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魯聯軍

奉系軍閥派系的軍隊

直魯聯軍又稱直魯軍,原包括直隸督辦李景林、山東督辦張宗昌兩部。郭松齡反奉失敗后,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松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5年12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宗昌和褚玉璞的軍隊了。1924年直奉軍閥重新開戰,李景林與張宗昌兩部均屬雜牌,急於立功以取得張作霖的信任,故作戰極其奮勇。李景林、張宗昌各率奉軍一部搶先入關,沿途大肆收編直系殘部,擴充勢力,迅速成為奉軍中實力最強的兩個。不久,李景林和張宗昌先後被臨時執政府任命為直隸軍務督辦和山東軍務督辦,並將部隊改稱直軍和魯軍。為了共同對付馮玉祥國民軍,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在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李景林任總司令,張宗昌任副總司令。不久李景林就被國民軍打敗,退守山東。1926年李景林下台,張宗昌任總司令,張宗昌的部下褚玉璞任副司令,徐大同任參謀長。1928年,奉軍主力敗退出關,直魯聯軍被蔣介石收編,編成第21、第41、第48、第58等師。劉珍年部的第21師被韓復榘打敗,離開山東后被李仙洲接管,成為中央嫡系;陳耀漢部的第58師調到南京擔當警衛師,師長張靈甫,後來成為王牌第74軍的主力師;第4師和第48師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合成第10軍,徐源泉任軍長。至此,直魯聯軍退出歷史舞台。

軍事體制


直軍軍事體制
直魯聯軍中的直軍,其前身是直軍李景林部。李景林,字芳晨,直隸 (今河北)棗強縣人,1885年3月28日生。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時,入北洋 新軍當兵。繼而入保定北南軍速成武備學堂,1907年畢業后,充禁衛軍 地下級軍官。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后,李景林隨禁衛軍南下,任清軍 第2敢死隊隊長。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李景林充黑龍江巡防隊軍官。
1914年,升任黑龍江暫編第1師參謀長。1918 年,任援陝軍司令部參議。1919年1月,任皖 系參戰軍區同豐師第1旅第1團團長。不久,因與皖系“軍師”徐樹錚發生矛盾後轉投直系曹錕門下,1920年直皖戰爭后,李景林又投靠 奉軍,因練兵有方,屢有戰功,受到張作霖的重用。
1921年,李任奉天陸軍第7混成旅旅長。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后,奉軍兵 分3路與直軍激戰。李景林任奉軍東路軍第3 李景林 梯隊司令,在馬廠旗開得勝,張作霖為其記大功一次,升任奉天陸軍第1師師長。1924年9 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李景林升任奉軍第2軍軍長。
李率部進入熱河,佔領朝陽。9月末,攻佔建平凌源,其先頭部隊抵進冷口附近。在接連擊敗米振標的毅軍、龔漢治的直軍等部后,於10月28日佔領灤州。當時,由於馮玉祥率部發動“北京政變”,倒戈反直,使直軍很快在山海關主戰場潰敗。李景林率部乘機搶佔天津,並在大名、保定一線布防。11 月13日,直隸紳士邊潔清、賀湘南等以各界代表名義,公推李景林為直隸保安司令。1925年6月30日,段祺瑞任命李景林兼直隸省長。9月,奉軍進行整編。
直魯聯軍李景林部編製序列(1925年9月)
直隸省 直隸督辦 李景林
東北第一師 師長 李景林
第一旅 旅長 竇聯芳
第二旅 旅長 王賓
東北第19師 師長 李爽塏
第41旅 旅長 朱同勛
第43旅 旅長 榮臻
直隸第一混成旅 旅長 王丕煥
直隸第二混成旅 旅長 馬瑞雲
直隸第三混成旅 旅長 張憲
直隸第四混成旅 旅長 胡毓坤
直隸第五混成旅 旅長 朱益清
