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江魚鳧村遺址

溫江魚鳧村遺址

魚鳧村遺址俗稱“魚鳧城”或“古柳城”,魚鳧王朝首都,魚鳧王建都後下令廣植柳樹作為國界,魚鳧古都楊柳依依,史稱“柳城”(今溫江城北魚鳧城遺址)。魚鳧亡國后,每年魚鳧城依然萬柳迎春,隋代建萬春縣,民間稱柳城,因水道遷移,縣城南遷即今柳城,唐代更名溫江。縣內種柳風俗盛行,最後一次大規模種柳樹是清嘉慶年間大修時,於環城濠溝沿堤植柳700餘株,柳城的美譽流傳了整整四千年。現存魚鳧城僅有古城埂 1810米,呈新月形。據專家考證:魚鳧村遺址距今約4000年,與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有明顯的聯繫,是長江上游文明起源中心點之一,對於重新排定四川地區早期考古學文化序列和探索長江流域上流文明起源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被列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魚鳧村遺址系
溫江魚鳧村遺址
溫江魚鳧村遺址
第二次,1996年4月,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研究室、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溫江縣文管所聯合對“魚鳧城遺址”進行詳細調查、勘測,並對該遺址試掘428平方米。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時期的陶片、石器等,證實了該遺址距今約4000年,是新石器時代古蜀國文化遺址,其斷代與廣漢三星堆早期相近。由於這次考古發掘,對研究古蜀國狀況、四川地區乃至長江上游古代文明起源有非常重大的作用,被列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第三次,1999年底至2000年初,成都市文物考古隊與溫江文管所聯合對魚鳧城遺址進行較大範圍發掘,發掘面積達1800平方米。這次發掘,除了出土大量的從宋代至新石器時期的文物外,還基本確定了魚鳧城土垣形狀、建築年代、建築方式和建築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的規模。

證明


通過這三次較大規模的調查、勘測和考古發掘,進一步證明了溫江區境內的“魚鳧城遺址”是成都平原史前古蜀國古城址之一,它是廣漢三星堆文化和金沙遺址的前身,也是長江上游文明起源中心之一,更是古蜀國發祥地之一。由於它重要的歷史文化地位,“魚鳧城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