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蘇
鐵角蕨科巢蕨屬植物
山蘇全名為台灣山蘇花,由於它的葉片向上斜舉,緊密排成鳥巢狀,所以又名鳥巢蕨,在台灣全省的中低海拔山區都可以看到它的蹤影。山蘇喜溫暖環境,生長適宜溫度為20℃~25℃,其中4月~9月為22℃~27℃,10月~翌年3月為16℃~22℃。在高溫多濕的條件下,全年均可生長。山蘇不耐寒,冬季要求溫度不低於5℃。山蘇喜半陰,夏季除可接收早晨與傍晚的柔和陽光外,忌陽光直射,過強的光照會使葉片受灼傷而變黃,甚至枯焦。
產:台灣
株:(——厘米)
形態:簇型
利用方式:蛇木板或蛇木柱
‧原產地: | 非洲至玻里尼西亞一帶、澳洲、亞洲熱帶區、東南亞。 |
‧分佈: | 綠島、蘭嶼、台灣境內2,500公尺以下。台灣廣見於全島中低海拔山區森林內,著生為主,偶岩生,數量非常多。 |
‧用途: | 1.盆栽、寄植觀賞等。其葉片為優良花材。山地同胞取奇芽搗碎敷創傷,而且捲曲嫩葉可炒、煮食,亦可以煮稀飯和做泡菜。2.藥用:性味:微苦、涼。效用:全草:清熱解毒。 |
‧莖: | 根莖短而粗,緣葉自地下莖叢生,由中心向四方開展而成巢狀。 |
‧葉: | 葉序為叢生(簇生),葉端漸尖為外型闊披針形,葉脈在僅中肋有明顯突出葉背,其葉色正面翠綠,葉柄、短而多肉、黑色、基部被有黑褐色線形鱗片。葉柄短,葉片披針形,全緣些微呈波浪形,間有小缺刻,全長約70公分,寬10公分。 |
‧花: | 蕨類無花 |
‧果實: | 孢子囊群線形,位於中肋和葉緣之間,由中肋延側脈著生。 |
‧特性: | 原生種,普遍產於台灣各地中低海拔原始森林內,附生於樹榦、岩壁的蕨類,基部常堆積許多其他樹種的落葉而形似於鳥巢,故而得名。多年生常綠草本蕨類。根莖短而粗,緣葉自地下莖叢生,由中心向四方開展而成巢狀。葉柄短,葉片披針形,全緣些微呈波浪形,間有小缺刻,全長約70公分,寬10公分。孢子囊群線形,位於中肋和葉緣之間,由中肋延側脈著生。冬季生育緩慢,夏秋髮育快速,喜好溫度介於20~30度之間,若低於15度的話則有黃化、壞疽等寒害現象。栽植則有板植、盆栽、寄植觀賞等。 |
‧各種山蘇花 | 台灣山蘇花:葉片較狹長,葉片先端較突,葉緣呈波狀,葉背孢子囊線形,長於葉片上半葉兩側中央,中肋較粗,作為蔬菜生產時產量較高。圓葉山蘇花:葉形較寬闊,呈長橢圓形,邊緣較平整,作蔬菜生產時產量稍低,但烹調時,由於綠色葉片面積較多,顏色較為美觀。 大波浪山蘇花: 葉緣波浪起伏更大,呈深淺不同的波浪,少作蔬菜生產。 裂葉山蘇花: 葉片呈大波良,先端開裂,成不同長形態,少作蔬菜生產。 |
山蘇
山蘇捲曲的嫩葉是可口的蔬菜,不論炒食還是煮湯都非常美味。以居家植物而言,其嫩綠的葉色及波浪形的葉緣具有觀賞價值。
由於山蘇的需光性不高,而且是蕨類植物中較耐旱的,所以非常適合養在家裡。然而如果要它的葉色呈嫩綠色,則需要有光照。栽培介質一般用細蛇木屑混合泥炭苔或水苔。此外,將葉子摘下瓶插,可維持很長一段時間,可說是栽種山蘇的另一種方法。
如果想體會繁殖植物的樂趣,山蘇是很好的入門選擇。它的繁殖非常簡單,每年春到夏季期間,成熟的葉子會在葉背處長出孢子囊,只要將長有孢子囊的葉片取下,放在透氣的紙袋中,等葉子枯萎時,孢子便會自動從囊中掉出。接著找一個淺盒,盆內放置浸濕的泥炭苔,然後將孢子撒在泥炭苔上,並在盆內覆蓋一層保鮮膜以提高濕度,等到幼苗長出3—4片葉子時再移植到一般盆器即可。也可將潮濕的泥炭苔放在成熟的山蘇植株附近,孢子落在泥炭苔中便會自然萌芽,長成一株新的山蘇。
園藝家的叮囑
栽種山蘇的盆器最好選擇寬而淺的容器,因為山蘇的根系不深,卻易分佈廣泛。它的株高只有20—60厘米,擺在室內寬平的空間或桌面上最適合。除了一般的澆水外,還可常對植株噴水,以提高空氣濕度。
山蘇除了可食用之外,也可煮成茶或制酒。哂干、烘焙后的老葉,可直接用開水煮成茶,加點冰糖或蜂蜜,可增加風味,並有利尿功效。山蘇是一種蕨類植物,又叫鳥巢蕨,是台灣原住民相當重視的野菜之一,有預防高血壓、糖尿病的良好功效。葉子終年長青,而且翠綠,是非常漂亮的花材植物。烹調菜例時,鮮亮不容易失色,是現代人的上等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