直隸第一補充旅 旅長 呂正朝
直隸第二補充旅 旅長 赫文衡
直隸第三補充旅 旅長 尹立泰
李景林雖然做了直隸督辦兼省長,但仍受制於張作霖,張不但不準其擴編軍隊,而且還屢索巨款。加之郭松齡部常駐天津附近,李誤以為是奉張派來監視其行動,隨時有奪取直隸地盤的可能,引起了李對張的不滿。同年11月12日,張作霖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李景林、郭松齡部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郭、李堅持反對戰爭,力主和平。
11月25日,李景林發表通電保境安民,與奉系脫離關係,並勸張作霖下野。同時還暗將所部改為北方國民軍,自稱總司令,印製了北方國民軍的符號、證章和旗幟等,並令大名、保定防軍讓出防地集結於天津附近。但是李軍在撤退時,忽然受到國民第2軍的襲擊,李景林認為馮玉祥背信棄義,懷疑馮有攻佔天津、奪取直隸地盤的圖謀。
12月3日,李景林正式與國民軍開戰。12月4日,馮玉祥指揮國民軍兵分南北兩路進攻李軍。12月10日至15日,李、馮兩軍在楊村展開激烈的爭奪戰,使京津、津浦兩線火車停開,引起了帝國主義列強的抗議。國民軍不顧帝國主義列強的抗議,繼續向天津推進。李景林部依仗堅固的戰壕進行對峙,並伺機反攻,奪取了楊村、落垡、馬廠等地。
國民軍立即調兵遣將,並於12月20日發起反攻,各路大軍進逼天津,使天津陷入半月形包圍之中。24日,李景林下令部隊放棄天津,向滄州、德州一線撤退,國民軍於24日佔領天津。12月25日,段祺瑞下令免去李景林督辦直隸軍務善後事宜兼署省長之職,以孫岳繼之。25日晚,李景林率部分親隨乘日輪“濟通丸號”前往大連,經青島抵濟南。29日,孫岳通電就任直隸督辦。
李景林由海道南下到達濟南后,他的部隊大部分也由天津敗退到山東。李將退入魯境的直軍殘部曾加以改編,與張宗昌的魯軍聯合,稱為直魯聯軍,準備回攻國民軍,重新奪回天津和直隸全省。
李景林失敗后,國民軍勢力不但控制了京、津,奪取了直隸、熱河,而且逼近山東。在南方,廣東革命政府日趨鞏固,北伐戰爭正在準備之中,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引起了帝國主義和奉直軍閥的恐慌。1926年初,在日、英帝國主義策動下,張作霖與吳佩孚打著“討赤”的旗號聯合起來,會同李景林、張宗昌部對國民軍實行夾擊。
李景林雖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實際上兩人都在為自己爭奪直隸地盤。李景林急欲收復天津,回任直督及省長,即於同年2月指揮所部北攻,先後攻佔了滄州、獻縣和青縣,於2月23日到達馬廠。國民軍以鹿鍾麟為總指揮,立即實施猛烈反攻,李景林部不支敗退滄州。
張宗昌見李軍損失慘重,即派徐源泉部北上,以褚玉璞為前敵總司令,揮師大舉反攻。此時,日本軍艦直抵大沽口,向國民軍射擊,奉軍張學良亦率部入關逼近天津,直魯聯軍轉敗為勝。國民軍見形勢不利,於3月22日全部撤出天津。
3月24日張宗昌、李景林聯名通電,建議張作霖、吳佩孚兩帥來天津會商國是。張作霖於29日抵秦皇島召開軍事會議,張學良、李景林、張宗昌、褚玉璞等人均前往參加。李景林心裡明白,自己實力已經損失殆盡,此次反攻天津多賴魯軍,因此會上推薦褚玉璞為代理直督,自己專負前線軍事之責。
李景林原想以此謙讓求得張作霖的諒解,孰知張作霖順水推舟,當即任褚為直督,任李為訓練督辦。但李未就任,仍以前敵總司令名義,指揮榮臻所部,伺機而動。此時,張作霖與吳佩孚、閻錫山聯合打著“討赤”的旗幟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李景林不甘為奉張效命,遂密派參謀長潘敦與靳雲鶚孫傳芳聯繫,秘密結盟成李、靳、孫和馮玉祥的大聯合,密謀共同討伐張作霖。但由於事機不密,被張作霖獲悉。
6月底,張作霖令張學良的第3軍將李景林部包圍繳械。李景林的企圖破滅后,潛回天津,通電下野,寓居津門。1927年3月,北伐軍佔領南京、上海后,李逃往南京,投靠蔣介石。4月10日,被蔣任命為直魯招撫使。
1928年4月,李景林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后國民政府成立國術研究館,李景林因精於劍術而任副館長。1931年1月,李景林為調處韓(復榘)劉(珍年)對膠東的爭奪,應韓復榘之邀,移居濟南。11月13日,因病死於濟南。
