大學兼任講師
1991-1992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兼任講師
1992-1993東海大學兼任講師
1994-1996朝陽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東海大學副教授
陸蓉之(照片3)
陸蓉之(照片3)
2001-2002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目前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專任教授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美國加州國際藝術基金會亞洲地區策展人
台北當代藝術館基金會董事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客座教授
上海外灘18號創意中心藝術總監
台北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研究所專任教授
上海當代藝術館創意總監
目前:北京月亮河當代藝術館館長

策展經歷

陸蓉之(照片4)
陸蓉之(照片4)
1979-1981 策展及管理
1987- 組織亞洲地區展覽
1987 “美國南加州現代美術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8 “中國影響下之美國西海岸當代藝術展”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0 “台灣女性藝術周”婦女新知/誠品藝文空間
1993 “台灣90's新觀念族群”漢雅軒
1998 “女味一甲子專題研究展”台北龍門畫廊
1999 “複數元的視野”山藝術文教基金會(北京中國美術館、山藝術館、台北歷史博物館及新竹清華大學、交通
大學藝術中心、新竹師範學院聯合展出)
“寓言-幻醒與錯置”台北漢雅軒
2003 “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展”新光文化館
“素人的視野”國際巡迴展 新墨西哥聖塔菲國際民俗藝術館
“急→整→飾”大趨勢畫廊
“複製大未來”大未來畫廊
“現代珠寶金工設計展”雅逸藝術中心
“穿不完、兜著走及印記”木蘭藝術中心i
2004 “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台北當代藝術館
“立異-90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向大師致敬系列”服飾美學展 雅逸藝術中心
“第一屆中國國際動漫藝術節國內外原創特展”杭州
“花神”服飾美學展 雅逸藝術中心
“虛擬的愛-當代新美學國際巡迴展”

展出記錄

陸蓉之(照片5)
陸蓉之(照片5)
1965 台北中央圖書館美術室個展
1966-1971 入選全國美展
1966-1971 入選全省美展
1972 Flemish Culture Center, Brussels
1979 “Our Own Artists-Art in Orange County,” Newport Harbor Museum, Newport Beach, California, U.S.A.
1989 “偉大的美國山水”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s Angeles
1989 “洛杉磯四人展,”日本東京Q畫廊
“洛杉磯四人展”洛杉磯藝術中心
1992 “愛的禮物”台北伊通公園
1994 “台灣女性文化觀察” New Phase Art Space, Tainan, Taiwan
2003 “完美的一對:結婚大夢”陳文祺和陸蓉之製作Des Lee Gallery,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U.S.A.
2005 “完美的一對:結婚大夢”陳文祺和陸蓉之製作
“出神入畫--華人攝影新視界”台北當代藝術館
2005 “花神”雅逸藝術中心
“西班牙印象” Cultural Exchange Program, Spain

主要著作


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藝術家出版社
1991《當代美術透視》台北巿立美術館
1992《台灣地區當代藝術本土風格語彙的衍變》台北巿立美術館
1993 《Encountering the Others》 Universitat GHKassel, Germany
《The Rising New Moon》 Art Asia Pacific, Sydney, Australia
《愛的禮物Gift of Love》皇冠出版社
《台灣90's新觀念族群》 台北漢雅軒
《公共藝術的方位》 台北文建會
《和想象一起跳舞》 東華出版社
1995 《獵艶》 宏觀出版社
1998 《女/藝/論》 女書文化事業
《Inside Out/New Chinese Ar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U.S.A.
