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國
約前1045- 前316年的國家
古蜀文明自岷江上遊興起,從原始氏族部落開始,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及融合,變為蜀人,並轉型成封建制國家。
傳說蜀人起源於蜀山氏,從蠶叢氏稱王開始,歷經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個氏族的統治。約公元前11世紀,古蜀國參與了武王伐紂的戰爭,為“牧誓八國”之一。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為帝,號望帝。杜宇在位時期,遷都郫邑,教民耕種,開疆拓土,使蜀國成為西南地區的大國。
約公元前7世紀,杜宇氏禪讓於鱉靈,建立開明王朝,號叢帝。從公元前451開始,秦蜀兩國圍繞南鄭(漢中)展開了長期的爭奪戰,至公元前387年,蜀國最終奪回南鄭。
公元前3徠67年,開明九世徙治成都,始立宗廟,復稱蜀王。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乘蜀國與巴國、苴國交戰之際,遣張儀、司馬錯沿石牛道伐蜀,蜀王開明十二世戰敗被殺,古蜀國滅亡。為了區分後世以蜀為國號的政權,一般稱先秦時期的蜀國為古蜀國。
考古發現表明古蜀國擁有發達的青銅冶鍊技術、成熟的黃金加工技術,同時也是一個神巫色彩濃厚的國家。
蜀地文明分為幾個時期:蜀山氏冉族、蠶叢氏羌族、柏灌氏羌族、魚鳧氏冉族、開明氏蜀族(蜀族是合化的民族)。蜀族是先秦時期一個不同於華夏族文化的民族(華夏族也是合化的民族)。
“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武王伐紂時蜀人曾經相助。但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
關於蜀國歷史最著名的詩句是李白在《蜀道難》中所寫:“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據文獻記載, 古蜀國最早的先王是蠶叢、柏濩 ( 伯灌)、魚鳧, 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鱉靈, 或說是蒲澤, 其後是開明。① 這些帝王名號怪異, 史料匱乏, 正如詩人李白喟嘆道:“蠶叢及魚鳧, 開國何茫然”, 長久以來, 其歷史一直是雲遮霧罩, 成為困擾著人們的難解之謎。
可資留意的是,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一段看似荒誕的文字, 對揭示蜀國開國之秘有重要幫助:
有魚偏枯, 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 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為魚, 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這裡的關鍵詞“魚婦”, 學界向無確詁。有人以為指上身為婦人、下身為魚的“魚美人”, 其實不然。按,“魚婦”即蜀先王魚鳧的別寫;“蛇乃化為魚”, 則隱含了民族融合、圖騰易幟的劇烈變故。其理由可先從文中的顓頊說起。
顓頊是五帝之一。在神話系統中, 他是水神, 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鯀的父親、禹的祖父。古籍各版帝系都說黃帝生昌意, 昌意生顓頊, 顓頊生鯀, 鯀生禹,禹生啟。②作為他的子裔, 鯀、禹同樣具有水族的特徵。他們都有魚的化身。③《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西北海外, 流沙之東, 有國曰中車扁, 顓頊之子。”這裡“中車扁”, 和上面《大荒西經》講的有魚“偏枯”, 是一個意思。這個顓頊之子, 顯然指鯀。鯀,又作鮌, 即玄魚。④《莊子·盜跖》說:“禹, 偏枯。”《列子·楊朱》說:“大禹,一體偏枯。”禹也是魚, 而且禹、魚是同音通假字。魚的形象其實就是該族團的圖騰, 它可以上溯到中原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大量出土的魚圖騰徽志。
如上所說,《山海經》“有魚偏枯, 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這段話的內在聯繫已清楚了, 但作為沿襲魚圖騰的顓頊一脈與蜀先王魚鳧之間的關係, 還值得進步討論。
巴蜀在中國古代地理觀念中, 是西部的大本營之一( 另一個是以西王母為神性代表的昆崙山, 確切地點不明, 有的說法含巴蜀地境)。而不少材料證明顓頊族團所處的西方具體位置恰恰就在巴蜀。
有叔歜國, 顓頊之子。
——《山海經·大荒北經》
有國名淑士, 顓頊之子。
——《山海經·大荒西經》
顓頊母, 濁山氏之子, 名昌仆。
——《世本》
歜、濁、淑、叔, 皆為蜀字的異寫。濁山氏, 《十三州志》徑寫作蜀山氏:“蜀之先, 肇於人皇之際, 至黃帝昌意(昌仆)娶蜀山氏女, 生帝嚳, 后封其支庶於蜀。歷夏、商、周, 始稱王者。”只是所生者為帝嚳, 因此有學者認為, 帝嚳就是顓頊。再看下面:
帝顓頊生自若水, 實處空桑, 乃登為帝, 惟天之合。
——《竹書紀年》.