魯軍軍事體制
直魯聯軍中的魯軍,其前身是奉軍第2軍副軍長張宗昌部。1925年4月,奉軍第2軍副軍長張宗昌率部南下,搶奪了山東地盤,北京政府將原皖系山東督軍鄭士琦調任安徽督辦,由張宗昌任山東督辦。
張宗昌,字效坤。山東掖縣人,生於1881年2月13日。家境貧窮,小時隨其母逃至營口,在一家“寶棚”為賭棍幫閑,日與小偷扒手為伍,后流落北滿當胡匪。辛亥革命爆發后,張宗昌由關東率胡匪百人至煙台,投山東民軍都督胡瑛部當兵。1912年轉投上海都督陳其美部下,升任光復軍騎兵團長。
1913年,“二次革命”時,在徐州背叛民軍,投靠北洋軍江淮宣撫使馮國璋。1916年春,陳其美在上海策動反袁時,張宗昌接受袁世凱的金錢收買,秘派其營長程國瑞將陳其美暗殺,深得馮國璋的信任,先後升任旅長、軍官教育團團長。同年11月,馮國璋任副總統后,委張宗昌為侍從武官長。
1918年初,張宗昌任蘇軍第6混成旅旅長,率部隨湘贛檢閱使張懷芝假道江西攻湖南。4月下旬在攸縣以南與湘、桂系護法軍交戰,一觸即潰,大敗而逃。其後經醴陵轉至湘南,收集大量潰兵,改任暫編陸軍第1師師長。到1920年6月,張宗昌部退入江西袁州(今宜春)駐防。1921年初,其軍隊在吉安鬧餉被贛督陳光遠解散,張宗昌隻身北歸轉投奉軍,任憲兵營長。
1922年5月,第一次直奉戰爭后,前吉林軍師長高士儐起兵反奉。張作霖令張宗昌出兵迎擊,一戰獲勝,得張作霖器重,被委任綏寧鎮守使,升任吉林省防軍第3旅旅長。同年冬,張宗昌又收容一批逃人中國境內近萬人的白俄匪軍,得到大量槍炮馬匹及鐵甲車等物,遂成為奉系實力派之一。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張宗昌升任鎮威軍第2軍副軍長兼第3混成旅旅長。率部向熱河進攻,連佔阜新、朝陽、開魯、凌源、建平等要地,進抵冷口與直軍激戰。10月23日,由於直軍將領馮玉祥突然從古北口回師北京,發動政變,使直軍正面防線動搖,張先於奉軍各軍由冷口插入關內,進佔灤州切斷了榆關方面直軍退路,使直軍一敗塗地。張乘勢收編了吳佩孚軍隊的4個旅,使自己的實力猛增,一躍而為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奉軍。
張作霖戰勝吳佩孚后,為奪取關內的地盤,升張宗昌為東北陸軍第2師師長。張又將直軍敗兵擴編為6個旅又兩個梯隊。
東北陸軍第2師編製序列(1924年10月)
東北第2師 師長 張宗昌
第三旅 旅長 褚玉璞
第28旅 旅長 程國瑞
第29旅 旅長 許琨
第32旅 旅長 畢庶澄
衛隊旅 旅長 方永昌
補充旅 旅長 姚霽
第1梯隊 隊長 聶嘉夫
第2梯隊 隊長 方振武
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的中華民國臨時總執政的政府成立后,張作霖違背曾向馮玉祥允諾不向關內進兵的約定,不僅派兵威逼京畿,謀取直隸地盤,而且積極準備南下。12月7日,張作霖在天津召集直隸督辦盧永祥,陸軍總長吳光新,奉軍將領李景林、張宗昌等人開會,討論如何對付直系長江各省督軍及將奉系勢力向南擴張的辦法。
張作霖極力主張奉軍南下,沿津浦路推進到直系長江各省;盧永祥欲報江浙戰爭之仇,重新回到自己失去的地盤;李景林當然願意盧永祥南下,以便他接任直隸督辦;張宗昌則支持盧永祥,希望跟隨盧永祥南下以便藉機謀得一省地盤。因此,決定請段祺瑞先下令免齊燮元職,並決定推張宗昌以津浦路警備司令名義,率部先行由天津南下。
當時,段祺瑞也幻想借張作霖的兵力,恢復其皖系失去的江、浙地盤,遂於12月11日,下令免去齊燮元江蘇省督軍之職,以江蘇省省長韓國鈞暫兼督辦江蘇軍務善後事宜,特派盧永祥為蘇皖宣撫使。張作霖趁機升張宗昌為宣撫軍第1軍軍長,令張率部隨盧永祥南下淞滬。
由於江蘇督軍齊燮元內部渙散,沒有經過重大戰爭,張宗昌部就進佔上海,奪得了江蘇的地盤。齊燮元宣布下野后,所部交由孫傳芳接收。此時,浙江督軍孫傳芳深恐奉系進人江蘇后,欲圖浙江,於是極力反對奉軍進佔上海。張作霖也恐戰線過長,與孫傳芳妥協,將張宗昌部撤回徐州。
1925年2月,段祺瑞委張宗昌為蘇皖魯三省剿匪總司令,駐防徐州。4月,張作霖借“魯人治魯”的口號和津浦划作奉系勢力範圍的成約,向段祺瑞提出了張宗昌督魯的要求。時任山東督軍的鄭士琦不願讓位,便指使魯軍將領通電反對更換本省長官。