1999 《複數元的視野》 山藝術文教基金會
2002 《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 藝術家出版社
2003 《“破”後現代的藝術》 文匯出版社
《“破”後現代的藝術》 藝術家出版社
《Vernacular Visionaries》 耶魯大學出版社
2004 《詮釋現代》 上海美術館
《超連結》 台北典藏出版社
《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 台北當代藝術館

藝術人生


一個平凡的小女人
在沒見到陸蓉之館長前,我接觸到的關於她的辭彙很多:台灣新黨主席郁慕明的外甥女、出身世家、反叛青年、帶動台灣“女追男”風潮、藝術圈的風雲人物……這一系列形容充斥我的腦海,我動用自己最豐富的想象也無法猜測出這是怎樣的一位女士,直到見到陸蓉之的那一刻,我才體會到什麼是“耳目一新”。
紅色頭髮,黑色小帽,黑色高跟鞋,再加一臉溫婉的笑容。陸蓉之親切地招呼我坐下,問我喝茶還是咖啡。我們見面的地方一如她的氣質,充滿藝術氣息。咖啡廳旁邊是室內小花園,小橋流水的感覺讓人感到分外愜意。走廊上的壁畫很是精緻,處處都是設計師的獨具匠心。採訪開始前,陸蓉之笑著跟我說沒吃早餐,剛剛在咖啡廳的糖盒裡找到了兩顆糖,她說這個糖很好吃,但是其他地方吃不到。我看了糖紙,原來是北京的龍蝦酥。隨和、溫婉、風趣,這是陸蓉之給我的第一印象。我們的採訪在她的笑聲中開始。
說起很多媒體對她的形容,陸蓉之笑著告訴我,那些只是她的表面,內心的陸蓉之是一個平凡的小女人,很溫柔,很善良,也很平凡。她說最喜歡在自己的“老爺”(陸館長對自己先生的愛稱)身邊撒撒嬌,做做飯,做一個十足的小女人。她希望在自己的兒孫眼中是一個好媽媽、好外婆,但工作使她經常和家人兩地分離,就像現在,她在北京,家人在台灣。她說自己忙碌了一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多陪陪家人。她希望自己做完北京的工作以後,能夠徹底地“退休”,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
在曾經的生命歷程中,她經歷過奇迹般的死而復生,所以她對命運的信奉有宗教般的虔誠。她說人要珍惜生命,要做善良的人,要有一顆寬容博大的胸懷。她說自己活了大半輩子,該經歷的都經歷過了,不在乎生活有多好,也不講究吃穿,只希望自己的心態能夠每天輕鬆快樂。陸蓉之的人緣很好,因為對身邊的朋友都是能幫忙的就盡量幫忙,所以圈子中她的口碑很好。她說自己是那種“給我一杯茶,我還一壺水”的人,也就是古語中的“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因為看淡一切名利,所以她活得很灑脫,也很愜意。她說唯一的遺憾就是沒能在家裡做一個“平凡的小女人”。
第三次愛情像親情
陸蓉之(照片7)
陸蓉之(照片7)
說起愛情,陸蓉之毫不避諱,“雖然我已經57歲,並且經歷過3次婚姻,但我依然相信愛情,只不過,現在對愛情的態度和年輕時不同。”她說自己年輕時期是典型的反叛青年,因為先後接受過中西方的教育,所以思想比較前衛,那個時候的愛情很看重激情。第一個先生和他性格截然相反,最終因性格不合友好分手。和第二位先生在美國相戀了五年,分手的那天夜晚,她喝下一整瓶XO后跳進大海,恍惚中她被一個白人救下,那時已是凌晨三點,那人沒留下姓名就離開了。多年後回憶起這段往事,她說自己是冥冥中有天意相助,此後的陸蓉之很相信命運,她說人要善良,做善人善事,這樣會有善報。她的善舉換來了現在的幸福,就是她的第三任先生——她的“老爺”。“老爺”名叫傅申,是台灣著名的藝術史學家、書畫鑒評專家,陸蓉之親昵地以舊式稱謂喚他“老爺”。“老爺”比她大十多歲,陸蓉之主動追的他,曾經專門搬到他的樓下為他做飯,之後同居,三年以後步入婚姻的殿堂。她說前兩次婚姻是激情型的,見到對方就像化學反應,立刻有了感覺,但這感覺不能持久,過了激情期就消失了。第三次因為和“老爺”培養了三年的感情,彼此像親人了、覺得分不開對方了,才結婚,婚後感情越來越好。