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丁

漢語成語

甲乙丙丁是漢語成語,拼音: jiá yǐ bǐng dīng,出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古代天干排序的前一到四位,指事物的順序或事物大概輪廓。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用於順序。

基本釋義


古代天干排序的前一到四位。指事物的順序或事物大概輪廓。

用法搭配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順序

例句

晉武帝分秘書圖籍為甲乙丙丁四部,使秘書郎四人各掌一部,這可以作為四部分類法起源於荀勖說的新證據。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子丑寅卯

讀音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歷史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曆以來用來編排年分和日期用的。天干共十個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典故


相傳黃帝時代,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苦,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干。十二支。帝乃將十干圓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為天,支為地,然後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為天干地支之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