但張作霖對山東地盤志在必得,不斷向段祺瑞施加壓力,迫使段祺瑞向奉系妥協,遂於4月24日調山東督辦鄭士琦為安徽督辦,王揖唐專任安徽省長,而以張宗昌繼任山東督辦,姜登選為蘇皖魯剿匪總司令。
張宗昌進入山東以後,對原山東的軍隊進行了改編或遣散,對於持反對態度的地方部隊,毫不含糊地予以武力解決。這樣,張宗昌總共改編原山東軍隊2.8萬人,加上隨其開進山東的5個旅和兩個梯隊約6.5萬人,總兵力約為10萬之眾。至此,張宗昌部已成為奉軍中一支不可小覷的重要力量。不久,奉軍整編,將張宗昌部改編為東北陸軍第2師,張宗昌兼任師長。
直魯聯軍張宗昌部編製序列(1925年9月)
山東督辦張宗昌
東北第2師 師長 張宗昌 兼
第3旅 旅長 褚玉璞
第28旅 旅長 程國瑞
第29旅 旅長 許琨
第32旅 旅長 畢庶澄
衛隊旅 旅長 方永昌
補充旅 旅長 姚霽
第1梯隊 隊長 聶嘉夫
第2梯隊 隊長 方振武
中央第20混成旅 旅長 吳長植
中央第47混成旅 旅長 施從濱
山東第5師 師長 魯滌平
第9旅 旅長 張培勛
第10旅 旅長 王西園
山東陸軍第55旅 旅長 徐源泉
山東第2混成旅 旅長 張懷斌
山東第4混成旅 旅長 張建功
山東第6混成旅 旅長 張培榮

參與戰爭


第二次直奉戰爭
第二次直奉大戰之前,張作霖並不看好張宗昌的雜牌軍,可戰鬥一打響,他就像一匹黑馬殺出林海雪原,率先消滅直系主力,並充當了奉軍南下的急先鋒。第二次直奉戰爭歷時兩個月,雙方參戰兵力達42萬,陸、海、空三軍加入戰鬥,規模空前,戰況慘烈。主戰場為熱河、山海關,戰線由遼西到冀東,先後經歷朝陽、赤峰、山海關、九門口、石門寨等大型戰役。
直奉雙方率先爭奪的戰略地區是熱河戰場,能否掌控熱河,關係重大。首先進攻的是奉軍,南路部隊為李景林、張宗昌率領直插喜峰口;北路則以騎兵為主,由通遼經赤峰南下承德,向長城各口展開進攻。
北路戰場在赤峰一帶打得非常激烈。張宗昌部與直軍董政國部在玉麟山鏖戰八晝夜,雙方傷亡慘重。張宗昌繳獲到了直軍軍事布防圖,避實就虛,僥倖取勝。同一時間,赤峰之戰打得正酣,難分勝負。奉軍飛機及時趕來轟炸赤峰,城內一片恐慌,直軍亂了陣腳,奉軍遂佔領赤峰,先頭部隊迅速直逼長城腳下的要隘冷口。
10月7日,張作霖下達總攻擊令,奉軍全線出擊,雙方主力在要隘九門口展開激烈拼殺。奉軍攻勢凌厲,直軍兩個團長臨陣脫逃,九門口被攻破,中央防線被撕開一個大口子,守將馮玉榮自盡。奉軍直逼山海關前站石門寨,直軍緊急增援,決意死守石門寨。在京坐鎮的吳佩孚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即趕往前線督戰。他為將士們打氣:“15天蕩平逆軍!”
山海關之戰是此次直奉較量的角斗場,精銳部隊盡在陣前。吳佩孚發出懸賞,動員將士奪回九門口。奉軍怎肯吐出到嘴的肥肉,他們憑依險要地勢,拚死抵抗。隨即奉軍組織敢死隊,進佔石門寨,與直軍展開肉搏戰。炮火之下,死屍成堆。郭松齡提出暫時休戰,遭到吳佩孚拒絕。此時各自陣亡萬餘人。
正當山海關殺聲一片之時,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於10月19日突然回師北京。馮軍晝夜兼程,未放一槍便控制了北京城。
馮玉祥倒戈的消息傳到前線如晴天霹靂,形勢陡變。心中暗喜的張作霖令奉軍各部乘勢猛攻,散發大量勸降傳單。直系將士軍心渙散,精神萎靡。吳佩孚雖鎮靜自若,一邊部署討馮,一邊指揮守關,卻首尾難顧,回天無力。此時的張宗昌部被放在最前面,對張作霖的部署大家都懂的,可誰也沒想到張宗昌的這支部隊非常勇猛,一舉攻破直軍防線,攻入冷口,並與倒戈的直軍胡景翼部一起,逼迫董政國步步後撤。然後,分兵而下佔領灤州,將直軍截成兩段,切斷交通,大舉南下合圍秦皇島及山海關的直軍,直攻唐山。
10月31日,在張宗昌部勢不可擋的攻勢之下,直軍如潮水般退卻。奉軍繳獲的槍支、軍械堆得像小山一樣。吳佩孚堅守不入租界的原則,拒絕到天津日租界避難,遂登上軍艦南下流亡。至此,第二次直奉戰爭宣告結束。此後,張宗昌升任軍長,並一馬當先,乘勢南下,一直打到上海。