若水, 古水名, 在今四川省。那末, 顓頊竟是巴蜀人, 或至少顓頊的母家是巴蜀土著了。《山海經·海內經》曾列出一個著名的巴蜀帝系, 說是“西南有巴國, 大嗥生咸鳥, 咸鳥生乘厘, 乘厘生后照, 后照是始為人。”顓頊又號高陽, 高陽與太昊(大嗥)族關係密切。因此, 和這個譜系也對得攏。不同的是, 太昊風姓, 屬東夷集團, 以鳳鳥為圖騰。但這正說明顓頊這一集團族氏成分的複雜性。
鯀也生於西方。《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鯀……家於西羌。”關於禹,證據更多。《新語·術事》:“大禹出於西羌。”《史記·六國年表》:“故禹興於西羌。”集解引孟子語:“禹生石紐, 西夷人也。”《太平御覽》卷八二引《帝王世紀》:“伯禹……長於西羌, 夷人。”而《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蜀王本紀》:“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更指明禹為今四川汶山縣人。
羅列這些資料, 並不意味要否定黃帝、顓頊、鯀、禹、啟這一大系發祥於中原腹地並構成了華夏文明的歷史主脈。上面的引證與其他史科相對照, 存在不少矛盾衝突的說法, 例如, 有關顓頊的活動區, 《左傳》等書就有陳、衛等地( 今屬河南一帶) 的記載。這一現象表明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黃帝族裔的發展是複雜的, 它經歷了各民族血緣和文化的大融合。
近年來廣漢三星堆遺址的發掘, 表明巴蜀自有其迥異於中原的文化淵源, 這可證實巴蜀原住民的土著性質。其文明( 距今5000~3000年) 的匆匆消失, 不排除是中原文明楔入的結果。
我以為《山海經·大荒西經》那段話, 曲折地透露了巴蜀被納入華夏文化圈的信息。
大荒西部, “有魚偏枯, 名曰魚婦”。魚婦, 即魚鳧, 婦、鳧同音通假。“有魚偏枯”, 這是表徵顓頊、鯀、禹族團特有的用語, 說明魚鳧與顓頊族團有非同尋常的關聯。這兩句開宗明義, 魚鳧是以魚為圖騰的族團或朝代。
“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 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為魚, 是為魚婦”, 則展現了民族融合的的殘酷和激烈。在中原有過漫長發展階段的顓頊族團, 在巴蜀早有落腳之點, 其勢力在擴張中與巴蜀土著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終於, 在洪水( 大水泉) 爆發的歲月里, 雙方出現了正面交鋒。在後來的兼并戰爭中,魚圖騰取代了蟲圖騰( 蜀蠶、巴蛇等), 但顓頊也在這場消耗戰中元氣大傷, 於是“顓頊死即復甦”, 進入了鯀的時代。這個鯀, 號魚婦, 史稱“魚鳧”。
這便是古蜀國由“蛇乃化為魚”的歷史真相。從此揭開了魚族世家在巴蜀治國理水的英雄篇章。
猶如魚鳧可與鯀對應一樣, 蜀先王鱉靈、開明也可與禹、啟一一對應。
.鯀死為鱉靈, 復活后即是禹。《國語·晉語》、《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都說鯀死化為黃( 能) 即三足鱉, ⑤也即是鱉靈。《水經注·江水》卷三十三引《本蜀論》:“荊人鱉令( 靈) 死, 其屍隨水上, 荊人求之不得也。令( 靈) 至汶山下, 復生, 起見望帝。……望帝立為相。”鱉靈本是鯀屍, 再生, 應即是禹, 其神格、事功與禹契合。“復生”, 又可訓讀為“腹生”。《山海經·海內經》曰:“鯀復生禹。”《楚辭·天問》曰:“伯鯀腹禹。”皆為“腹中生出”之意。故《初學記》二二引《歸藏·啟筮》有此神話:“鯀殛死, 三歲不腐, 付之以吳刀, 是用出禹。”注意前述鱉令( 靈) 至汶山下復生的文字, 與禹為四川汶山縣人相合, 亦證明鱉靈即禹, 應是同格帝王。
蜀帝開明同夏后開, 即啟。啟改開, 因漢代人避景帝劉啟諱而改。
筆者認為, 自魚鳧(鯀)而下, 巴蜀歷史明顯地帶有了中原文明的投影, 其交疊重複, 反映了巴蜀已經喪失其獨立性, 而水乳交融加入到中華文化圈中了。
————————————————————————
①《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蜀王本紀》作蠶叢、柏濩、魚鳧、杜宇、鱉靈(開明)、盧保(開明)。《漢唐地理書鈔》引《蜀王本紀》作蠶從、伯灌、魚鳧、蒲澤、開明。
②見《大戴禮·帝系》、《史記·五爺本紀》、《世本·帝系篇》、《竹書紀年》、《隨巢子》等。
③水神有魚的形象, 又可見《酉陽雜俎·諾皋記上》所說的河伯:“河伯……人面魚身。”
④《太平御覽》卷九三六引《拾遺錄》:“夏鯀治水無功, 沉於羽淵, 化為玄魚。……後世聖人以魚為神化之物,以玄字合於魚為鯀字。”
⑤《爾雅·釋魚》:“鱉三足, 能。”束皙《發矇記》:“鱉三足曰。”
蜀山氏冉族部落
冉族是從岷江上遊興起的土著民族。但記載很少,一直沒有外來的羌族那麼顯眼。後來魚鳧氏冉族興起,取代了羌族在蜀地的優勢統治。
蠶叢氏羌族部落
公元前?年,黃帝娶蜀山氏的女子為妃,生下一男嬰。男嬰長大后是“目縱”(即雙瞳),居岷山下的石穴里。他善於養蠶,因“教民蠶桑”有功,而被部族人稱作“蠶叢”。后成為蜀地羌族首領。《華陽國志-蜀志》中有著這樣的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
公元前1613年,商朝君王祖甲執政後期,蠶叢氏部落不屈服商朝人的控制,領導部族奮起反抗,結果弱不勝強,戰死岷山,族人四處逃散,他們的一支,“從茂汶盆地的東面翻過與岷山相連的玉壘山脈進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志在伺機重新抗爭。
商王廩辛繼位初,羌方在今陝、甘一帶重又崛起,屢犯商王朝,常使商戍軍遭到很大損失,促使廩辛決定用兵平定西戎。商王廩辛針對羌方武裝力量強悍等特點,戰前進行全面的謀划和布置,一面命戍軍暫避敵鋒,待機而動,一面組織精銳部隊適時增援抗擊羌方進犯,打散了蠶叢氏部落,蠶叢氏首領被射殺。
柏灌氏羌族部落
