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村

外高村

外高又名高厝,亦稱霽江。位於永寧南1.3公里,西與梅林、東與浯沙為鄰。姓氏皆為高。清道光版《晉江縣誌》則稱為“寨下”。可見,清朝初、中期此地的正式地名為“寨下”。順治年間,清政府為控制深滬灣,以防範鄭成功的征討,曾在此設有東、西兩寨,俗稱“寨仔”,實為炮台。東寨設於西埔尾,民國初年毀沒。另一處在之東南隅,至20世紀60年代雖已破損,但輪廓尚存。該寨全長19.7米,高3.16米,寬2.5米。寨牆有槍眼,寨內可置數炮。“寨下”即由此得名。外高又稱“霽江”,則因“霽”與“寨”諧音衍變而來。

簡介


石獅市永寧鎮外高村,村總人口1190人,320戶。總面積0.3平方公里。村委會在上級及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並配套婦聯、民兵營、工會、治保會、調解委員會、老人協會、共青團組織等群團組織。其中:老人協會創建於1994年,調節會與護村隊創建於1997年12月。2003年2月,動工創建龍耀池;2004年8月完工,位於外高村海邊。

歷史


明朝,該地原系張氏聚居。明代中葉,高氏插居於此。后高氏人口蕃衍迅速,張氏反而日見稀微,最後剩下少數人丁,外徙他鄉。從此,濱海之地成了高氏家園。而寨下也因寨仔的頹毀漸漸被人遺忘,倒是以高氏聚居地稱之為“高厝”,更被群眾普遍接受。後來,為拓展生計,村中部分人遷入永寧城內居住。為有所區別,則將城外之高厝稱為“外高”。
五鼻島,有巨石突起于波間,以當風浪,如有五鼻之形狀,海潮漲落時與潮水相吞吐,能發出鼻噴聲,故名。位於永寧東南方向1.2公裏海域,嶼東礁的東南角,離陸岸約700米,屬石獅市永寧鎮。長約30米,寬約20米,面積5000平方米,高程6米。由花崗岩石構成。周圍水深0.9-2.6米,為東南海面以御風浪之屏障;嶼東島,海漲時如碧波,形成孤島,漲潮時可與陸地通航往返。因島在外高村東邊,故名,在外高村東南海域,距外高村約1公里,距陸岸最近點0.2公里,屬石獅市永寧鎮。長550米,寬280米,面積約800平方米,高程7.9米,周圍多礁石,水深2.5-3.7米。由花崗岩構成。年平均氣溫20.2℃.設有航標燈塔(閃6秒10米、7海里),為深滬灣航線重要標誌。內外礁,該礁分為內外石,故名。位於外高東南方向1公里的馬垵礁內畔,內礁高外礁約70米左右,屬石獅市永寧鎮。潮漲時均不出水面,內礁潮漲時涉水而過,外礁則非船渡不能登岸。礁土盛產螺蠓,為漁民之小雜海基地。馬垵干出礁該礁石狀似馬鞍故名,書訛作今名。位於外高村內港東南面深滬灣海域,距外高村1公里,屬石獅市永寧鎮,海水退潮時,礁石露出海面,長約20米,寬約8米,面積 300平方米,於出高程2.2米,為深滬灣漁船出入重要航運線目標。

農業


外高山位於永寧政府駐地1.3公里,鄰近村落有梅林,金埭、浯沙,外高村委會設此,聚落呈不規則塊狀,主種甘薯花生、豆類等,礦產資源型沙,村辦有沙場,有霽江小學1所,道路可通市區。

文體建設


2004年至2005年,外高村被評為改舊建新二等獎。全村共投入改舊建新資金300多萬元(其中華僑捐資100多萬元)。實現“四化四改”(即改水、改廁、改路、改圈和環境美化、道路硬化、庭院綠化、空氣凈化)。全村綠化覆蓋率近20%,村間道路硬化率達80%,加快教育、衛生、文化、體育(2012年建成了塑膠燈光籃球場)等公益設施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村民安居樂業,鄰里和睦友好,禮貌蔚然成風。進行村務公開民主聽證制度,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透明性。堅持事前民主聽證,事中民主監督,並建立每月村務公開制度。定期向村民公開村務事項,主動接受村民監督。村民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進一步得到增強,組織了護村隊、調節會等等。

工業


現擁有以下龍頭企業:海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楊明食品廠、盛達塑料廠、雄鷹制衣廠、石獅市皇族食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