奉系勢力的擴張,為已佔有安徽、浙江兩省地盤的孫傳芳所不能容忍。為了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勢力範圍,孫傳芳決定利用人民反奉情緒發動戰爭,將奉系張作霖的勢力驅逐出東南地區。孫傳芳在1924年的江浙之戰後,進佔浙江,任閩浙巡使兼浙江軍務督理。但他仍不滿足,時刻想向寧滬地區伸展勢力,而由於這時奉軍的南下,使其野心不得實現,孫傳芳對此極為不滿。因此在第二次江浙戰爭之後,眼見奉軍遲遲不肯履行諾言,從上海撤兵,孫傳芳便一面派代表往奉天敷衍應酬張作霖;一面暗中派人聯絡與奉系軍閥有矛盾的馮玉祥和吳佩孚組織反奉聯盟。鑒於奉軍南下對東南各軍閥的威脅,孫傳芳又派人與江蘇督辦陳調元、安徽的王普、高世讀等相聯繫,以便結成反奉聯合戰線。他還利用江蘇人民痛恨奉軍紀律敗壞這一情況,聯絡上海、南京等處士紳、群眾,舉行抗議奉軍暴行遊行請願,為發動反奉戰爭作輿論準備工作。經過一番準備,1925年10月10日,孫傳芳在杭州秘密召開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等各省代表會議商討反奉,決定先發制人。11日,孫傳芳首先通電反對上海當局壓迫工人運動和聽任各國派員來滬進行司法調查,以“愛國愛民”為標榜,騙取人民的同情、支持,同時準備以秋操為由集中兵力於淞江、長興一帶。15日,孫傳芳以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名義,借口奉軍駐淞滬,破壞和平,與浙江省省長夏超、安徽督軍周萌人通電反奉。孫傳芳在長興、宜興、湖州一帶防地設置兩萬以上兵力,並派盧香亭陳儀為前敵指揮,向奉軍駐地發動突然進攻,從而掀起了浙奉戰爭。
孫傳芳出敵不意,驟然響起反奉號角,由邊境分三路出擊:以李寶璋師直撲上海,以盧香亭師渡太湖襲占丹陽,以謝鴻勛師經宜興攻取南京。楊宇霆趾高氣揚,對他與陳調元之密謀毫無準備,以至措手不及,急令奉軍撤退。安徽姜登選身邊五軍隊,也只好倉皇離蚌。奉系各師潰兵麇集下關一帶,舟少人多,爭先搶渡,亂作尋團。這時,陳調元一面將其部隊布置城內下關準備截擊,並聯繫海軍駐江魚雷艇司令甘英一致行動,一面設宴為撤退的丁喜春餞行。席未終,下關爭渡之師眾已被包圍繳械。陳又電飭在烏衣車站之安樹珊部截擊渡江奉軍,因電令遲到,楊宇霆已過烏衣北去,後續渡江奉軍多被截留,槍械財物,均被沒收。孫傳芳錢塘進軍,一舉奪得松江、上海,長驅直入,直抵石頭城下,沿途潰軍盡為孫傳芳所俘獲。
此時,湖北、安徽、江西三省直系軍閥和地方軍閥紛紛擁護孫傳芳討伐奉軍。而當時奉系軍閥在長江流域勢力尚未穩定,北方又受到馮玉祥所部國民軍的威脅,不能派更多兵力南下,因此,戰爭伊始就節節後退。奉軍邢士廉、丁春喜部不戰而退,被迫放棄江蘇、安徽兩省,退至徐州。孫傳芳部於16日佔領上海,19日進佔南京。
孫傳芳督師抵南京,不暇入城,隨即渡江逐北邢士廉、丁春喜部退到徐州后,與張宗昌部會合,孫傳芳部乘勝渡江追擊,孫傳芳的直軍與奉張聯軍在徐州地區展開激戰。張宗昌任山東督辦,屯兵濟南,孫軍北上后,與張南下之部隊交鋒於津浦線上。一年前孫、張還結金蘭之好,曾幾何時,今又兵戎相見。11月初,孫軍謝鴻勛師與張宗昌的前敵總指揮、濟南鎮守使施從濱部遭遇,施部一擊而破,謝師遂佔領蚌埠,施在固鎮以南被俘,解至蚌埠,孫傳芳決定立即處決。當時他的朋友對他說:“我們打內戰,對待俘虜不宜殺戮,不如押送南京。”孫傳芳不聽,命李寶璋在車站南邊的曠野執行斬決。孫傳芳部於11月7日大敗張宗昌部。11月8日,孫傳芳部進佔安徽蚌埠和江蘇徐州。浙奉戰爭遂以孫傳芳取得勝利而告終。
魯豫戰爭
1925年11月,張宗昌在同孫傳芳的“浙奉戰爭”中大敗而歸。河南軍閥岳維峻認為張宗昌新敗之後,無力反擊,正是搶奪山東地盤的大好時機。11月11日,國民軍第二軍由徐州北上向魯南發起了進攻。
魯南首開戰端,張宗昌曾偕褚玉璞親臨前線指揮,雙方爭奪頗為激烈。不久,豫軍攻佔臨城。此時,吳佩孚派靳雲鶚為豫東討賊軍第一路司令。靳到徐州后,收回田維勤、王為蔚、陳文釗等舊部,令其繼續對張宗昌作戰。
斯時,張宗昌主力大部分集中魯南。李紀才率領的一路豫軍,在魯西未遇有效抵抗,破曹州、下濟寧、攻兗州,間道疾馳,不幾日,進至泰安附近。張宗昌急派褚玉璞為總指揮,率三四萬人在界首以南、以西地區阻擊豫軍。張宗昌軍在鐵路兩側泰山至肥城間構築工事,組織防禦,戰線綿延10餘公里。豫軍攻勢甚猛,張軍抵抗頑強,相持數日,雙方傷亡慘重。李紀才見正面攻擊無效,乃派其第一梯隊司令吳長善率步兵3個團、騎兵1個團,向泰安以東迂迴,取道大津口、牛欄口、高而庄等地山路,奇襲濟南。與此同時,靳雲鶚也從濟寧前線抽出一團兵力,直撲濟南。其時,張宗昌留守部隊只有1個師另1個旅。張獲悉吳、靳部隊攻濟情報后,迅即調集駐濟所有部隊,由程國瑞、黃鳳岐等率領,向南堵擊,並在千佛山、白馬山依山設防,中間地帶構築工事,以迎豫軍。吳長善部及靳雲鶚部前鋒已到濟南南郊八里窪。靳部東攻千佛山,吳部西攻白馬山,多次衝擊均被擊退。靳吳兩部正面進攻受挫后,改向守軍兩翼迂迴。張軍漸漸不支,張宗昌急令軍需總監祝仞千率3 個團的運輸兵,經白馬山右翼繞道仲宮,插到靳雲鶚軍背後,一陣炮火急襲,進攻千佛山陣地的靳雲鶚部被打亂,經兩小時激戰,靳部全線潰退,一部逃竄,一部被俘。而靳雲鶚、鄧天一等高級將領均被俘。進攻白馬山的吳長善部見東線潰退,也急令向南撤退。張宗昌部跟蹤追擊,一直趕過泰安城。
