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易幟
東北易幟
東北易幟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後,統治中國東北的奉系軍閥將領張學良1928年12月29日通電全國宣布:東北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將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此舉標誌著北伐的結束、國民政府完成“形式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東北易幟只是實現了當時中國在名義或形式上的統一。而且當時外蒙古仍被蘇聯所佔據,加上原北洋政府僅於西藏設立代表處而並未實際管轄也並未派駐軍隊。
張學良
張作霖白手起家,勢力日益發展,成為統治關外的“東北王”,並一再向關內擴張。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建立安國軍政府,自稱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北洋軍閥政府末代統治者。
1927年4月,日本田中義一上台後,向張作霖強索鐵路權,逼張解決所謂“滿蒙懸案”,從而激起了東北人民的反日怒潮。9月4日,瀋陽兩萬人示威遊行,高呼“打倒田中內閣”。張作霖在全國反帝浪潮的衝擊下,未能滿足日本在“滿蒙”築路、開礦、設廠、租地、移民等全部要求,並有所抵制,這為日本內閣所不能容忍,日本關東軍則斷定東北人民的反日遊行系張作霖煽動所致,對他恨之入骨。
1928年5月,北伐軍直逼京津地區,日本帝國主義感到奉系軍閥政權已岌岌可危,但仍想從其手中撈到最大限度的好處。於是,一面支持張作霖,出兵山東對抗北伐軍;一面又向張作霖施加壓力,威逼張作霖及早退回東北,企圖利用張作霖這個工具,使“滿蒙”從中國本土肢解出去,置於日本勢力之下。當北伐軍逼近北京時,日本駐華公使威脅張作霖“將來奉軍敗兵如經山海關,日兵須將其繳械。”張作霖在答覆中表示“東三省及京、津為中國領土,主權所在,不容漠視”,反對日本政府公然干涉中國內政。值此,日本看到張作霖這個工具不能完全為它所用,遂決意除掉。
皇姑屯事件爆炸現場
張學良毅然易幟的決定猶如晴天霹靂,打亂了日本人原本的如意算盤。日本田中義一首相密電瀋陽的日本總領事林久治郎,幾度晤見張學良,提出勿與南方妥協的警告。7月19日,更把田中的意圖面送張學良,其內容有:一、南京國民政府含有共產色彩,且地位尚未穩定,東北目前犯不著與南京方面發生聯繫;二、如果國民政府以武力進攻東北,日本願意出兵相助;三、如果東北財政發生困難,日本正金銀行願予充分接濟。
張學良看了田中的三點建議,很冷靜地問林久治郎:“我可不可以把日本不願中國統一的意見,或東北不能易幟是由於日本的干涉這項事實報告國民政府?”林久治郎啞然。這種赤裸裸地干涉中國內政的手段,在國際社會間,是見不得陽光的。張學良表示:“東三省政治以民意為決定。如果人民主張改制,我是難以抗拒的。”
林久治郎的陰謀失敗后,日本關東軍司令岡村中將又會晤張學良,正告張學良不要易幟,否則“關東軍是不會坐視不問的”。張學良迫於日本的壓力,原定7月24日東三省通電易幟的日子,不得不改期進行。
皇姑屯事件照片
張學良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激之情。然而當他看見日本首相田中義一的特使林權助男爵就站在他面前,那冷酷的表情,心中又掀起一層層悲憤的波濤,他預感到與這位特使必將有一場驚心動魄的舌戰。翌日,日本駐奉天總領事館舉行宴會歡迎林權助,邀請張學良赴宴。林權助擺出一副強權者的嘴臉,放肆地對一位主權國家的封疆大吏威逼利誘,蠻橫無理。林權助首先轉達了田中首相的旨意,強調了日本在滿蒙有特殊權益,暗示少帥不要“陷入南方人設下的圈套”。張學良在仔細解釋了他的處境和打算易幟的意圖后,十分有禮貌地告訴他:“對於日本方面的勸告,我固然十分尊重,但決不能因此而違背東三省人民的民意。統一與否,是中國內部的事情,正如我們不關心你們帝國內部的事一樣,想必日本友邦對我們國家內部的事不會太感興趣吧!”
