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

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

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 William Schultz,1902年4月30日—1998年2月26日),美國經濟學家,197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分析了農業發展是推動工業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無論是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將古典經濟分析應用於貧困國家的農業問題時,西奧多·舒爾茨還提出人力資本的概念需要像對待其他形式的資本概念一樣納入分析體系;提出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和回報理論,指出人力資本的累積是社會經濟增長的源泉,是解決貧困問題的唯一真正的途徑。

舒爾茨研究為什麼二戰後德國和日本以奇迹般的速度從嚴重的破壞中得以復甦,相比之下,英國在戰爭結束后很久仍然需要配給糧食。他的結論是,恢復的速度是因為健康的、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口,教育促進生產力,和健康的身體,進行教育投資育投資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他的一個主要貢獻後來被稱為人力資本理論,這一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啟發了國際上大量的發展工作,激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布雷頓森林體系國際金融機構投資於職業和技術教育。

介紹


1979年諾獎獲得者西奧多·W·舒爾茨(Thodore W.Schults)是公認的人力資本理論的構建者。1960年,他在美國經濟協會的年會上以會長的身份作了題為《人力資本投資》的演說,闡述了許多無法用傳統經濟理論解釋的經濟增長問題,明確提出人力資本是當今時代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認為“人口質量和知識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未來的前景”。
1945年二戰結束以後,戰敗國德國和日本受廠很大的創傷。很多人認為,這兩個國家的經濟恐怕要很久才能恢復到原有的水平。但實際上,大約只用了15年左右,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就奇迹般的恢復了,而且60年代以後,這兩個國家繼續以強大的發展勢頭趕超美蘇,並最終使經濟實力上升為世界第二和第三的位置。這其中原因讓許多入迷惑不解,人們開始探究傳統經濟學的不足。
一般而言,國民財富的增長與土地、資本等要素的耗費應該是同時進行的,但統計資料卻顯示,二戰以後,國民財富增長速度遠遠大於那些要素的耗費速度,這是一個難解之謎。
經濟領域中這些難以解釋的特殊現象的出現,引起了西方經濟理論界的高度重視,經濟學家們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他提出了著名的觀點:在影響經濟發展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關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人的質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資源的豐瘠或資本的多寡。以此來解釋上述的經濟領域的疑難問題就很簡單了。
關於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奇迹問題。他認為,兩國戰後之所以出現經濟復興的奇迹,最主要就是因為人力資本的原因。戰爭雖然破壞了這兩國的物質資本,但並未破壞其充裕的人力資本;再加上這兩國悠久的文化傳統和重視教育的現代國策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這使兩國的經濟發展得以建立在高技術水平和高效益基礎上。
關於“里昂惕夫之謎”,美國雖然人口只有兩億多,但勞動者的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很高,勞動者事實上從事的是單位時間內可以摺合成多倍簡單勞動的複雜勞動,以此角度來看,美國並不是一個勞動缺乏的國家,而是一個人力資本相對豐富的國家。所以,對外貿易中,美國出口自己資源優勢比較大的產品。
關於國民財富遠遠大於資源耗費的問題,舒爾茨認為,“投入與產出之間增長速度之差,一部分是由於規模收益,另一部分是由於人力資本帶來的技術進步的結果”。這使得單位勞動、土地和資本的耗費可以產生比以前要高得多的產出和效益,由此可以理解二戰後以及整個6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一種資本類型,它以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即勞動者的知識程度、技術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狀況來表示,是這些方面價值的總和。人力資本是通過投資而形成的,像土地、資本等實體性要素一樣,在社會生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人力資本的形成過程中,投資是非常關鍵的。舒爾茨指出,區分消費支出和人力資本投資支出,無淪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上都是很困難的。但大概可以將人力資本投資渠道劃分成丁L種,包括營養及醫療保健費用、學校教育費用、在職人員培訓費用、個人和家庭為適應就業機會的變化而進行的遷移活動等。這些投資一經使用,就會產生K期的影響,也就是說,投資所形成的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將在很長的日寸期內對經濟增長作出貢獻。
人力資本投資與其他方而的投資比較起來,是一種投資回報率很高的投資。舒爾茨對1929—1957年美國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係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各級教育投資的平均收益率為17%;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占勞動收入增長的比重為70%;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占國民收入增長的比重為33%。與其他類型的投資相比,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很高。

觀點


主要觀點之一: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社會經濟增長的源泉
其主要原因有三個:
其一,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超過物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是有相互關係的,認為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相對投資量,主要是由收益率決定的。收益率高說明投資量不足,需要追加投資;收益率低,說明投資量過多,需要相對減少投資量。當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二者間投資收益率相等時,就是二者之間的最佳投資比例。在二者還沒有處於最佳狀態時,就必須追加投資量不足的方面。當前相對於物力投資來說,人力資本投資量不足,必須增加人力資本投資。
其二,人力資本在各個生產要素之間發揮著相互替代和補充作用。舒爾茨認為,現代經濟發展已經不能單純依靠自然資源和人的體力勞動,生產中必須提高體力勞動者的智力水平,增加腦力勞動者的成分,以此來代替原有的生產要素。因此,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會更多地代替其他生產要素。例如,在農業生產中,對農民的教育和農業科學研究、推廣、應用,可以代替部分土地的作用,促進經濟的增長。
其三,具體數量化計算。進一步加以證明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舒爾茨運用自己創造的“經濟增長餘數分析法”,估計測算了美國1929—1957年國民經濟增長額中,約有33%是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資本作出的貢獻。
教育促進經濟增長是通過提高人們處理不均衡狀態的能力的具體方式實現的。
所謂處理不均衡狀態的能力,是指人們對於經濟條件的變化、更新所作出的反映及其效率,即人們根據經濟條件的變化,重新考慮合理分配自己的各種資源,如財產、勞動、金錢及時間等。舒爾茨稱這種“分配能力”為處理不均衡能力。這種能力的取得與提高,主要是由於教育形成的人力資本的作用。這種“分配能力”可以帶來“分配效益”,從而促進個人或社會的經濟增長,增加個人和社會的經濟收入。
主要觀點之二:教育也是使個人收入的社會分配趨於平等的因素
人力資本可以使經濟增長,增加個人收入,從而使個人收入社會分配的不平等現象趨於減少。因為通過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生產的能力,從而增加個人收入,使個人工資和薪金結構發生變化。舒爾茨認為個人收入的增長和個人收入差別縮小的根本原因是人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是人力資本投資的結果。教育對個人收入的影響主要表現如下:
首先,工資的差別主要是由於所受教育的差別引起的,教育能夠提高工人收入的能力,影響個人收入的社會分配,減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狀態。
其次,教育水平的提高會使因受教育不同而產生的相對收入差別趨於減緩。舒爾茨認為隨著義務教育普及年限的延長,隨著中等和高等教育升學率的提高,社會個人收入不平衡狀況將趨於減少。
再次,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還可以使物力資本投資和財產收入趨於下降,使人們的收入趨於平等化。舒爾茨指出在國民經濟收入中,依靠財產收入的比重已相對下降,依靠勞動收入的比重在相對增加,其中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隨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