靳雲鶚被俘后,張宗昌出於政治的考慮釋放了他。張宗昌知道要想取勝必須分化敵人,而首要可行的策略就是聯絡吳佩孚,孤立岳維峻,利用靳雲鶚來對付豫軍。其實張與吳暗中早有勾結,魯豫戰爭一爆發,張宗昌就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派人與吳佩孚取得了聯繫。靳雲鶚被釋放后感激張宗昌不殺之恩,又得到吳佩孚的暗示按兵不動。李紀才曾想組織軍隊再戰,無奈勢單力薄,只好作罷,1925年年底由泰安向大汶口一帶撤退。魯豫戰爭暫時告一段落。
張宗昌擊潰李紀才部后,授意山東省各團體於12月5日推選自己為山東保安總司令。在張宗昌的淫威下,各部被迫推舉張宗昌負責山東的治安工作。10日,張宗昌正式布告就任山東保安總司令,實行“魯省自治”,欲脫離北洋軍閥的野心逐漸顯現。他宣稱對“中央”的任何命令“概不承認”。12月12日,張宗昌又下令將所部改稱魯軍,奉軍的名義自此取消。魯軍編製除11個軍外,另組14個梯隊。
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各派軍閥勢力之間關係也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張作霖因為直隸的地盤被國民軍奪取和郭松齡附馮倒戈,恨透了馮玉祥,於是又轉向吳佩孚,試圖與吳和好,共同反馮。而張宗昌與靳雲鶚則成為兩人之間的橋樑,在張宗昌與靳雲鶚的撮合之下,張作霖與吳佩孚於1925年年底達成了共同反馮的協議。李景林在12月被國民軍擊敗,逃至濟南向張宗昌求援,所部也撤至魯北。張宗昌派褚玉璞率部支援。於是,1926年1月1日張、李兩部組成直魯聯軍,張宗昌任總司令,李景林任前敵總司令。馮玉祥為緩和局勢,減少樹敵,在1926年1月4日通電下野,同時決定:國民軍一軍對付奉軍,二、三軍則進攻山東。1月7日,國民軍二、三軍推選鄧寶珊為攻魯總司令,由馬廠進駐滄州。面對強大的敵人,直魯聯軍也兵分十路,兩軍相峙於滄州、德州之間。
1926年1月18日,方振武部反叛張宗昌,宣布投馮,並改稱為國民軍第五軍。這無疑給張宗昌當頭一棒。但是,此時的張宗昌勢力卻不比往昔,在“山東人不打山東人”的口號下,他與吳佩孚、靳雲鶚的關係得到進一步加強。19日,張宗昌向退守大汶口的李紀才部發起了強大的攻勢,而駐守在鄒縣、滕縣一帶的豫軍靳雲鶚部非但不幫李紀才,還與魯軍暗通聲氣。豫軍腹背受敵,只得放棄汶上、寧陽、兗州,沿津浦路支線退往濟寧。
22日,奉系代表及張宗昌、直系代表靳雲鶚與李景林在泰安舉行會議,三人結為同盟,並訂立合作和約,決定由靳雲鶚協助魯軍進攻駐紮在魯西的李、方兩部,魯軍協助靳軍進攻豫東,為將來吳佩孚重回洛陽做準備。他們還同去曲阜祭孔,表示共同“討馮”。這樣,張宗昌與吳佩孚的暗中勾結就浮出了水面。張與吳的公開勾結,極大地增強了張宗昌的信心,使他可全力向方振武和李紀才部發起進攻。自24日起,幾日之內,魯軍連續攻下了嘉祥、巨野、曹州、鄆城,方振武部被迫退回大名,而岳維峻也被迫將李紀才部調回河南。
至此,魯豫戰爭以國民軍第二軍的失敗而告終。而這次戰爭后,在共同的利益下,張宗昌與吳佩孚的關係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直魯聯軍在以後反對國民軍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國奉戰爭
1925年12月,李景林部遭到張之江、鄧寶珊、孫岳國民軍第一、二、三軍的聯合進攻,李景林兵敗放棄天津、保定退人山東,逃到濟南向張宗昌求援。以援李攻津為目的,張宗昌的魯軍與李景林的直軍很快組成了直魯聯軍。張宗昌任總司令,李景林為副總司令,以魯軍第六軍軍長褚玉璞為前敵總司令。
