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

茶,拼音為cha,“茶”字出於《爾雅‧釋木》:“檟,苦荼(即後來的“茶”字)也。”茶“的古稱還有荼、詫、茗等。

字體圖片


字體圖冊
字體圖冊

基本解釋


常綠灌木,葉長橢圓形,有鋸齒,經加工製為飲料,就是茶葉;秋末開花,白色;種子可榨油;木質緻密,供雕刻用:~樹。~農。
特指“茶葉”:綠~。紅~。花~。沱~。龍井~。烏龍~。
用茶葉沏成的飲料:~水。~飯。~點(茶水、點心)。~話會。~博士(善於烹茶的人,亦指賣茶的人或茶館侍者)。~余飯後。
泛指某些飲料:~湯。面~。果~。
特指“茶點”:早~。晚~。

詳細解釋


〈名〉
茶樹 [tea tree]。山茶科(Theaceae)的一種灌木,有披針形的葉和芳香的白花。如:茶圃(種植茶樹的園圃);茶戶(栽茶的農戶。也指茶商)
茶葉。由茶樹的嫩葉加工製成,供泡取飲料用 [tea;tea-leaf]
前月浮梁買茶去。——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又如:茶市(茶葉市場)
用茶葉泡製、烹制或煎制而成的飲料 [tea]
唐人煎茶,用姜用鹽。—— 蘇軾《東坡志林》
日高人渴漫思茶。——宋· 蘇軾《浣溪沙》
又如:茶座(茶館為賣茶而設的座位);茶坊(茶局子、茶局。指茶館)
某些由蒸發或研磨所制的調勻的食用品 [paste]。如:杏仁茶;麵茶
某些飲料的名稱 [certain kinds of soft drink]。如:奶茶
舊時訂婚聘禮的代稱 [bretrothal presents]。如:三茶六禮;受茶;茶紅(訂婚時送的禮品,也叫“下茶”或“茶定”)
〈動〉
飲茶;喝水 [drink tea]。如:茶話(飲茶談話)

部首筆畫


部首: 艹
部外筆畫: 6
總筆畫: 9
五筆86: awsu
五筆98: awsu
倉頡: tod
筆順編號: 122341234
四角號碼: 44904
鄭碼: eof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8336
拼音:cha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直加切《正韻》鋤加切,垞平聲。《廣韻》俗字。春藏葉,可以為飮。《韻會》茗也。本作荼,或作,今作茶。《陸羽·茶經》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博物志》飮眞茶令人少眠。
又《本草》山茶。《注》其葉類茗,故得茶名。
又茶陵,地名。《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茶陵。 《正字通》引《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為荼,如《春秋》齊荼、《漢志》荼陵之類。陸、顏諸人,雖已轉入茶音,未嘗輒攺字文。惟陸羽、盧仝以後,則遂易荼為茶。其字從艸從人從木。○按《漢書·年表》荼陵。師古註:荼音塗。《地理志》茶陵從人從木。師古註:弋奢反,又音丈加反。則漢時已有荼、茶兩字,非至陸羽後始易荼為茶也。

演變和形成


茶字演變和形成,在秦代以前,中國各地的語言、文字還不統一,因此茶的名稱也眾說紛壇。
據唐代“茶聖”陸羽所著《茶經》記載:唐以前,茶有:荼、檟、蔎、茗、荈等名稱。自《茶經》問世以後,正式 將“荼”字減去一橫,稱之為“茶”。茶字的定形至今已有一千二 百餘年的歷史。
茶起源於中國,流行於世界。如今世界各國的茶名讀音,也都是從中國直接或間接傳入的。可分兩大體系,一是普通話 語音:茶——“ CHA”;~是福建廈門地方語“退”音—— “TEY”。兩種語音在對外傳播時間上,有先有后,先為“茶”音,後為“退”音。“CHA”音傳往中國的四鄰周邊國家。如東鄰 日本,直接使用漢字“茶”。西鄰古波斯語;“CHA”;土耳其語:“CHAY”;葡萄牙語“CHA”。北鄰俄語:“чай”。南鄰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僧伽羅語也叫“CHA”。在明末 清初,西方遠洋船隊由廈門等地方語得知茶稱為“退”,隨譯成 英語“TEE”,拉丁文“THEA”,後來英語拼成“TEA”。至於法 語系的“THE”,德語系的“TEE”,西班牙語的“TE”,都是由 廈門語的“退”音和英語的譯音演變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