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路橋

位於蘇州河河道之上的橋樑

浙江路橋(Zhejiang Road Bridge),又名“老垃圾橋”,位於蘇州河河道之上,是中國上海市境內一座連接黃浦區靜安區的過河通道,是亞洲罕見的魚腹式簡支鋼桁架橋之一,也是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浙江路橋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建成,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0月改建成魚腹式簡支梁鋼桁架橋樑,於2015年12月28日重新通車。

浙江路橋南起於黃浦區南蘇州路浙江中路路口,北止於靜安區浙江北路北蘇州路路口,橋樑跨度59.741米,共設12個節間,每節長4.978米。

建設歷程


老垃圾橋
清光緒六年(1880年),上海工部局在蘇州河上建造浙江路步行木橋。
浙江路橋
浙江路橋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因原浙江路木橋已有毀損,舊橋被拆除,另建一座寬5.19米的新橋,橋仍為木結構。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0月,由於有上海北站至東新橋的電車,必須沿浙江路過蘇州河。工部局拆去浙江路木橋,改建成魚腹式簡支梁鋼桁架橋樑的老垃圾橋,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重力式橋台,新橋長59.74米,寬13.9米。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老垃圾橋上鋪設單軌,通行英電5路、6路有軌電車。
民國13年(1924年),為使能夠雙向通行有軌電車,老垃圾橋有軌電車單軌改為雙軌,同時橋面由木板改為水泥混凝土橋面,人行道改鋪預製水泥混凝土板。
浙江路橋
民國31年(1942年),老垃圾橋更名為浙江路橋,並將橋面由木板改為水泥混凝土,單軌改為雙軌,人行道改鋪預製水泥混凝土板。
民國35年(1946年),浙江路橋進行了油漆養護。
1954年,浙江路橋加寬了橋台。
1955年,浙江路橋加固了橫樑,橋面全部改為預製鋼筋混凝土板,修理橋台,加強原有小T梁,並增設B.S.S.K型槽軌橫樑。
1965年,浙江路橋橋體進行修理和加固,主桁進行防腐蝕修理,油漆全橋,修補人行道混凝土橋面,有軌電車橋面軌道換軌。
1974年,浙江路橋加高橋台,升高橋面並拆除有軌電車軌道,通行14路、15路無軌電車;人行道改為非機動車道,兩側再加建人行道。
1976年,為緩解交通壓力,浙江路橋將主桁兩側懸臂2.16米的人行道改為非機動車道,並在懸臂端部擴寬1.08米作為新人行道。
1986年,浙江路橋全橋進行大修,並拷鏟油漆。
1993年,浙江路橋加固了非機動車道。
1997年,浙江路橋進行了橋樑的加固施工。
2008年,浙江路橋橋樑進行加固、更換部件、塗裝除銹層、攤鋪瀝青,機動車輛改為單向通行。
2009年1月,浙江路橋加固完成。
2015年4月18日,浙江路橋封閉。5月29日,浙江路橋橋身鋼結構骨架被移到修繕場地進行維修。10月18日,浙江路橋主體結構修繕結束,複位至蘇州河上。12月28日,浙江路橋重新通車。

橋樑位置


浙江路橋位於中國上海市境內,位於蘇州河河道上,西距河道上游西藏路橋約366.6米,東距河道下游福建路橋約200米,橋樑成南北走向,北起於靜安區浙江北路北蘇州路路口,南止於黃浦區南蘇州路浙江中路路口。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浙江路橋為下承式簡支鋼桁架橋,採用非常罕見的魚腹式外形設計,鋼桁架結構中有腹桿、斜腹桿、上下弦等。浙江路橋橋面採用傳統梁板體系,橫樑承重,通過吊柱掛於魚腹式桁架之下,橋面板為混凝土板。主桁架之間為機動車道,主桁架兩側為人行道,桿件截面均採用角鋼組合而成,連接節點採用板式節點,通過鉚釘連接在一起。

設計參數

截至2015年12月,浙江路橋跨度59.741米,寬度14.519米,共設12個節間,每節長4.978米,主桁間距為9.033米,桁架最高處為9.101米,人行道寬度為2.5米,橋樑坡度為5%,橋上的混凝土橋面最厚處為25厘米,最薄處10厘米。浙江路橋為單向一車道,橋身重量444.7噸。

設備設施


燈光設施
2015年12月,浙江路橋泛光照明方案引進“綠色照明”設計理念,隱蔽安裝燈具。整座橋樑的景觀照明分為多個層次:LED白光輪廓燈勾勒出大橋上、下魚腹弦桿桁架線形輪廓,使人遠遠的就能看到浙江路橋橫卧河面;LED泛光燈設置在斜腹桿交叉處,燈位隱蔽安裝在桿件內側,照亮腹桿橫橋向側面,柔和而不眩目;LED點光源則凸顯魚腹的雙線條,增加了夜間橋樑的觀賞效果。