由於不堪長期征戰,一部分羌人隨著一位青年重新進入今四川盆地,以躲避戰爭。他們來到一處有河流流經的柏樹林(今彭州)落腳,那裡有豐富的銅礦和玉石、陶土可供生活需用。一些人發現林間有白鶴棲息,想著像白鶴那樣飛離了戰爭,於是在青年的倡議下改稱部族為“柏灌氏”,那位帶領大家安家的青年人被推舉為新的部落首領。領地範圍涵蓋今彭州、什邡、郫縣一帶。正如某些考古學家所言,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玉石器上有鶴的模樣,三星堆早期跟蜀王蠶叢有關的話,那麼遺址很可能也跟柏灌部落有關。也有專家認為“柏灌”源自泊灌,意為該部落人民善於種植。
公元前1063年,勢力衰弱的柏灌氏部落被南邊的新起的魚鳧氏部落兼并了。
魚鳧氏冉族部落
時值商朝末年,在今成都溫江萬春鎮境內有條馬壩河,在古時候非常大,河寬三百六十丈,水深看不見底。那時,河的南北兩岸有兩個部落,北岸是柏灌氏羌族部落,南岸是人土著冉族部落,南岸的百姓喜好水,都靠打魚為生。在南邊的這個部落里,有個中年人杜宇,既聰明又勇敢,漁民們都很佩服他,就擁戴他當了打漁頭,被百姓稱作“魚鳧”。這個部落的大王兇殘貪婪,捐稅一次比一次重,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惱火。打漁頭也忍不住了,心一橫,帶領老百姓推翻了那個大王,重新建立了一個部落。因為大家都是打魚的,打魚要用漁網、魚叉,還要靠喂的魚老鴰下水逮魚,魚老鴰是一種野鴨,古稱鳧,因而這個部落就取名叫魚鳧氏部落,那個打漁頭當了大王就稱為魚鳧王了。從此以後,漁民們的稅輕了,生活越過越好了,杜宇就被族人喚做了“蒲卑”,魚鳧王的心也越來越大了,把現今郫縣那邊的犀浦、花園、德源、彭州佔了。
傳說杜宇從天而降,其妻名利從江源井中冒出,杜宇帶著族人以武力推翻漁鳧氏的統治,自立為蜀王。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庸、蜀、羌等西土八國伐商,在牧野之戰中大敗商軍,周武王被推舉為天子,周朝建立。公元前1045年,周王室冊封杜宇為蜀王,准予建都立國,於是蜀王率領蜀人從茂汶盆地東遷至廣漢平原,在今溫江區萬春鎮報恩建魚鳧城成立蜀國。古蜀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進入封建制社會,杜宇是封建古蜀國的第一位君王,是為蜀望帝。
他年老時把君主位讓給同姓族人杜靈。唐代李商隱《錦瑟》:“望帝春心托杜鵑。”相傳望帝原名杜宇,立荊州一個傳說死而復生的人鱉靈為丞相。當時洪水泛濫,而蜀國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鱉靈鑿穿巫山,引導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長江。隔幾年,望帝因他功高,傳位於他,自己修道,死後化為杜鵑鳥。
開明氏蜀王杜靈(蜀叢帝)
東周春秋時期,古蜀國境內爆發洪水,杜宇任同姓族人杜靈為相,治理洪水。杜靈因出色完成了任務,被部人喚做“鱉靈”。望帝因此在年老時禪位給鱉靈。杜靈成了新的古蜀王,建都郫邑(即今成都郫都區),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叢帝之子盧帝(開明二世),盧帝攻打秦國至雍城。盧帝之子稱(褒)保子帝(開明三世),褒子帝西征青衣羌、又向南征服獠人、棘人,使得蜀國的疆域大大擴展,超過了杜宇時代。約前6世紀,開明五世在成都築城。
公元前475年(秦厲共公二年),秦蜀之間開始互通聘享。公元前451年,秦國命左庶長在南鄭(漢中)築城,10年之後,蜀國又將南鄭奪去。公元前387年,秦國再次奪取南鄭,同年南鄭反覆歸蜀。公元前377年,蜀伐楚至茲方,進逼楚國郢都地區,楚國被迫修築扞關來抵禦蜀國。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蜀王杜尚(開明九世)派大軍滅昔阝、平周二國,蜀王杜尚封其弟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國都位於今昭化區石盤村,轄管原昔阝、平周二國領地),划沔中(漢水上游)與葭萌地為苴國,宣布苴國成立。次年,為方便與藩屬國苴國的聯繫,蜀國正式遷都成都。公元前337年,秦惠文王繼位,蜀王遣使致賀。
前316年,秦滅蜀吞苴
戰國時期周慎靚王姬定六年,前316年,巴、苴兩國苟合,蜀國先擊退巴國來犯軍隊,得勢的蜀王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蜀王杜蘆(開明十二世)令“五丁力士”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石牛道,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苴侯求救於秦,蜀王杜蘆也派使者與秦結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狡詐的秦惠王嬴駟收了二國的禮物后,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今彭州)被捉。《本蜀論》記載惠文王用計滅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路),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蜀)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秦惠王任蜀太子為蜀侯,張若為蜀相,置蜀郡。宣告蜀、苴二國滅亡。
前316年10月,秦軍滅亡蜀國,貶蜀國為蜀侯國,任命陳庄出任蜀國相國。秦國吞併蜀國以後,更加富庶和強盛而輕視周圍各國。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蜀相陳庄殺死蜀侯。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甘茂誅殺陳庄。