“東北易幟”前後的張學良
1928年4月,國民政府開始第二次北伐,國民革命軍迅速佔領了山東和平津一帶。對於東三省,蔣介石擬採取和平手段交涉,以實現全國的統一。張學良此時也在考慮東三省的前途。6月4日,張作霖在北京撤回奉天的途中,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彈炸死。年僅27歲的張學良受這一突發事件的刺激,更堅定了把日本軍閥驅逐出東三省的決心。期間,國民政府曾派孔繁蔚與張學良秘密會談,雖沒有完全達成協議,但對易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1928年6月4日,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孔繁蔚在北京與奉方張學良、楊宇霆舉行會議,提出和平解決東北問題的三個條件:1、東北三省須懸青天白日旗;2、奉軍中的孫傳芳、張宗昌、褚玉璞所部須接受改編;3、東三省須服從國民政府命令。當時,談判雖未立竿見影,但卻提出了解決東北問題的基本方針。隨後,國內的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蔣介石等已和平接收京、津;6月20日,新疆督辦楊增新宣布易幟;7月19日,熱河奉軍主將湯玉麟也宣布易幟,服從三民主義。至此,山海關內都懸掛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僅東北三省仍掛五色旗。
當時奉軍約四十餘萬人,蔣介石等四個集團軍共六十七個軍又九個師,號稱一百萬,兵力佔優勢。馮玉祥、李宗仁便主張乘勝出關追擊並消滅奉軍。但是,蔣介石怕兵出山海關會遭到日本人的干涉,重演“濟南慘案”,因而持反對態度。
至於張學良,他歷來反對內戰,主張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希望國家統一;再者,當時張學良對北伐軍相當佩服,認為它不但戰鬥力強,而且有一套為奉軍所缺乏的政治工作。他曾對人說:“我們爭什麼天下?奉軍南下河北、河南,佔領了不少地方,可連一個縣長也派不出。”由於蔣介石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張學良片面地把經過國共合作、獲得蘇聯援助而發動北伐戰爭的功績,全都記在蔣介石身上,從而認為蔣介石有統一中國的能力。
張氏大帥府
為早日實現易幟,張學良於七月初成立由王樹翰、邢士廉、米春霖、徐祖貽等人組成的代表團,赴關內與國民政府磋商易幟事宜。張學良向蔣介石表示:對易幟、實行三民主義皆毫無異議,但有四個問題須亟待解決,即外交方面、黨務方面、政治分會問題及暫停對熱河軍事行動問題。妥善處理好諸問題后,他初步計劃於7月21日易幟。但問題並不是這麼簡單。18日,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約見張學良,要求實行《滿蒙新五路協定》。張學良答稱:“皇姑屯炸彈已將張作霖專車裡的所有文件全部毀滅,一切都已無根據。”次日,林久治郎再訪張學良,向張學良轉交日本首相田中的信件,信中再次反對東北“易幟”,並要求履行所謂“日張密約”。
張學良對日本的警告極為不滿,但同時又感受到威脅。為避免日本武力干涉,他決定推遲易幟日期。他在給蔣介石的電文中說:“弟現在實處兩難,不易幟無以對我兄,無以對全國。易幟則禍亂立生,無以對三省父老。現奉垣形勢,我兄定悉。”
8月9日,張學良與林權助、林久治郎在會談中發生激烈爭執,待回到私邸后,張學良仍憤慨異常,對周圍人說:“日方欺我太甚,誓必易幟,即死於青天白日旗下,吾亦甘心。”
