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記
2004年由導演沃爾特·塞勒斯執導的電影
《摩托日記》是由沃爾特·塞勒斯執導,蓋爾·加西亞·貝納爾、羅德里格·德拉·塞納主演的一部劇情片,於2004年9月24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根據切·格瓦拉本人寫的《南美叢林日記》改編而成,講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發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觀,使得革命熱情開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長。
1952年1月, 23歲的格瓦拉還只是一個沒有拿到文憑、主攻麻風學的醫學院研究生,但在按捺不住的瘋狂青春的驅使下,他毅然告別了父母和女友,與好友——29歲的生物化學家阿爾伯托匆匆忙忙地抱著帳篷被褥上路了。在格瓦拉和阿爾伯托的眼中,地圖上那條跨越美洲的美麗曲線正在向他們招手致意,“快快快,前方猶如聶魯達的愛情詩般美好”。就是這種對未知事物懷有的無限探索的興趣,使他們並肩駕著諾頓500摩托車,開始了穿越阿根廷、智利、秘魯、古巴等拉丁美洲國家,為期8個月的旅程。起初格瓦拉以為這段旅程將是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因此從摩托車壞在半路到被貨船運走而不覺,從戀愛、喝酒、打架到充當消防員幫助救火。每一次新奇的冒險都讓他們心動不已,但當兩位年輕人體味到他們所在的拉丁美洲的社會與政治問題時,他們旅行的基調發生了改變,他們的價值觀也徹底被顛覆。在智利那種“不是人走的路”上,兩個人遇到了一家窮得連最後一塊貧瘠的土地也被地主剝奪的背井離鄉者,他們的“幸運”就是能在附近的礦山找到工作,而礦山老闆連一口水也不給他們喝,這次遭遇讓格瓦拉經歷了“生命中最寒冷的夜晚”,眼前的世界與他們享受的生活相距是那麼遙遠。
隨後一路上所感受到的新鮮事物連續不斷地衝擊和轉變著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印加文化的奇觀、馬丘比丘的美深深地震撼著他們,而在旅程的最後一段時間,也是格瓦拉24歲生日那天,他們來到秘魯山區的麻風病人隔離區,與麻風病人共處的親身經歷更使得他們不得不開始質疑——被經濟定義的所謂的“進步”究竟有何價值?
旅程雖然結束了,但窮苦的人民、無依的孩童、艱難的礦工、疾苦的病人。滿眼無情仍時時衝擊著他們的神經,同時樂觀的美洲人跳起的溫情的舞蹈,舞步間釋放的那種種的不快與不幸,以及那份隨著美妙的音樂適時而來的天性里的自由,更讓他們久久難以釋懷。
角色 | 演員 |
歐內斯托·格瓦拉 | 蓋爾·加西亞·貝納爾 |
阿爾伯托·格蘭納多 | 羅德里格·德拉·塞納 |
艾琳娜 | 切奇娜 |
Chichina | 米亞·梅塞德斯 |
Celia de la Serna | 梅賽黛斯·莫朗 |
Ernesto Guevara Lynch | Jean Pierre Noher |
Roberto Guevara | Lucas Oro |
Celita Guevara | Marina Glezer |
Ana María Guevara | Sofia Bertolotto |
Juan Martín Guevara | Franco Solazzi |
Uncle Jorge | Ricardo Díaz Mour |
Young Traveler | Sergio Boris |
Young Traveler | Daniel Cargieman |
Rodolfo | Diego Giorzi |
Tomás Granado | Facundo Espinosa |
Kid | Matias Gomez |
Kid | Diego Treu |
製作人 | 丹尼爾·布爾曼、羅伯特·雷德福、Diego Dubcovsky、Mónica Lima、Michael Nozik、Edgard Tenenbaum、Karen Tenkhoff、Paul Webster、瑞貝卡·耶得漢姆 |
導演 | 沃爾特·塞勒斯 |
副導演(助理) | Federico Berón、Márcia Faria、Claudio Leiva、Samuel León、Pablo Ramos、Claudio Reiter、Sara Rossi、茱莉亞·索羅蒙弗 |
編劇 | 何塞·里維拉、Ché Guevara 、Alberto Granado |
攝影 | 埃里克·高蒂爾 |
配樂 | 古斯塔沃·桑多拉拉 |
剪輯 | Daniel Rezende |
選角導演 | Walter Rippell |
藝術指導 | 卡洛斯·康蒂 |
美術設計 | Coca Oderigo、Laurent Ott、Maria Eugenia Sueiro |
服裝設計 | Beatriz De Benedetto、Marisa Urruti |
布景師 | 卡洛斯·康蒂 |
角色介紹
歐內斯托·格瓦拉
演員蓋爾·加西亞·貝納爾