這種親人的感覺讓彼此很依戀,她認為在長期的婚姻生活中親情非常重要。她笑稱和現在“老爺”的婚姻發揮了10×10=100的威力,而不是10+10=20,因為門當戶對,更因為擁有很多的共同語言。她說希望將來能和“老爺”一起共享天倫之樂,這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談起愛情的時候,陸蓉之一臉的幸福,不時露出燦爛的笑容,完全看不出她有過這麼多的經歷,這種年輕的心態讓人尤為感動。她說任何人都要珍惜生命,任何時候都可以追求愛情,因為人人都有這個權利。
打造北京的另一個798
生活中陸蓉之希望自己是一個溫柔的小女人,但在事業上她則是一個十足的女強人,美國加州國際藝術基金會亞洲地區策展人、台北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研究所專任教授……看看的她長長的工作經歷、成就介紹以及20餘本著作清單就知道她是一個對事業充滿熱情的人。她從21歲就開始自己的事業,笑稱自己“沒做成家庭主婦,倒成了職業婦女”。從1970年開始,她輾轉在台北、比利時和美國求學,之後從事過地產、藝術等方面的工作,最終她的熱情定格在藝術上。她說她是一個感性的老太太,能觸摸到藝術的氣息。她的祖籍在上海,出生在台灣,輾轉於世界各地工作。1978年開始從事策展工作,曾經在上海的當代藝術館做了一名不拿薪水的“義工”,她這種無償的工作進行了兩年,把一個私人美術館從入不敷出經營到收支平衡。她說自己現在上了年紀,習慣了輕鬆的生活,所以做義工也挺享受,但這種的輕鬆的狀態在她來北京月亮河的那一刻決定改變了。
她說來月亮河藝術館當館長純屬意外。2007年10月,她來北京辦點事,剛下飛機就被動漫美學的先驅人物張曉東博士接到月亮河度假酒店,她笑稱是“被張曉東綁架來到月亮河的”。她疑惑月亮河到底是怎樣的風水寶地,讓張曉東迷戀到如此地步,但是當她踏上月亮河度假村的那一刻,馬上就明白為什麼了。她說因為月亮河度假村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更是一個藝術地產的典範。整個度假村的風景很好,很適合搞藝術。當然,風景好只是一方面原因,真正讓她留在月亮河的是投資方東潤集團總經理戚春生的話:“你來幫我做月亮河藝術館,月亮河有了藝術館,就有了靈魂”。這句話讓陸蓉之尤為感動,她決定留下來,幫助東潤集團把月亮河度假村打造成一個藝術地產的聖地。
度假村的戚總對藝術非常感興趣,生活中也有收藏藝術品的愛好,他希望打造一個不同於一般度假地的藝術化的度假村。長期活躍在藝術圈中的陸蓉之心領神會,她明白戚總想要的是一個怎樣的園地。她提議,在當代藝術館的基礎上再建造一個藝術酒店,為來參加藝術館舉辦的各種藝術活動的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服務。藝術酒店不同於一般的酒店,它需要建立在藝術的基礎上,並成為一個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的聚集地。比如它的服務員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酒店內要有畫廊,最重要的是要去各地搜集新生藝術家的藝術品,並為這些藝術品提供展出和出售的平台。而藝術館因為是非營利的,它的藝術活動成為藝術酒店的必備部分,所以藝術館可以作為藝術酒店的附屬設施。陸館長的提議得到了戚總的支持。2007年,月亮河當代藝術館和月亮河藝術酒店同時開工,預計在2008年7月完工。屆時,整個月亮河度假村將成為一個近70萬平米的、集文化、旅遊、度假、運動、健康檢查於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北京另一種風格的798將出現在大家面前。
