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大帝

中國民間信仰之一

五福大帝又名五靈公、五瘟神,是中國民間信仰之一。

《台灣通史》記載,台南五福大帝廟為福州人所建,每年六月出巡,謂之“逐疫”。

《竹間續話》記載,五帝姓為張、鍾、劉、史、趙。又號顯、應、宣、揚、振。相傳這五人皆中秀才,省試時,某天夜裡一起出遊。見到一群鬼在一井中下藥,並議論著:“這些葯足夠毒死城中一半人了。”五人喝罵,鬼們就不見了。五人商量決定一起守井,不要讓人汲取井中水。但百姓都以為五人在說胡話,五人不能辯明,張姓秀才說:“吾等當捨身救人。”於是五人汲水共飲,果然中毒身亡。當地百姓感動五人義舉,塑像以祭祀。

五福大帝自盡以保民,為救世人免受溫疾而犧牲生命,後人感念其德,因此就立廟供奉。在台廟宇稱為全台白龍庵五靈堂,除了五位主神之外,還有著名的八家將,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消災免禍、趨吉避凶的美好願望。

人物來源


五福大帝又稱五方瘟神、五毒大神或五靈官,分別是顯靈公張元伯、應靈公鍾士秀(仕貴)、宣靈公劉元達、楊靈公史文業、振靈公趙公明。為中國民間的逐疫之神,一般認為源自福州。

由來

顯靈公
顯靈公
所指五人為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公明。
相傳五人夜遊,因見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書示警而死,後人感念其捨身救人而建廟祀之,后經天界玉皇大帝封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也稱劉主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合稱為“五靈公”,專為陽界驅瘟除疫,保境安民。
另一說,五人慾將此事告知鄉民,但恐他人不信,又因應考未第,無顏返鄉,乃決議犧牲自己,留書示警。居民為報恩情,故建廟祀之。
再一說,早期一個村莊內,因五個小孩子為了告訴全村莊的人村莊里的井水有毒,就以身試毒來告知村民,因為做了這一件大大的善行,因此玉皇大帝封他們為五毒大神。
最早為福州一帶的鄉土保護神。這項傳說成為“五瘟神系”的由來。