運營情況


票制票價

截至2015年12月,浙江路橋連接了浙江北路和浙江中路,是市政道路的一部分,免費通行。

通行事項

截至2015年12月,浙江路橋行人及非機動車實行雙向通行,機動車北向南單向通行,限高4.5米。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施工難題
2015年5月29日,浙江路橋進行了轉移工作,在該過程中,所遇到的客觀條件難題為:
1.浙江路橋橋體建造時間久,節點受力狀態難以精確計算分析,因此選擇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證施工階段橋體受力狀態盡量與目前使用狀態接近尤為重要,施工階段要對橋體進行必要的加固處理,對橋體受力進行全過程監測。
2.浙江路橋施工場地條件複雜,施工制約因素多,需要在道路及河道上同時作業,施工區域跨黃浦靜安兩區,需要多方配合協調。
3.浙江路橋是橋體跨度大,重量大,移橋難度大。整個橋體跨度59.75米,拆除橋面鋪裝和附屬設施后的橋體重量還有400噸左右,而且施工場地狹小,如何通過合理的布置機械、選擇安全的施工工藝來確保施工的安全順利進行是一大難點。
4.浙江路橋橋體為文物,施工階段結構保護至關重要,整體駁運時需要有效的加固處理,並通過道路處理、同步控制、水平控制措施減少對於結構的擾動。
5.浙江路橋地處繁華市中心,周邊緊鄰居民小區以及市中心商業圈,環境要求高,須有合理有效的防噪防塵作業以及環保措施。
6.舊橋抬升加固難。抬升浙江路橋,首先要進行加固,可100餘年裡,浙江路橋經過的大大小小多次修繕來自社會多方面,沒有完整詳盡的記錄,造成了橋體節點鏽蝕和受力狀態均不明確,給加固工作帶來了困難。對此,通過監測裝置的部設,並全過程式控制制加固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和受力不明確部位,為抬升舊橋奠定了基礎。
施工技術
2015年5月29日,浙江路進行了轉移工作,在該過程中,所遇到的操作難題為:
1.吊機位置確定難。移橋所用的履帶吊,位於河道堤岸沿線道路交叉口,作業區域極為狹窄。為確定履帶吊位置時,機施集團採用了計算機模擬演示手段,提前預判了履帶吊作業的動態過程可能對周邊設施產生的影響,並在確定最終方案時加以規避。同時,採取了合理的地基加固措施,確保了吊機進場和操作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2.浮箱操作控制難。吊機抬升舊橋的過程中,橋體一端置於岸上液壓懸掛平板車上,另一端處於蘇州河中的浮箱上,浮箱受到舊橋支座轉換和河水流動兩個動態過程的雙重影響,難以控制。經過多次研究,決定採取“收緊所有固定角纜、不斷調節壓艙水、岸上液壓懸掛平板車處於零約束狀態”的方式,以保證浮箱在操作過程中的穩定性。
3.安全轉移保障難。舊橋經過浮箱的助托上岸后,由吊機轉移到運輸台車上,期間,支承點發生轉換,保證作業安全極為重要。為此,需提前在南側吊點位置搭設可攀登腳手架,同時確保第一輛液壓平板車停放穩定后,南側支承點同步鎖死,保證安全轉移。
4.同步運輸協調難。移橋的必經之路路面傾斜度較大,地面操作時所有的重力都負載在平板車上,潛藏著一定安全隱患的同時,如何控制好兩輛平板車間的協同作業也是亟待思考的問題。對此,在駁運前,做好了運輸道路承載力、平整度及坡度等相關方面的驗收,同時將駁運支座在上下坡時的方向調節考慮在內,做實每一處細節,機施集團還落實專人嚴格監控運輸過程中兩輛平板車的同步性,以解決協調運輸中的困難。

榮譽表彰

2014年5月,浙江路橋被評為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特色


“老垃圾橋”
由於浙江路橋建成時橋邊就是垃圾碼頭,於是浙江路橋被上海人俗稱為“垃圾橋”。幾年後,工部局又在今西藏路橋東側興建了一座木橋,這座橋同樣也在垃圾碼頭旁邊。於是,上海人又把浙江路橋叫做“老垃圾橋”,新橋就被叫做“新垃圾橋”。
圖畫日報
1909年出版的《圖畫日報》“上海之建築”第三十八篇中刊登了老垃圾橋,並這樣描述了當時的老垃圾橋:長橋卧波,頗極廣大。至修造之合度,工程之鞏固,與外大橋(外白渡橋)相伯仲。中國之有大鐵橋,當以此兩橋為最雲。“圖畫日報”中的浙江路橋
木質材料
截至2015年12月,浙江路橋大修后,橋面兩側人行道板採用了質樸淳厚,具有歷史感的木地板,鋪設長度120米,人行道旁邊的欄桿扶手同樣使用木材。鋪設時在木板底下設置減震墊片,使得行人行走更加舒適,木質人行道視覺上更加整齊清爽。
橋樑銘牌
截至2015年12月,浙江路橋大修后,南北兩側安裝有橋銘牌。橋銘牌選用整塊花崗石方料,採用鑿舊深刻墨雕工藝,外部廓線力求與古橋魚腹式風格相協調統一。

價值意義


浙江路橋的結構造型兼顧了受力和美觀,體現了美觀與實用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