一個即將拿到文憑、主攻麻風學的醫學院研究生,業餘橄欖球運動員,有輕微哮喘,23歲,阿根廷人。他的性格一點也不成熟堅定,不會開口閉口談理想談解放,而是開朗活潑、到處跳舞到處吻。在按捺不住的瘋狂青春的驅使下,他毅然告別了父母和女友,與好友進行了一次“尋求和發現真正的拉丁美洲之旅”。
阿爾伯托·格蘭納多
演員羅德里格·德拉·塞納
一名體型微胖的生物化學家,29歲,阿根廷人,自認為是科學流浪漢。他和朋友一起出發,駕著諾頓500沿著公路開始了八個月的“尋求和發現真正的拉丁美洲之旅”,目標是在每個國家都遇到艷遇。
切奇娜
演員艾琳娜
居住在米拉馬爾,是歐內斯托·格瓦拉的小女友,也是格瓦拉的旅途第一站,她希望他能留下來,但是在格瓦拉的堅持下還是敗下陣來,答應等他回來。
曲目名稱 | 演唱者 | 詞曲作者 |
Apertura Chichina Montaña Sendero La Partida Lima Zambita Amazonas Círculo En El Río El Cruce Revolución Caliente Al Otro Lado Del Río Lago Frías Chipi Chipi Procesión Jardín | —- | —- |
該片是由真人真事改編,靈感來自阿根廷的23歲醫學院學生切·格劇照瓦拉在1951年間與好友亞柏托以機車環遊南美一圈的旅途。《摩托日記》則是根據格瓦拉家族提供的日記拍攝的影片。而在製片人找到塞勒斯執導這部影片之前,他就已經多次書讀過該書。
為了拍攝,攝製組作了許多的前期準備,用了兩年的時間重走了當年路,阿根廷、智利、秘魯、古巴。在這段旅程中,攝製組與格瓦拉的家人面對面,並在哈瓦那見到了仍然健在的80多歲的艾伯特。人員來自拉丁美洲各個地區的劇組,完成這部影片的拍攝也用了與格瓦拉完成當年旅途一樣的8個月時間,取景地超過30處,包括零下幾度的安第斯山脈和超過45攝氏度的亞馬遜河地帶,以及格瓦拉當年呆了3個星期的麻風病院。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盡量採取一種簡單直接的影像語言,大部分時間他們的思路都是跟著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而並沒有按照既定的拍攝計劃來進行。
時代錯誤:片尾當Che在機場的時候,有輛黃色的GMC便車開過。這輛車是一塊擋風玻璃。實際上,應該是在1952年以後GMC才開始採用一塊擋風玻璃的設計的。
連貫性:當格瓦拉坐在前往聖保羅的船上,他正在用一支鉛筆寫日記,但是當他站起來找他的包的時候,日記本和鉛筆都消失不見了。
現實錯誤:在他們從摩托車上摔倒並且撞到母牛的場景中,你可以看到摩托車在滑動。如果往前仔細看,可以發現有一根繩子在牽引它。
蓋爾·加西亞在拍攝開始之前準備了近四個月,還特別練習了摩托車技術。
時間 | 頒獎禮 | 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2005 | 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 | 奧斯卡獎-最佳原創歌曲 | Jorge Drexler | 獲獎 |
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 | 何塞·里維拉 | 提名 | ||
2004 | 第57屆戛納電影節 | 技術大獎 | 埃里克·高蒂爾 | 獲獎 |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 沃爾特·塞勒斯 | |||
弗朗索瓦·加萊獎 | 沃爾特·塞勒斯 |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沃爾特·塞勒斯 | 提名 | ||
2005 | 第62屆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最佳外語片 | 《摩托日記》 | 提名 |
2004 | 第17屆歐洲電影獎 | 環球銀幕獎 | 沃爾特·塞勒斯 | 提名 |
2005 | 第58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安東尼·阿斯奎斯獎最佳電影音樂 | 古斯塔沃·桑多拉拉 | 獲獎 |
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 | Michael Nozik 沃爾特·塞勒斯 Edgard Tenenbaum Karen Tenkhoff | |||
電影獎-最佳影片 | Michael Nozik Edgard Tenenbaum Karen Tenkhoff | 提名 | ||
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 蓋爾·加西亞·貝納爾 | |||
電影獎-最佳男配角 | 羅德里格·德拉·塞納 | |||
電影獎-最佳劇本 -改編 | José Rivera | |||
電影獎-最佳攝影 | 埃里克·高蒂爾 | |||
2005 | 第30屆法國凱撒獎 | 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 | 沃爾特·塞勒斯 | 提名 |