8月13日,美國駐華公使馬慕瑞抵達奉天,與張學良派去的代表楊宇霆會談,表示支持東北“易幟”。馬慕瑞來奉,引起了日方警覺。隨後,美國又派著名記者端納到奉天,做張學良的工作,張學良堅定地表示:“滿洲是中國的,我不會接受日本的命令。”
對東北易幟,蔣介石已急不可耐,他與張學良電文往還不絕,不斷催促道:“應乘此時機同時更換旗幟,宣言就職,以十七年雙十節為兄完成統一之紀念日也。”
原來,10月8日,國民黨一百七十三次中常會選蔣介石為國民政府主席,並選出國府委員十六人,其中有張學良。因為有人對選張學良不滿,蔣介石便解釋說:“如果要使國際上承認我們確已統一,要使某國少些借口,要使東三省當局無觀望的心思和迴旋的餘地,只有如此決定去做。”
五色旗
1928年6月1日,上海《新聞報》駐北京記者顧執中從前門車站獲悉,張作霖在京眷屬已於凌晨乘車出關,張本人也出走在即。張作霖出走,使形勢急轉直下。顧執中主張把這一條新聞立即拍發上海《新聞報》,但《新聞報》駐京辦事處的人員害怕張作霖留在北京的軍隊迫害,苦苦勸阻發電。顧執中為安全計,只好改用付現款的私人電報發出。電報內容則用可以猜出的隱語:“弟以予本日晚偕小妾離京,所有家務由郭務遠先生代為管理。”收電人是陳達哉。他是《新聞報》編輯中最為機靈的一位。不出所料,上海《新聞報》就在6月2日發表了張作霖出走的消息。這條消息為何如此重要呢?原來1928年春,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四人分別擔任第一至第四集團軍總司令,聯合向奉系軍閥進攻。蔣介石的北伐軍沿津浦路攻打奉軍,直逼京津。馮玉祥的西北軍,於隴海、津浦兩線迫使張宗昌、褚玉璞的“直魯聯軍”節節敗退。閻錫山的晉軍又猛攻龍泉關,如京津地區與東北的通道一但被切,奉軍主力就有被包抄的危險。
早就主張停戰議和的張學良趁機從河南前線給部下周大文等人寫密信,要他們在北京“大元帥府”醞釀停戰空氣,並暗中策動東北三省法團派代表赴北京,懇請張作霖退回東北。在這前後,張學良先後密派危道豐、葛光庭南下與國民黨的何成浚等人談判。這時“安國軍政府大元帥”張作霖感到大勢已去,於5月30日召集張作相、張學良、楊宇霆、孫傳芳、張宗昌等舉行緊急會議,決定讓出京津地區,向關外總退卻。6月3日,張作霖秘密登上了前天已經升火待發的“藍鋼”專列“泰山號”由北京啟程返回奉天。6月4日凌晨5時30分,張作霖在皇姑屯被關東軍炸死,這就是歷史上轟動一時的“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之後,張學良決心雪國恥報父仇,儘早實現“南北統一”。但關東軍正急於利用“皇姑屯事件”所造成的緊張形勢,在東北製造傀儡政權,百般阻撓易幟。而且奉系參與決策的高層人物,在討論“易幟”問題時意見不一,以致遲遲未能如願。
張學良和有關報導
東北易幟時的張學良
嗣後,蔣介石對張學良派駐南京的代表胡若愚表示,為了不使張學良為難,東北外交由中央應付,同意東北“內政”仍由現職各員負責,概不更動。重大人事,先由張學良請委,然後由中央任命。蔣介石每月允撥軍餉1000萬元給奉軍,這樣更增加了奉軍的向心力。
12月14日,東北保安司令部召開會議,決定於1929年1月1日元旦實行易幟。就在這次會議上,對於易幟問題還是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唯有張學良堅持非辦不可,謂:“完成統一事大,外人威脅事小。我引國府及國民黨勢力下之輿論相助,外人其奈我何?”蔣介石電示張學良“不必等到元旦,應提前三天”。24日,張學良密電奉天省長翟文選等人:“茲經決定,於本月29日改懸青天白日旗,東三省同時舉行。……唯事前仍應持秘密,勿稍漏泄,以免惹起他方注意為要”,電文還說明了旗式的尺寸。26日,奉天省長致電省城各機關以及各道尹、各縣知事,通知29日易幟一事,強調要絕對保密。