人物經歷


傳說

五福大帝之源由,有“道藏”搜神記,三教搜神大全,以及福州白龍庵,扶鸞記事等,五福大帝又稱五靈公、五瘟神,根據福建省福州白龍庵,扶鸞記事云:五福大帝,本為大明崇禎年間,泉州城五縣之舉子,路過福州南門外白龍山,即住在山上五瘟廟,因五位皆是寒儒,則以廟暫時來棲身,五月初四夜亥子交時,五位舉子有疲勞之感,則有睡意,但似眠非眠似夢非夢,突見功曹由天而降,宣讀玉旨曰:福州全省城人民,惡多善少,命五瘟廟之神,降瘟疫於省城內外‘五瘟之神速往全省城,五口水源之大井,投瘟毒於井中,使全省城作惡之人,當受瘟疾慘死。
振靈公
振靈公
宣讀完畢,此功曹瞬間消失蹤影,這“五位舉人”由惶恐驚醒,互相交談自己目睹情景,竟然一樣,在商議之下,就前往功曹所說之,五口大井之處,這“五位舉人”,因恐瘟神將瘟毒投入井中,而全福州滅亡,慈悲心腸,由衷而發,決議之下,五位就跳落五口井自盡,以示全城人民,這五位舉人分別是…晉江-張生、惠安-鍾生、同安-趙生、南安-劉生、安溪-史生。
福州人民,見井中有人自盡,不敢取井水飲食,其中鍾生中毒甚重,變成尖嘴,全省城百姓感念其恩德,立廟奉祀,瘟神所降之瘟毒,未能完成玉旨,而有人代替福州省城滅絕,玉皇上帝查其本源,方知是五嶽之神下凡轉世,這五嶽分別是…中嶽-嵩山,黃元大光含真真君,轉世為~張元伯,東嶽-泰山,太靈蒼光司命真君,轉世為~鍾士秀,西嶽-華山,素元耀魄大明真君,轉世為~~趙光明,南嶽-衡山,慶華紫光注生真君,轉世為~劉元達,北嶽-恆山,無極真君,轉世為~史文業。
玉皇上帝念其不忘根本,捨身救人的精神,敕封為瘟部主宰,勸善除惡,解瘟正神五靈…崇禎皇帝,褒封為五福大帝…張元伯封為顯靈公,鍾士秀封為應靈公,趙光明封為振靈公,劉元達封為宣靈公,史文業封為揚靈公。
以上是道藏的,記載的五福大帝,根據福州白龍庵記載,張元伯誕生,甲子年七月初十日子時,鍾士秀是生於,丙寅年四月十日寅時,趙光明、振靈公,是卯年三月十五日已時降生,宣靈公劉元達出生於,己巳年三月初三日丑時,揚靈公、史文業是在,乙丑年九月一日誕生。
福州人民虔誠祭拜,又尊稱五靈公為五部大堂,相傳,清聖祖又敕封為五部主宰,以隆重祀典祭拜,祈求庇佑福州全省城,三山黎民,在“台南”奉祀五福大帝的廟宇,稱為全台白龍庵-靈堂。
應靈公
應靈公
相傳是在清朝中期,由一位巡按創建於總鎮衙內,全台白龍庵的,五福大帝之神像,是由福建福州,白龍庵迎請來台,全台白龍庵五靈堂的弟子,以姓尊稱五靈公,張部、鍾部、劉部、史部、趙部等…以黑、白、綠、黃、紅五行色為形,雕刻金尊奉祀主殿。
相傳五福大帝,每年輪值掌理~~陰~~陽~~兩界,神威顯赫醫人無數,因而名聞~~閩~~台~~兩地,根據全台白龍庵,五靈堂沿革記載,五福大帝,誕生於元代。太宗年間,五位同為落榜舉人,在回鄉的路途上,五位因緣相遇,互相交談之中,因志趣相投~義結金蘭~,有一日,五個人投宿於福州~白龍庵,閑談至深夜盡歡而散。
五福大帝之一的劉元達,在回房之後,於初更時分,聽到空中有人交談說道,福州盜賊橫行時有殺戮,人民應受瘟疾之報,奉上蒼旨意,特派五瘟大帝,施降瘟毒於井中,劉元達聞言失色,立刻喚醒眾兄弟,將所聽之事告知眾人,因此五人在商議之後,決定極力拯救,福州全城居民,乃相約前往城內,守住五口水井,以防有人汲飲井水,奈何,福州人民,對五位兄弟所言之事,均表不信,在勸阻無效的情形下,張、鍾、劉、史、趙、五兄弟,憐憫之心,不願福州人民,慘絕在瘟毒而亡,就一同投入井中,飲毒水自盡,眾居民目睹情景,隨即將死屍撈起之時,五位兄弟其面容,變成黑、白、綠、黃、紅五種不同色彩,且手足向外展開,而成大字形,福州居民看見,五兄弟的情景,也相信井中有瘟毒,但後悔不及,欲將五位收殮入棺之時,因手足是外張成大字形,不管怎麼揉拉,也不能恢復原形,只好跪拜擲筊求指示,結果聖指示,將五兄弟死屍,供請“太師”椅安座,眾人就遵照,聖筊交待進行,待其五兄弟,坐定“太師”椅之時,神貌立變身驅柔軟猶如活人,眼神猶如閃電威嚴無比。
宣靈公
宣靈公
當時此事傳至縣官之處,縣官前來查看,福州居民,將五兄弟投井自盡,拯救眾生之事稟明,不久縣官上報朝廷,在大明。崇禎年間,西元一六三四年,敕封為五福大帝,供奉於福州白龍庵,享受萬世香煙。
相傳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六年,馬關條約,清朝將台灣割給日本人,日軍據於總鎮為軍營,在焦叭年事件發生之後,日軍懷疑抗日義民,在白龍庵起義,就把白龍庵全部拆毀焚燒,結果來自福州的,五尊開基神像,除了史部神像,被日本人帶走之外,只剩張部神像,在焚燒中掉落,而由信徒李天賜其父,向日本人乞求索回供奉,也成為後來白龍庵,在台南市祟安街四十一巷六號,重建之時的鎮殿開基神像,台灣省文獻會,林衡道教授,考據白龍庵,五福大’之由來說道,台灣民間奉祀之神明,五福大帝,是中國古代,宗教思想五行之神,在福州地方信奉最為普遍,街上處處立廟供祠,后奉為瘟神。
台灣通史記載,台灣所祀五帝有二,其一,為五顯大帝,廟在台南郡治寧南坊,即現今忠義路,五帝廟。其二,五福大帝,廟在鎮署之右,俗稱鎮台衙,位在今“中山公園”西側,“道光”年間為福州人所建,是由武營中軍尤祟奉祀,所以稱為全台白龍庵。
日本領台鎮署,廟被日軍佔領,由一位挑水夫王保,以挑水供應,日軍炮兵隊換取神像,搬請至家中,后迎祀於台南元和宮,安平縣雜記風俗現況雲,六月白龍庵送船,每年由五瘟王爺擇日開堂,為萬民進香,三天後王船出海,前一日殺生,收殺五毒諸血於木桶內,名曰千斤檐,當擇一好運之人擔出城外,與王船同時燒化,人民贈送品物米包,名曰添載,是日出海,鑼鼓喧天熱鬧無比,一年一次取其逐疫之義也,府城白龍庵,原在台灣鎮署內,日人據台後建兵工廠毀之,其神像部份,寄祀大同街元和宮,游醒民所撰台南市志說道,白龍庵在鎮之右,福州人建,後於亭仔腳街別扶乩之所,名曰西來庵。
揚靈公
揚靈公
日據時代初期,白龍寺被毀,變成日軍宿舍用地,其神像寄祀於今,自強街光和宮,西來庵,原來只是一扶乩神壇,在西元一九一五年,余清芳於廟中謀起義,並借乩童之口傳示,討伐日本人的神旨,因而名震全台,日本人為泄憤,乃將廟全毀,並將神像焚化,信徒於一九五三年重建,在台奉祀五福大帝的廟宇,除了五位主神外,還有名聞全省的八家將。
八家將是文武雙差,枷鎖兩大神,左右掌刑,捉拿兩神,春、夏、秋、冬、四季神,文武判,奉請五福大帝,來台的巡撫尤崇,弟子尊稱為,中軍爺,全省奉祀五福大帝,五靈公的廟宇,訂定農曆三月初三為,聖誕千秋,七月十日為祀日,以上這些就是五福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