陸蓉之很忙,在採訪期間不時有電話打進,在採訪進行到最後五分鐘,我問起她未來最想做什麼。她凝視遠方,想了想,最後告訴我,做完藝術館她就準備退休了,到時候和她的“老爺”去旅遊。她說現在57歲了,最大的遺憾就是一直沒有好好陪家人。“等將來退休了想在”老爺“身邊做個小女人,和他去週遊世界,我們都喜歡地域文化特色強烈的地方。”她說曾經去過的地方里巴塞羅那給她的印象最深,“那個地方的人文非常特別,建築和當地的風土人情都讓我感受到一種生活美學。”說起現在居住的北京,她說北京給她的感覺是非常大,大到讓人感覺自己是那麼的渺小,但這裡的歷史和文化也是“巨大”的,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在這裡有很好的體現。問起有沒有最想去的地方,她說暫時還沒有,只要能和“老爺”一起,哪裡都可以。
我愛中國的當代藝術
陸蓉之女士(速寫)
陸蓉之女士(速寫)
陸蓉之出生在台灣,在台灣接受了早期的藝術教育,后移居美國。曾就學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獲得藝術學士與碩士,主攻繪畫。20世紀70年代中期,她開始為台灣的藝術雜誌、報紙撰寫藝術評述文章,並擔任策展人的工作。她曾為台灣公共藝術立法和當代藝術的教育推廣做了許多工作,是中國當代藝術圈內難得一見的女性藝評家及策展人。
2002年,陸蓉之帶著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崇敬和嚮往來到了中國大陸。幾年間,她先後去了重慶、四川、陝西、雲南等地。行走在大陸,她被當代中國和中國的當代藝術深深地感染了。她發現中國當代藝術的沃土在大陸,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機會也潛藏在這片交融著傳統與現代、寧靜與悸動、沉思與激情的土地上。“來到這裡,我太驚訝了!中國的當代藝術正處在一個非凡的年代,有一批了不起的藝術家,這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遇到。”她用極其興奮的語氣說:“重慶的一家美術學院,明年的招生名額是7000人。中國的藝術發展是無可限量的!如此強大的後備人才力量,是中國當代藝術必將振興和走向世界的有力保證。”
面對著眼前這片藝術新世界,陸蓉之心潮澎湃起來,她要在這裡找尋寄託她藝術理想的最好載體。
經過考慮,她選擇了上海作為在大陸的駐足之地。陸蓉之坦言,家世淵源使她對上海有著特殊的親切感。陸蓉之的媽媽是來自上海知名的郁氏大家族,在家族內排行十一,新黨現任黨主席郁慕明則排行第十七。“回到上海,聽著四周地道的滬上方言,讓我想起了外公生前最愛念的上海話版本的《三字經》……”
話雖如此,不過,讓陸蓉之決定停留在這座城市的是因為上海有著廣博的中西文化並容的胸懷,有著足夠寬廣的舞台,讓她的才華可以盡情施展。
三位朋友,三份“義工”
陸蓉之來上海認識了三個好朋友,藝術上的惺惺相惜和她那顆痴迷於當代藝術的心讓陸蓉之心甘情願地為中國當代藝術擔當“義工”。
上海美術館原教育部主任馬楚華是陸蓉之在上海最早遇到的知音,她令陸蓉之一生難忘。
1999年,上海美術館設立了教育部,向國內的參觀者介紹外國藝術作品。當時,任上海美術館教育部主任的馬楚華慧眼識英雄,力邀有著西方藝術背景的陸蓉之加盟。經過多次交流與溝通,在世界藝術界闖蕩多年的陸蓉之終被馬楚華的真誠深深打動。她遠渡重洋,飛赴上海,由此開始了自己服務於中國當代藝術而不求經濟回報的“義工”生涯。
陸蓉之總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因為在上海她總是遇到對藝術有共同追求的人,張璦玲小姐就是其中一位。上海“外灘18號”是台商張忠倫先生及其女兒張璦玲斥資1500萬美元投資開發的上海時尚新地標。陸蓉之喜愛“外灘18號”不僅由於她有一顆永遠年輕的心,更重要的是她在這裡遇到了藝術上的伯樂。同樣來自台灣世家的背景和對中國藝術的執著追求,張氏企業正式聘請陸蓉之擔任上海“外灘18號”創意中心藝術總監。