直魯聯軍組成之後,首先由李景林部的蘇錫麟、榮臻、胡毓坤等部發起反攻,張宗昌派部助攻。聯軍沿津浦路一直順利打到滄州。從滄州再出發時,以魯軍為左翼、直軍為右翼,分頭前進。此時,北方的張作霖也於1926年3月21日下令,命奉軍在灤州採取攻勢,同時加上直魯聯軍的全線出擊,馮玉祥的國民軍不能抵擋,沿津浦路向北退卻,放棄了天津。直魯聯軍的褚玉璞首先進入天津,佔據了部署。張作霖遂又立他為直隸軍務督辦。4月20日,直魯聯軍又攻佔了北京,張宗昌進駐北京后,立即下令王棟率第五軍沿京綏路向北追擊,配合奉軍對南口國民軍的進攻;又命王琦為憲兵司令,王翰鳴為京津衛戍總司令。京津地區便完全為直魯聯軍所控制。
由於李景林曾反對過張作霖對國民軍之戰,並且與倒戈反奉的郭松齡關係較好,張作霖對他頗有不滿。李景林對張作霖任命褚玉璞一事也懷恨在心,於是企圖聯繫靳雲鄂和孫傳芳,組成同盟與馮玉祥共同對付張作霖。正當他們四方的結合日益成熟時,馮玉祥與靳雲鄂磋商的密電被閻錫山截獲,於是事情泄露。張作霖得到閻錫山的報告,立即派張學良率第三軍包圍了李景林部,解決了一部,余部由榮臻指揮;褚玉璞也率部將兵駐守楊村。與李景林有聯繫的直魯軍趙傑部解除了武裝。這樣,李景林的直軍完全被繳械收編。此後的直魯聯軍是指張宗昌和褚玉璞所率的部隊。
北伐戰爭
1926年7、8月間,廣東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很快擊潰了盤踞在華中和華東的直系軍閥吳佩孚和孫傳芳。孫傳芳親自拜見張作霖,兩派軍閥摒棄前嫌,共同對抗北伐軍。11月,張作霖召開天津會議,任命張宗昌為安國軍副總司令兼直魯聯軍總司令,褚玉璞為前敵總司令,他自命安國軍總司令,南下援助孫傳芳。
當孫傳芳部向長江北岸撤退時,國民革命軍尚未到達滬寧一帶。所以,直魯聯軍順利地佔領了由南京到上海沿線各城鎮。褚玉璞率領的直軍徐源泉第六軍和山東陸軍第一師進據南京。魯軍畢庶澄率第八軍進佔上海。張宗昌率一部魯軍前往安徽作戰。北伐的國民革命軍佔領江西、浙江之後,迅速向滬寧挺進。不久北伐軍進攻南京,魯軍第五師首先繳械投降,稍後褚玉璞也棄城逃走。北伐軍順利佔領南京和浦口。由於直魯聯軍對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裝起義的血腥鎮壓,當北伐軍推進到上海近郊時,憤怒的工人舉行了第三次武裝起義,配合北伐軍將直魯聯軍趕出了上海。直魯聯軍在江南的進攻遭到失敗。
1927年5月1日,馮玉祥就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出師潼關,東進河南。
10月中旬,馮玉祥部在馬牧集與張宗昌、褚玉璞指揮的直魯聯軍作戰失利。直魯聯軍大舉追擊,企圖乘勝徹底擊破馮玉祥部,奪取河南。馮玉祥面對緊急形勢,決定以一小部守豫北,集中主力於開封附近待機,誘敵深入殲滅之。
1927年,時任馮玉祥第二集團軍第三方面軍總指揮兼第六軍軍長的韓復榘奉命從彰德前線趕回鄭州,向馮玉祥請戰。馮玉祥遂對韓復榘談了自己的作戰部署:決定讓韓復榘率第六軍會同石友三的第五軍在杞縣西南秘密集結,待前方戰鬥打響后包抄敵人側翼。
10月21日,直魯聯軍沿隴海線而來,10月26日在黃河南岸至杞縣一線與孫良誠等部展開激戰,第一次蘭封戰役爆發。10月28日,韓復榘率第六軍以日行軍150里的速度,不分晝夜地急行軍,於10月29日夜裡趕到杞縣。剛到會合地點,便聯合石友三等部向敵後包抄。
10月30日拂曉,韓復榘、石友三兩軍突然從背後向直魯聯軍發起猛攻。聯軍正與孫良誠部激戰,被打亂了陣腳。當日,韓、石兩軍從多處突破敵軍防線,將直魯聯軍三路中的兩路擊潰。韓復榘還率軍尾隨追擊,沿途奪回了幾座被直魯聯軍佔領的城市。
11月1日,孫良誠軍佔領蘭封,直魯聯軍全線潰退,韓復榘率部馬不停蹄地追趕,第二天克複柳河車站,將鐵路截為數段,直魯聯軍鐵鋼車四列(北京號、山東號、泰安號、河南號),山、陸炮30門及車上的百餘名白俄士兵來不及逃走,悉數被俘。韓復榘繼續乘勝追擊,會同龐炳勛軍攻克歸德,俘獲直魯聯軍軍長袁家驥及所部官兵萬餘人。
至此,第一次蘭封戰役中,第二集團軍大獲全勝,俘獲直魯聯軍3萬餘人,獲槍兩萬餘支,大炮40餘門,鋼甲車4列。
11月中旬,直魯聯軍13萬人馬分三路再攻豫東,11月16日,第二集團軍劉鎮華部與直魯聯軍右路接戰於考城附近,第二次蘭封戰役爆發。11月19日,劉鎮華軍首戰失利,考城陷落,形勢劇變。馮玉祥立即調韓復榘軍由鄭州趕赴蘭封,與石友三軍、劉汝明軍一部共為中路,由韓復榘任總指揮,在隴海線上正面迎戰直魯聯軍主力。