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秦國公子嬴惲因難以管教,被流放蜀國任蜀地郡守,秦昭王令:“三年不得返秦! ”同年,公子輝在蜀地起兵叛秦,秦將司馬錯奉命討伐叛軍。誅殺嬴輝及其黨羽二十七人,平定了蜀地叛亂。蜀國號被廢除,正式划入秦郡縣制體系。
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石牛道成為了秦軍糧道。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秦滅蜀后,開明氏蜀國僅存的一位王子杜泮(蜀泮)率部眾南逃到交趾(今越南北部),滅掉了文郎國,建立起甌雒國,自稱安陽王朝,持續了一百年後被秦末將領趙佗所滅。(外界對此歷史的相關性存有爭論)
蜀山氏(蜀山氏部落)
蠶叢氏(蠶叢氏部落)
柏灌氏(柏灌氏部落)
魚鳧氏(魚鳧氏部落)
蜀王杜宇(人稱“蒲卑”,蜀望帝,建立第一個封建制國家,定都魚鳧城。他後來把君主位讓給同姓部人杜靈)
古蜀國青銅頭像(2張)
蜀開明帝王氏蜀王杜靈(人稱“鱉靈”,蜀叢帝,開明一世。治理洪水,建都郫邑)
開明氏蜀王杜萬通(蜀盧帝,又稱蜀成帝,開明二世)
開明氏蜀王杜褒(蜀保子帝,又稱褒子帝,開明三世)
開明氏蜀王杜胡(蜀青帝,又稱蜀別帝,開明四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黃帝,開明五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白帝,開明六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黑帝,開明七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聖帝,開明八世)
開明氏蜀王杜尚(蜀尚王,開明九世。滅亡昔阝、平周二國,遷都成都,實行君主制)
開明氏蜀王杜?(蜀?王,開明十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后王,開明十一世)
開明氏蜀王杜蘆(蜀蘆王,開明十二世。開鑿石牛道,最後一位蜀王)
開明氏蜀國共歷十二位君主。於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等伐蜀,古蜀國滅。
公元前1045年,周王室冊封杜宇為蜀王,准予建都立國,於是蜀王率領蜀人從茂汶盆地東遷至廣漢平原,在今溫江區萬春鎮報恩建魚鳧城成立蜀國。古蜀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進入奴隸制社會,魚鳧是奴隸制古蜀國的第一位君王,是為蜀望帝。
他年老時把君主位讓給同姓族人杜靈。李商隱在《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鵑”的詩句。相傳望帝原名杜宇,立荊州一個傳說死而復生的人鱉靈為丞相。當時洪水泛濫,而蜀國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鱉靈鑿穿巫山,引導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長江。隔幾年,望帝因他功高,傳位於他,自己修道,死後化為杜鵑鳥。
東周春秋時期,古蜀國境內爆發洪水,魚鳧氏蜀王杜宇任同姓族人杜靈為相,治理洪水。
開明氏蜀王杜靈(蜀叢帝)
杜靈因出色完成了任務,被族人喚做“鱉靈”。望帝因此在年老時禪位給鱉靈。杜靈成了新的古蜀王,建都郫邑(即今天的成都郫縣),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
公元前451年,秦國進攻古蜀國,奪取戰略要地南鄭。10年之後,古蜀國又將南鄭奪回。
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石牛道成為了秦軍糧道。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古蜀國經歷了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個王朝,開明王朝自叢帝鱉靈開始傳十二代至末王,為秦國所滅,秦惠王封其子通國為蜀侯,直至公元前285年,秦昭王才廢除蜀國。另外,秦滅蜀之後,蜀國王子安陽王帶領部分餘眾遷到今越南北部建立安陽國。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物的風格與同時期中原一帶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時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達到了相當發達的文明程度。
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量金器、玉器都顯示出了當時精湛的工藝。
商代晚期,四川流傳著一種“巴蜀符號”,但這種符號究竟是不是文字,現還沒有定論。
三星堆出土了世界最早的金杖,基本上學界已經認可其為“權杖”,但上面所刻的魚、箭頭等圖案到底是文字還是圖畫,至今並沒有一個確鑿的說法。一個民族必備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備,只缺文字。“文字說”一派的專家已在試圖破譯,“圖畫說”一派的專家認為這些單個存在的圖案不具文字的特徵和研究價值。