2005 | 第19屆西班牙戈雅獎 | 戈雅獎-最佳改編劇本 | José Rivera | 獲獎 |
製作公司 | FilmFour Southfork Pictures BD Cine Sahara Films South Fork Picture South Fork Pictures Tu Vas Voir Productions Inca Films S.A Senator Film Produktion GmbH Sound for Film Inc |
發行公司 | A-Film Distribution Alliance Atlantis Home Video Asociace Ceských Filmových Klubu 康斯坦丁影業公司 Diaphana Films 焦點電影公司 Gativideo Golden Scene Golden Village Herald Film Company Highlight Film Monopole-Pathé Pathé Distribution Ltd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BIM Distribuzione 博偉國際 騰達國際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
發行公司 | ||
---|---|---|
公司 | 地區 | 時間 |
A-Film Distribution Alliance Atlantis Home Video Asociace Ceských Filmových Klubu 康斯坦丁影業公司 Diaphana Films 焦點電影公司 Gativideo Golden Scene Golden Village Herald Film Company Highlight Film Monopole-Pathé Pathé Distribution Ltd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BIM Distribuzione 博偉國際 騰達國際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 荷蘭 加拿大 捷克 德國 法國 美國 阿根廷 香港 新加坡 日本 德國 瑞士 英國 義大利 阿根廷 台灣 | 2004 |
2005 | ||
2006 | ||
2004 | ||
2004 | ||
2004 | ||
2005 | ||
2004 | ||
2004 | ||
2004 | ||
2005 | ||
2004 | ||
2004 | ||
2005 | ||
2004 | ||
2004 | ||
2005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挪威 中國香港 美國 法國 瑞士 紐西蘭 丹麥 丹麥 美國 瑞士 比利時 加拿大 德國 加拿大 瑞士 西班牙 墨西哥 土耳其 智利 巴拿馬 奧地利 匈牙利 荷蘭 中國台灣 克羅埃西亞 波蘭 保加利亞 冰島 捷克 中國台灣 美國 巴西 義大利 法國 阿根廷 英國 芬蘭 芬蘭 法國 荷蘭 加拿大 墨西哥 以色列 韓國 加拿大 日本 葡萄牙 瑞典 德國 土耳其 韓國 希臘 澳大利亞 委內瑞拉 泰國 塞爾維亞和黑山 捷克 | 2004年2月6日 2004年11月4日 2004年1月15日 2004年5月19日 2004年5月28日 2004年7月9日 2004年8月19日 2004年8月27日 2004年9月2日 2004年9月8日 2004年9月8日 2004年9月13日 2004年9月30日 2004年10月1日 2004年10月7日 2004年10月8日 2004年10月8日 2004年10月14日 2004年10月21日 2004年10月22日 2004年10月29日 2004年11月11日 2004年11月25日 2004年12月3日 2005年2月3日 2005年2月25日 2005年3月11日 2005年4月7日 2006年1月12日 2005年2月25日 2004年9月24日 2004年5月7日 2004年5月21日 2004年7月7日 2004年7月29日 2004年8月27日 2004年8月29日 2004年9月3日 2004年9月8日 2004年9月12日 2004年9月25日 2004年10月1日 2004年10月6日 2004年10月8日 2004年10月8日 2004年10月9日 2004年10月14日 2004年10月22日 2004年10月28日 2004年11月5日 2004年11月12日 2004年11月26日 2004年12月16日 2005年2月4日 2005年3月10日 2005年3月 2005年7月7日 |
《摩托日記》刻畫人物時接近了年輕時的格瓦拉,人性化的表現劇照出了這段傳奇人生,格瓦拉與同伴之間的戲份平衡,表現了格瓦拉從男孩到男人的內心轉化,影片煽情又不失於真實(網易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