遼寧易幟
1928年的“雙十節”,張學良為檢驗和顯示自己的軍事力量,在北大營舉行了隆重的閱兵式。閱兵時,他身穿新式陸軍大禮服,頭戴法國平頂式軍帽,腰系金絲織的刀帶並佩掛著禮刀,刀柄和刀鞘鑲嵌著金花,下垂金絲絛穗,雄姿英發、神采奕奕,可以想見他當時的鴻鵠之志和良苦用心。
進入12月份,張學良加快了易幟步伐。12月5日,他逮捕了阻礙易幟、負責辦理對日交涉的陶尚銘,親日派骨幹趙欣伯則逃往大連。2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並通過了東三省及熱河省府委員名單,待易幟后發表。
吉林易幟
方本仁代表國府致訓詞說:“今日為東北邊防軍正副司令長官及奉、吉、黑、熱四省府委員補行宣誓典禮,實為革命成功、全國統一大可紀念之日。”
隨後,張學良致答詞,致詞完畢,張學良又發表即席演講,他說:“我們為什麼易幟?實則是效法某先進國的做法。某方起初也是軍閥操權,妨礙中央統治,國家因此積弱。其後軍閥覺悟,奉還大政於中央,立致富強。我們今天也就是不想分中央的權力,舉政權還給中央,以謀求中國的真正統一。”
會後,張學良向全國發布易幟通電,電文中曰:“自應仰承先大元帥遺志,力謀統一,貫徹和平,已於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
同日,南京國民政府電復張學良等人:“完成統一,捍衛邊防,并力一心,相與致中國於獨立自由平等之盛,有厚望焉。”
黑龍江易幟
東北易幟,張學良登上中國東北的政治舞台,開始貫徹實行他在內戰中萌發的國家統一思想,促成了國家形式上的統一。但國民黨內部的矛盾不可調和,中原大戰爆發。張學良從國家統一的大局出發,呼籲停止內戰,並出兵助蔣,國家統一思想再一次得到實踐。
易幟后張學良就任“東北邊防軍”司令
1928年12月29日《申報》4版《奉天定今日易幟申報》一文報導:
奉天定今日易幟
奉天名稱恐將更改
南京 古應芬二十八日晚語中央社記者謂奉天定二十九日易幟、國府已接到負責確電、〔二十八日下午十鍾〕
南京 中央因奉天省名稱含有封建意味、擬由政會提議、改名為瀋陽或為遼東、〔二十八日下午十鍾〕
北平 蔣派參謀處長杜建芳赴奉、與張學良協商三省政府組織問題、奉方電平對杜致歡迎意、(二十八日)
東北問題傳說紛紜1928.07.24申報4版
奉方易幟事在必行1928.07.24申報4版
日本干涉東省成功1928.07.23申報8版
日本干涉東省易幟1928.07.21申報8版
東三省民意之表示1928.07.13申報4版
蔣對奉方不稍遷就1928.07.12申報4版
對奉將用政治手腕1928.07.11申報4版
河北黨務之發展1928.07.05申報4版
張學良請和1928.07.04申報4版
日人又傳奉天抗命1928.07.03申報9版
北伐成功后之北方情況1928.06.28申報9版
震麟對新聞界之談話1928.06.28申報8版
津門秩序漸形平靜1928.06.26申報9版
奉軍陸續撤退關外1928.06.25申報4版
東省尙難和平收復1928.06.23申報4版
張作霖確已去世東三省確將易幟1928.06.17申報8版
奉軍退回關外之概數1928.06.17申報9版
東省各地日軍充斥1928.06.16申報10版
田中談承認國府1928.06.16申報9版
張作霖至死方覺悟1928.06.15申報8版
東省全境騷然1928.06.15申報8版
張作霖兩件死消息1928.06.15申報8版
三省或可和平收復1928.06.15申報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