代表古蜀文明的三星堆遺址自1931年以後在這裡曾多次發現祭祀坑,坑內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銅器。1986年發現的兩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銅器、玉石器、象牙、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製作精美。青銅器除罍、尊、盤、戈外,還有大小人頭像、立人像、爬龍柱形器和銅鳥、銅鹿等。其中,青銅人頭像形象誇張,極富地方特色;立人像連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頤大耳,戴冠,穿左衽長袍,佩腳鐲,是難得的研究蜀人體質與服飾的資料。祭祀坑的年代約當商末周初,被認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諸自然神祗的遺跡。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基本上沒有生活用品,絕大多數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國的原始宗教體系已比較完整。這些祭祀用品帶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特別是青銅雕像、金杖等,與世界上著名的瑪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張繼忠認為,大量帶有不同地域特徵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聖中心。
金沙·十二橋文化是三星堆文化過渡后的一個時期,和三星堆相比,金沙也曾作為古蜀國的王都繁榮一時。金沙遺址祭祀區分佈在摸底河南岸,是一處規模宏大、延續使用了近千年的濱河祭祀場所。考古學家在這裡發掘出了1400多件文物,這些文物成功地搭建起金沙文明的祭祀體系。同三星堆相比,金沙所出土的祭祀品並沒有那麼大,似是以社區為基礎的小範圍祭祀活動。器物堆積得雖然擁擠,但並非雜亂無章,像是按照某種次序所排列的。
古蜀國祭祀文化相關器具(6張)
2006年6月10日,考古工作者們在對金沙遺址的第六次發掘。當天就出土了130多件珍貴文物,在這些出土的文物中,考古工作者意外地發現了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商代石磬。
此次共發掘了兩個商代石磬。其中最長的一個長達1.1米,堪稱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商代石磬;在它的旁邊還躺著一個約四五十厘米的稍小的石磬,兩個石磬都可以找到一個小孔。在清理中,工作人員還發現其中的一個石磬上還刻劃著清晰的弦紋。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介紹,這個石磬的發現非常意外,他當時就在現場,還是他第一個喊出了石磬的名字,這個發現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很激動。
磬是當時的廟堂之音,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樂器。它是古蜀王在祭祀時用來演奏的樂器,據專家介紹,這種樂器在四川地區屬首次發現。它的發現真實地反映了古蜀王祭祀時的場景。同時也證明了金沙時期的祭祀活動中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禮樂制度。
不論金沙遺址出土的石磬、太陽神鳥、玉璋還是玉琮無不彰顯出當時社會的高度文明。可是人們仍然不明白,為什麼在3000年前的古蜀王國會有如此高的文明,是什麼造就了它的發展?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孫華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四川成都平原屬盆地地區,周邊較高的地區當時很可能有著很高的文化。成都平原又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而且有很多的河流。當時茂密的叢林很適宜人類生存繁衍。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四周的居民開始慢慢向這裡聚集,來自不同的地域的人,也帶來了不同的技術和藝術,各方文化在這裡彙集,這裡成了中國西南地區最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
謎團二:三星堆、金沙遺址究竟如何傳承?
古蜀國
孫華介紹,金沙出土的青銅小立人僅有19.6厘米,這是金沙遺址中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器。它與三星堆出土的2米高的青銅大立人在造型方面極其相似,身上都穿著同樣的長衣,擺出同樣的姿態,一隻手空空地攥著拳頭。不同的僅僅是身高上的懸殊,但從金沙青銅小立人下面的一個小插件可以看出,它此前應該是插在一個大件上的一個物品。除身高的不同,形制上看,兩個青銅立人所差無幾。
金沙遺址中出土了金冠帶上面刻有魚、鳥、箭、人頭圖案,其做工也很精緻。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圖案與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金杖上面的圖案完全一致。孫華認為,金冠帶與金杖都是至高王權與族權的體現和代表,二者表面上基本相同的紋飾具有相同的象徵意義,反映出了金沙遺址與三星堆遺址之間內在的緊密聯繫。
三星堆的突然消失,給人們留下了很多待解的謎團。有猜測說:“三星堆的消失可能是外族的入侵。”還有猜測認為是受到洪水的侵襲,族人全部外遷所致。所有這些都是人們的猜測。金沙遺址的發現似乎可以解開一些三星堆突然消失之謎。
整個玉琮分為十節,玉琮上雕刻有40個人面紋和一人形圖案,人體肥胖,頭上戴有一個冠飾,雙臂平舉,兩臂上都有一個上卷的羽毛形裝飾,雙腳叉開,長袖飄逸。整個玉器為青色,玉質非常溫潤,呈半透明狀。從造型風格看與良渚文化完全一致。
成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謝輝在談到對金沙遺址出土部分玉器的幾點認識的時候曾表示,金沙遺址青玉琮與良渚文化的玉琮仔細研究發現二者之間仍存在一些差異:首先質地不同,良渚文化的玉材多為雞骨白,金沙遺址的是青玉;其次造像風格不同,在良渚文物中還沒有發現青玉琮的造像風格的圖案。
到目前為止仍沒能尋到文字,難道當時沒有文字?
