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

福建省石獅市永寧鎮梅林

梅林因黃桂學士回閩為其父治墳於梅林山而名,崖門之難去妻子,於海門居焉,人號沙堤黃氏。有山曰梅林山。后避難遂飄流於泉之“海門”沙堤而居焉,遂為晉邑沙堤黃氏始祖。黃氏聚居地古稱“下沙尾”即“西尾”。明代萬曆崇禎年間,宋黃桂學士裔孫黃克纘先後五次出任兵部(兩任)、刑部、工部、吏部尚書,人稱“黃五部”。位於梅林東頭山的黃氏祖墓從此被稱為“五部墓”,並演變成為地名。如清代《梅林李氏長房家譜》記載,),拾葬於“本山五部墓前石磐墩西畔”。

名稱由來


古時,村落南邊有一小山坡,延綿至外高,長達二里,滿山種植粿葉樹(俗名臭梅樹)。每逢臭梅樹開花之時,南風拂來,香聞數里,黃桂鄉賓皆咸謂黃學士者,崖門之難去妻子,於海門居焉,人號沙堤黃氏。有山曰梅林山。遂飄流於泉“海門”沙堤而居焉。其裔移居梅林山,取山名故有“梅林”之稱。
俗名“閩頭”,意即村落位於閩南沿海之盡頭,流傳過程中,音調稍微變化,被稱為“麻頭”。

相關歷史


相傳,南宋時期,泉州南外宗正司趙氏一支遷居於村中“井圍”一帶。趙氏家族奉“楊家大、二聖侯”(楊家將中的楊大郎楊二郎)為保護神,遂在村中建造“聖侯宮”。后演變成為角落地名,如清代《梅林李氏范春派家譜》記載,李日向,卒於康熙庚辰年(1700年),葬於“本山聖侯宮西畔”。
因遭倭亂,梅林趙氏於萬曆年間遷往呂宋(菲律賓),後有一族移居日本。現村中保留“趙厝圍”角落地名以及趙氏宗祠遺跡。1989年,旅日華僑趙先生曾來梅林謁祖尋根,捐資興建“梅林趙氏紀念亭”。
明代永樂年間(1410—1416年),李建濱與五部尚書黃克纘先祖嚴齋公一同從佛堂澳(永寧新沙堤)遷居梅林。李建濱被奉為梅林李氏開基祖,派下分居角落如“東頭”、“西尾”、“石磐頂”、“竹行”、“街路”等演變成為地名。村中其他角落地名也大多以聚居姓氏命名,如陳氏聚居角落,稱為“陳埭邊”;高氏聚居角落,稱為“高厝圍”等。
梅林與港邊交界處,建有一座“單橋”。早年系用石塊壘成簡易橋墩,上面只鋪設一塊木板而成,故稱“單橋”,又稱“丹橋”,俗名“釘橋”,其附近角落因此被稱為“釘橋頭”。相傳,曾流傳一副與“釘橋”有關的趣味橋聯:
釘似是釘,壘石為釘;
橋本非橋,築版成橋。
梅林三面臨海,濱海風光秀麗,站立五虎山上眺望,梅林地形如同半月,海潮漲落之時,有“半月沉江”之美景。明清時期,“半月沉江”被列為“永寧十八景”之一。
明代佚名《半月沉江》詩:
梅林桂魄兩朦朧,釣罷歸來月正中。
疑是嫦娥厭拘束,半騰滄海半騰空。
清代佚名《半月沉江》詩:
梅林地勢入長川,如月半沉深水淵。
自古姮娥鉤覆蓋,而今忽落海瀾邊。

村情概況


行政區域名稱

石獅市梅林村
石獅市梅林村
石獅市永寧鎮梅林村,1956年設梅林高級社(漁農合一),1958年設梅林大隊,1984年改 稱梅林村委會。位於永寧鎮政府駐地東南1.4公里,沿海深滬灣之澳,三面臨海,北隔溪與港邊,金埭相望,村委會設梅林,有4個居民小組。有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是4054人,972戶。非行政區域名稱
漁區,以捕撈為主要經濟收入。兼有村辦的制衣廠、水產站、冰廠等工廠及運輸等副業收入。有石永公路能市區。

交通運輸

1982年5月,成立梅林村老人協會;1986年3月,建成石獅市梅林對台貿易碼頭; 1998年10月,建成永寧梅林漁業碼頭。

群眾組織

村委會在上級及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並配套婦聯、民兵營、工會、治保會、調解委員會、老人協會、共青團組織等群團組織。

水利、電力

墾荒溝,排洪溝。

紀念地與風景點

2001年5月,由村企業家李明奇捐10萬元,興建梅林休閑公園一處。

建築物

1989年3月,由旅日華僑興建趙亭一處; 1998年12月,捐20萬元興建拱形漁村一處; 2004年6月,由丁桂林、藎麗璇興建丁亭一處。

海域

1.梅林港,位於梅林村的南部,屬石獅市永寧鎮。水域面積約3000多平方米,水深25米,最淺深度4米。不受潮水影響,可停泊千噸以上船舶,1988年9月建造1000噸級雜貨碼頭1座。 2.梅林碼頭,位於梅林村的東南部,1988年建,投資500萬元,碼頭總噸位500噸。不受潮水限制,碼頭設計由堆場、引堤,靠船部分組成的重力式結構,是石獅市的重點建設項目。1991年完工,公路可通石永。

陸地地形

位於永寧鎮政府駐地東南1.4公里,沿海深滬灣之澳,三面臨海,北隔溪與港邊、金埭相望,村委會設梅林。

鄉風村貌

幾年來,梅林村改善和美化環境,建成四通八達的村間水泥路及休閑公園等。加快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寓設施建設。提倡移風易俗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村民安居樂業,鄰里和睦相處,文明禮貌蔚然成風。村兩委班子團結協作,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作用。逐步推進民主監督,定期向村民公開村務事項,接受村民監督,村民民主觀念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