在擔任上海“外灘18號”創意中心藝術總監的同時,陸蓉之還有一個頭銜--上海當代藝術館創意總監。陸蓉之說:“我和上海的當代藝術真的很有緣分,我總是能在一項非凡的藝術構想萌芽時與主宰者相逢並相知。”2005年,陸蓉之結識了正在建造中的上海當代藝術館的館長龔明光。當她得知上海當代藝術館將是上海首座非盈利性的民營藝術博物館,是由龔明光先生的個人基金會出資建造,深諳其道的陸蓉之不禁直言相告:做當代藝術,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如果要做一個純粹的當代藝術館,或許需要藉助政府的力量或某個財團的資力,否則就會賠很多錢。不過,當龔明光提出邀請她擔任新館創意總監的時候,她卻欣然接受了。與其說是龔館長的藝術精神打動了她,不如說是她找到了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樂土。從此,她又多了一份“義工”的工作。
2006年1月7日,在上海當代藝術館和上海“外灘18號”同時揭幕的“虛擬的愛--當代新藝術國際巡展”開幕了!“動漫藝術新美學”是此次展覽的核心主題,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位傑出藝術家參展。“虛擬的愛”布展中挑戰傳統美術館的“白盒子”哲學,將所有藝術品掛在牆上,用燈光照射著,觀眾必須安靜地、虔誠地、保持距離地欣賞畫。作為策展人,陸蓉之說:“動畫和漫畫美學是我目前研究和策展的方向,它會很活潑,適合大眾。更重要的是,它帶著鮮明的亞洲美學立場,中國在上世紀30年代初曾有過非常棒的漫畫形式,我希望大家能回頭到自己的文化中去,尋找自己的美學根基。”她自豪地說,這次展覽本身從創意到展示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最先進的。
除了“虛擬的愛”外,“皮爾和吉爾回顧展”、“今日瑞士設計”等展覽都出自陸蓉之的手筆。對於陸蓉之來說,中國的當代藝術正以巨大的魅力吸引她投入其中,最終選擇留在大陸,留在上海,是因為她不能錯過這個時代賦予藝術的光輝,她必須要把這種光輝讓全世界都看得見。
永遠做中國當代藝術的“義工”
陸蓉之有著夏花般鮮明而熱烈的性格,很難想象她已是做了祖母的人!她不僅不避年齡,而且頗以自己半生的精彩為驕傲。她常語出驚人,卻給人留下了回味深長的思考。她永遠是那麼精力充沛甚至活力四射,她說:“我染紅色的頭髮,我穿10公分的高跟鞋,因為我是藝術家,藝術是不會使人疲倦的。”
陸蓉之在上海當代藝術館的辦公桌旁貼著一張表格,上面寫滿了2007年世界各地各種當代藝術展的開展時間和地點。今天在義大利,明天在瑞士,後天是法國,對她來說早已習以為常,“我從沒覺得自己為藝術累過,我需要通過不斷地去觀察、去領會、去探索,才能找出一個我認為最有效的策略,那就是怎麼把中國的當代藝術推向世界。”
陸蓉之把自己每一天的工作狀態描繪成“拚命三郎”。她每天的工作實在是豐富多彩:迎來送往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用不同的語言交談,帶他們參觀藝術館,邀請他們來中國來上海舉辦自己的畫展或來上海開講座或乾脆做“義工”;接無數的電話;還有,就是接收無數的e-mail,然後保存、回復或轉發……最後,深夜回到在上海外灘的家,繼續寫藝術評論的文章直到凌晨。她總說:“別看我57歲了,每天我的休息時間只有四五個小時,但我感覺很好!”
如今,陸蓉之在上海當代藝術館和上海“外灘18號”的“義工”工作已經告一段落。
目前,陸蓉之正在參與一個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的“數字藝術節”活動,嘗試把現代科技與當代藝術跨領域結合在一起。她認為,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而且是一個最適合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的項目。她笑著說:“這一次我將繼續做”義工“,而且要永遠做中國當代藝術的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