金沙遺址
在商代晚期的四川,那時流傳著一種“巴蜀符號”,但這種符號究竟是不是文字,現還沒有定論。
孫華認為,按照文獻的說法,確實沒有文字記載。此前有一種說法,一個名叫屍子的人曾在蜀國著書立說,如果當時沒有文字的話就不可能會有這樣的說法。
王仁湘說:“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並非沒有文字,殷墟甲骨文是最好的證明。”
據《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載:周失紀綱,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於湔。
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巴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
開明位號曰叢帝。叢帝生盧帝。盧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子帝攻青衣,雄張獠、僰。九世有開明帝,始立宗廟。以酒曰醴,樂曰荊。人尚赤。帝稱王。時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誌。今石筍是也。號曰筍里。未有謚列,但以五色為主。故其廟稱青赤黃白黑帝也。開明王自夢廓移,乃徙治成都。
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遺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惠王怒。群臣賀曰:“天承我矣!王將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頭,朝瀉金其後,曰:“牛便金”。有養卒百人。蜀王悅之,使使請石牛,惠王許之。蜀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還之。乃嘲秦人曰:“東方牧犢兒”。秦人笑之,曰:“吾雖牧犢,當得蜀也”。
武都有一丈夫,化為女子,美而豔,蓋山精也。蜀王納為妃。不習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為《東平》之歌以樂之。無幾,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冢,蓋地數畝,高七丈。上有石鏡。今成都北角武擔是也。后,王悲悼,更作《臾邪歌》、《隴歸之曲》。其親埋作冢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成都縣內有一方折石,圍可六尺,長三丈許。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橋,亦有一折石,如之,長老傳言:五丁士擔土擔也。公孫述時,武擔石折。故治中從事任文公嘆曰:“噫!西方智士死。吾其應之”。歲中卒。
周顯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數以美女進,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同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並將從;而山分為五嶺。直頂上有平石。蜀王痛傷,乃登之。因命曰五婦冢山。川平石上為望婦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古蜀國區域圖
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置巴、蜀郡,以張若為蜀守。戎伯尚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三年,分巴、蜀置漢中郡。六年,陳壯反,殺蜀侯通國。秦遣庶長甘茂、張儀、司馬錯復伐蜀。誅陳壯。七年,封〔公〕子惲為蜀侯。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
〔赧王〕五年,儀與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臨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倉,上皆有屋。門置觀樓,射蘭。成都縣本治赤里街。若徙置少城。內城營廣府舍,置鹽鐵市官並長、丞。修整里闠,市張列肆,與咸陽同制。其築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養魚,今萬歲池是也。惠王二十七年也。城北又有龍?池,城東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徑通〕,冬夏不竭。其園囿因之。平陽山亦有池澤,蜀王漁畋之地也。赧王十四年,蜀侯惲祭山川,獻饋於秦昭襄王,惲後母害其寵,加毒以進王。王將嘗之。後母曰:“饋從二千里來,當試之。”王與近臣,近臣即斃。王大怒,遣司馬錯賜惲劍,使自裁。惲懼,夫婦自殺。秦誅其臣郎中令嬰等二十七人。蜀人葬惲郭外。十五年,王封其子綰為蜀侯。十七年,聞惲無罪冤枉死,使使迎喪入葬郭內。初則炎旱三月,后又霖雨七月,車溺不得行。喪車至城北門,忽陷入地中。因葬焉。蜀人因名北門曰咸陽門。為蜀侯惲立祠。其神有靈,能興雲致雨。水旱禱之。三十年,疑蜀侯綰反,王復誅之。但置蜀守。張若因取笮及楚江南地焉。
蜀山氏(蜀山氏冉族部落)
蠶叢氏(蠶叢氏羌族部落)
柏灌氏(柏灌氏羌族部落)
魚鳧氏蜀王杜宇(人稱“蒲卑”,蜀望帝,建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定都魚鳧城。他後來把君主位讓給同姓族人杜靈)
望叢祠中的望帝、叢帝像
開明氏蜀王杜靈(人稱“鱉靈”,蜀叢帝,開明一世。治理洪水,建都郫邑)開明氏蜀王杜萬通(蜀盧帝,又稱蜀成帝,開明二世)
