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湖

岩溶湖

典型的岩溶湖是由碳酸鹽類地層經流水的長期溶蝕所產生的岩溶窪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經匯水而形成的一類湖泊。

岩溶湖形成過程


1、岩溶地區,地表上長草並有沙碎石覆蓋,草和沙碎石底下是很厚的一層碳酸鹽類地層。
2、岩溶-碳酸鹽類地層很容易受水的溶蝕,無論來自地表滲透下來的水,還是地下水,迂到此類地層都會起 著溶蝕作用。
3、岩層經溶蝕后成空洞,溶蝕愈來愈嚴重,空洞相應就愈來愈大,大到一定程度,因承受不了地上植被與泥沙碎石的壓力時,便發生溶洞崩塌。
4、崩塌后的溶洞,逐漸的積水、儲水,從而形成岩溶湖。
岩溶湖
岩溶湖
岩溶湖泊排列無一定方向,形狀或圓形或橢圓形,有時也可呈長條形。岩溶湖一般面積不大,水深也較淺。我國岩溶湖大多分佈在岩溶地貌較發育的黔、桂和滇等省(區)。

其他信息


例如貴州省威寧的草海,它原是一個構造下陷而成的盆地,早期的湖泊大約形成於15萬年以前,當時湖面面積達90km²以上。此後,湖面開始收縮,大約距今12000年前,湖面縮小到60km²;至距今約5900年前,湖面又縮小至30-40km²;大約距今2000-4000年間,因湖水從地下暗河流出,湖泊消亡。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年間“詔衛兵屯兵其中”、“迄今鞠為牧草,郡民牧草其中”,說明當時已成可耕可牧的壩區。19世紀50年代,草海又重現。據稱“清咸豐七年(1857),七月落雨40餘晝夜,山洪暴發,夾沙抱木,大部落水洞被堵,洪水無法宣洩,盆地東部被掩成湖”。因湖中滋生繁茂的水生植物,故名草海。當湖水位為海拔2170米時,水深為2-5米,湖面積為45.5km²,容積為1.4×108米³。草海是我國湖面面積最大的構造岩溶洞,素有高原明珠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