開明氏蜀王杜褒(蜀保帝,又稱褒子帝,開明三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赤帝,又稱別帝,開明四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黃帝,開明五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白帝,開明六世)
望帝之陵
開明氏蜀王杜?(蜀黑帝,開明七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聖帝,開明八世)
開明氏蜀王杜尚(蜀尚王,開明九世。滅亡昔阝、平周二國,遷都成都,實行君主制)
開明氏蜀王杜?(蜀?王,開明十世)
開明氏蜀王杜?(蜀后王,開明十一世)
開明氏蜀王杜蘆(蜀蘆王,開明十二世。開鑿石牛道,最後一位蜀王)
開明氏蜀國共歷十二位君主。於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等伐蜀,蜀滅。
《金沙》
該劇講述了3000年前發生在四川腹地的傳奇故事。全劇以古蜀國金沙、魚鳧兩代王朝為歷史背景,演繹古蜀國魚鳧王朝與杜宇王朝的演變、更替過程,藝術化地再現了古蜀國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時代的歷史風貌。
導演:陳晨雷子沈文龍
主演:張桐,丁夢雨,鄭昊,計春華,徐少強
《黑天咖啡屋之古蜀遺蹤》
《黑天咖啡屋之古蜀遺蹤》是由黑天工作室出品,聯合cos表演者,小夢、暄小麵包(小暄)、小羽等出演,該劇完全不同於以往COS視頻,是集合青春、偶像、懸疑、探險、考古等元素的系列精品短劇。
2014年11月29日,《黑天咖啡屋之古蜀遺蹤》第一季播放結束。
導演:丁倫
主演(coser):小夢,暄小麵包(小暄),小羽
關於杜宇王朝的疆域,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
(杜宇) 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
漢中地區自魚鳧王朝以來一直是古蜀王國的北疆,到古蜀杜宇王朝和開明王朝時期依然如此,《華陽國志·漢中志》記載說:“漢中郡,本附庸國,屬蜀”,《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說:“周顯王之世(公元前368-前321年在位),蜀王有褒、漢之地”,還記載:“蜀王別封弟葭萌於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均說明了這個事實。
開明王朝的國力比杜宇時期大大增強。《太平寰宇記》卷八六“閬中”下記載:“仙穴山在縣東北十里。”《周地圖記》云:“靈山峰多雜樹,昔蜀王鱉靈帝登此,因名靈山。”《輿地紀勝》卷一八五亦載:“靈山一名仙穴,在閬中之東十餘里宋江上,有古叢帝開明氏鱉令廟存焉。”閬中位於嘉陵江上游、大巴山南側。《蜀王本紀》則說:“蜀王據有巴蜀之地。”可見開明王朝的東界已越過嘉陵江。在長江一線,開明王曾於公元前377年伐楚,取楚之茲方 (今湖北松滋縣),勢力遠達鄂西清江流域,清江之名即為蜀人所取。
開明三世時期,蜀王西征青衣羌地。《華陽國志·蜀志》:“(保子)帝攻青衣”。青衣,今四川雅安蘆山一帶。《輿地紀勝》卷一四七“蘆山縣”下記其地有“開明王城”,又引舊經說此城是“開明王所築”,當為保子帝親征青衣時在當地所設宿衛行帳以及班師后留駐軍隊的鎮所。《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六引《華陽國志》說:“蜀王開明以靈關為前門。”說明保子帝攻略青衣后,今蘆山一帶成為古蜀王國的西方門戶。開明三世國力強盛,又大舉向南興兵,沿岷江南下,征服僚、僰之地。《華陽國志·蜀志》載保子帝“雄張僚、僰”,表明僚、僰之地這時已為古蜀王國所控制,成為蜀之附庸。僚指夜郎,地當今貴州安順地區至黔西地區;僰指僰道,地當今四川宜賓到雲南昭通地區。
據此,蜀疆北達漢中,南抵今四川青神縣,西有今四川蘆山、天全,東越嘉陵江,而以岷山和南中(今涼山州、宜賓以及雲南、貴州)為附庸。由於歷代開明王的開疆拓土,到戰國時代,古蜀王國疆域“東接於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 ,成為中國西南的強國。
1、魚鳧:今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
古蜀遷徙路線圖
2、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區郫筒街道。
3、廣都:今成都市天府新區華陽街道。
4、成都:今成都市中心城區。
徠5、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
蜀秦爭鋒
秦初居西陲,距蜀較遠,文獻中未見兩國發生交往的記載,至春秋初年秦文公時,始見兩國發生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早期,蜀王開明二世攻秦至雍,這是蜀、秦構兵的最早記錄。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開明立,號曰叢帝。叢帝生盧帝,盧帝攻秦,至雍。”盧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 。保應作褒,即殷卜辭中的“缶”,地在漢中褒城。保子帝即以褒為名,可見陝南漢中盆地一帶,已全部入於蜀的北部版圖。
蜀、秦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始於公元前451年,圍繞南鄭展開長期爭奪。
《史記·六國年表》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左庶長城南鄭”,《秦本紀》集解引徐廣曰:“一本二十六年城南鄭也。”秦以左庶長城南鄭,表明秦於此年初取蜀之南鄭,並按秦國習俗構築城池,以防蜀師反攻。秦初取南鄭,經營十年,至秦躁公二年(公元前441年),蜀師反攻,收復南鄭。《史記·秦本紀》及《六國年表·秦表》均記載此年“南鄭反”,表明秦復失南鄭於蜀。此後數十年間,由於秦與三晉再開戰端,加之秦內部有亂,故與蜀無大戰事。
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再度出師,“伐蜀,取南鄭” 。蜀師迅速組織反攻,於當年一舉再復南鄭。《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
蜀、秦南鄭之役,歷時65年,終以古蜀王國勝利而告終。此役的勝利,還對稍後(公元前361年)楚國佔領漢中以東並企圖進一步攻略漢中西部起到遏製作用,使楚不得不由漢中以東折而向南,兵鋒指向巴、黔中。這說明,公元前4世紀前半葉蜀對南鄭的固守,對於巴、蜀、楚、秦之間戰爭局勢的變化起到了明顯的影響。
蜀苴兩國的恩怨
苴國跟蜀國更有淵源,大部分史料都記載,開明氏蜀王杜尚封其弟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由此苴國君主也姓杜,對蜀國稱臣,為苴侯。後來蜀苴關係惡化也未曾稱王,因為正是蜀王杜尚分封其弟代管苴國。
在當時有自己的一塊國土,苴侯還是很高興赴任的。而且不負所望,領土有所擴張。
開明十一世時,時任苴侯要求被納的貢和稅日益頻繁,苴侯覺得做的這漢中侯窩囊,於是在巴國的拉攏下多次聯合抗蜀,交到蜀國的貢和稅也少了,這下子惹惱了蜀國,但礙於苴國存在的重要性,以及苴侯是同宗族人,蜀王十一世只是派人回應了句“往後若有秦兵至,自退之”(就是說“以後要是有秦軍來攻打苴國,你自己想法子退兵”)。自此,苴侯一度中斷了與同宗蜀國的來往。
川東長江一線原為蜀國的勢力範圍,《史記·六國年表·楚表》載:“蜀伐我茲方”。《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肅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滋方,於是楚為捍關以拒之”。正義引《古今地名》云:“荊州松滋縣,古鳩茲地,即楚茲方是也”。松滋,今縣,在今湖北宜都東南,距之楚之郢都的直線距離不過百餘公里。“捍關”,集解云:“李熊說公孫述曰:東守巴郡,距捍關之口。”索隱亦云:“《郡國志》巴郡魚復縣有捍關。”據此,此捍關在今重慶市以東奉節縣。楚肅王四年,時值吳起變法失敗以後,蜀於是揮師東下長驅直入楚腹地,蜀大軍能出三峽,進軍清江口之東,說明在川東長江之地可以暢通無阻。《太平寰宇記》在清江下載:“磨嵯山本在黔州界,極高,蠻依為巢穴,頗為邊患。蜀王擊之,屢獲神助,故所在祀之。”徐中舒先生在《論巴蜀文化》中說此雖出自傳說,但清江原為蜀地,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清江”之名,就是蜀人給其命名的,因此,巴在巫夔以西的五郡,戰國前必然也是蜀的舊壤。
春秋末戰國初巴國從漢水流域進入長江上游地區后,西與蜀國為鄰,先後在長江和嘉陵江一線建了五座都城,即有名的巴子五都,由此引致“巴蜀世戰爭” 。
蜀王杜蘆(開明十二世)時,巴國被楚國的侵略弄得很頭疼,於是把移居目標定在了西鄰的蜀國,蜀巴兩國的交戰很頻繁,蜀國由於開明十一世起國力漸衰,十二世蜀王杜蘆準備集中力量打敗巴國以振奮蜀國人心,於是有了巴蜀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苴國在這次戰役中依然是靠向巴國一邊,不過為了不與蜀國撕破臉皮,只派了一隊為巴國引路的士兵。蜀王杜蘆早得到苴巴合流的消息,於是秘密差由蜀軍差老弱兵做誘餌,引巴軍主力深入,然後頃巢圍剿,戰役以蜀大獲全勝,斬敵大將告終。
秦國張儀的石牛計
秦惠王垂涎蜀國富饒,欲派兵攻打,但秦將對蜀地道路不甚了解,張儀出謀製作五頭石牛,將黃金鑲在牛尾下,由其子張若護送給苴國,苴侯高興的承諾願助秦國借道伐蜀,張若又到苴蜀邊界向人們大肆宣傳說”秦惠王願與苴國結秦晉之好,送給苴國了五頭石牛。這可不是一般的石牛,這是秦國才有的石料做的,而且石牛還有靈性,晚上會偷偷的吃草,吃飽了也會拉屎,但它們拉的屎是黃金“。
蜀王杜蘆是一位在年輕氣盛的君王,但有時候氣盛太過了也未免是好事,擊退巴國來犯軍隊的他,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忘了上幾輩為什麼要建苴國,他更忘了上一輩為什麼對苴侯忍氣不發,他沒有思考,或許沒想去思考,也沒想聽廷上百官對他的進諫,他令五組勞工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另外要奪來秦惠王送給苴侯的五頭能拉黃金屎的石牛。
苴國連累了蜀與巴
張若在苴國關注著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修拓進展,終於等到蜀王杜蘆親自率兵,令“五丁力士”(即五組勞工)引路攻打苴國,這條路就是後來的蜀道。苴侯急忙請張若回秦國求秦王出兵援救。蜀王杜蘆也派使者與秦結盟。但狡詐的秦惠王嬴駟還是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攻打蜀國。苴侯為表誠意大開城門,秦兵蜂擁而入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今彭州)被捉。
蜀、苴二國同年滅亡。苴侯或許不記得春秋時期“假道伐虢“的故事了。
就這樣,剛吃了蜀國敗仗而元氣未復的巴國被秦軍勢力包圍,秦惠王嬴駟採納司馬錯“先滅蜀,繼滅楚,而得天下”的建議,同年時隔兩月後滅亡巴國。之後屯兵江州城(今重慶),一步步向東蠶食楚國。由此我們也大概可看出中原六國為何全被滅國的原因了。
正如所言,多年後中原六國也是這樣相互殘殺共同衰弱,秦國獨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