11月24日3時,第二集團軍發起全線總攻擊。韓復榘指揮中路軍在野雞崗擊破敵人,於第二天突進至柳河。集結於柳河一線的直魯聯軍有4萬人,其前敵總指揮褚玉璞督師,與韓復榘軍激戰兩晝夜。11月26日晨,韓復榘會同石友三借濃霧之機發起猛攻,韓復榘、石友三也赴前線督戰,誓言不勝不休。戰鬥非常慘烈。直到15時,褚玉璞終於不支,向東潰退。打掃戰場后統計,此戰韓復榘軍斃敵2000,俘敵4000。此戰,韓復榘從直魯聯軍手裡繳獲了最新式武器花式機關槍(德制衝鋒槍)3000挺。
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后,國民黨政府軍繼續“北伐”,進逼山東。1928年3月31日,蔣介石率北伐軍渡過長江。4月7日,在徐州誓師北伐,第二次北伐開始。警衛第一師拱衛北伐軍總司令部。9日,進攻號角吹響,北伐軍全線總攻。12日,警衛第一師、警衛第二師隨北伐軍從隴海鐵路撲向直魯聯軍,直魯聯軍不敵,全線潰退。孫明瑾向全團轉發總司令部電文:“敵軍逃跑,沿鐵路追擊!”孫元良團長率一團奮勇追擊。20日,北伐軍攻佔濟寧,直魯軍張宗昌殘部退向泰安一帶。北伐軍繼續北進,30日對濟南發起總攻,張宗昌棄城北逃。5月1日,北伐軍攻克濟南。張宗昌一路潰敗,本想聯合褚玉璞回奉,但結果卻受到張學良和白崇禧的雙方夾擊。灤河會戰是1928年“二次北伐”的最後一戰。會戰以國民革命軍第1至第4集團軍抽調部隊組成的東征軍和張學良統轄的奉軍為一方,張宗昌、褚玉璞的直魯聯軍為另一方,雙方在灤河兩岸展開激戰。至9月23日,以徹底消滅直魯聯軍而告結束。張宗昌殘部5萬人全部被白崇禧收編,直魯聯軍徹底覆滅。至此北洋軍閥集團最後一支殘餘勢力在中國大地消失,中國政局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戰後改編


直魯聯軍原為北洋的河北和山東部隊,二次直奉大戰後依附奉系,1928年奉軍主力敗退出關,直魯聯軍被蔣收編,編成21、41、48、58等師。劉珍年21師被 韓復榘打敗,離開山東后被 李仙洲接管,成為中央嫡系;陳耀漢58師調到南京擔當警衛師,師長 張靈甫,後來成為王牌74師的主力師;41和48師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合成第10軍,徐源泉任軍長。

知名將領


張宗昌
張宗昌(1881年—1932年),字效坤,山東省掖縣人。綽號“狗肉將軍”、“混世魔王”、“長腿將軍”、“三不知將軍”、“五毒大將軍”、“張三多”等,奉系軍閥頭目之一。張宗昌曾殘酷鎮壓青島日商紗廠工人,造成“青島慘案”。
1899年 赴東北謀生,后流落到俄國海參崴。1912年任江蘇省第三師騎兵第三團團長、第五旅旅長。1913年7月,投靠馮國璋,先後任江蘇陸軍軍官教育團監理、江蘇將軍公署副官長、侍從武官長。后改任江蘇暫編第一師師長。率部進攻0軍,任第二路總指揮。1920年兵敗,所部被解散。1921年至奉天張作霖處先後任巡署高級顧問、憲兵營長、綏寧剿“匪”司令、綏寧鎮守使。1923年任東北第三混成旅旅長。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時任奉軍第二軍副軍長。二次直奉戰爭后,改任宣撫軍第一軍軍長。
1925年初,任蘇皖魯剿匪司令。4月任山東軍務督辦。7月兼任山東省省長。1926年初,任直魯聯軍總司令。
1927年6月,任第二方面軍團長。
1928年8月,兵敗下野,一度亡命大連、日本。督魯3年,橫徵暴斂,捐稅多達50餘種。曾殘酷鎮壓青島日商紗廠工人,造成“青島慘案”;鎮壓濟南工人運動,殺害工運領導人魯伯峻、朱錫庚、史得金、宋伯行等。1932年由日本回國,遷居天津租界。同年9月3日被山東省0參議鄭繼成槍殺於津浦鐵路濟南車站。
李景林
李景林(1885—1931),字芳宸,出生於清光緒十年(1885年),河北省棗強縣人。幼承父藝,從學技擊,在家鄉習燕青門及二郎門等武術。少年入奉天的“育字軍”(清朝辦在瀋陽的學生軍校)。因他聰穎及武術基礎好,受到軍中“管帶”(清朝軍官的職稱)宋唯一的喜愛。宋唯一是武當丹派一位劍俠,對李景林單傳秘授了武當劍法。八國聯軍入侵中國,“育字軍”解散,師徒從此各奔前程。於塞外得皖北異人陳世鈞(1821年—1932年)授以劍術。
1931年12月3日,因突患痢疾,在濟南病故,年僅四十七歲。生前友好鄒聲遠曾有詩云:“龍泉之尺鬼神驚,起舞寒光耀眼明,君家絕技應無各,傳與群美後代光。”李景林先生一生戎馬生涯而致力於中華武學,堪稱楷模。
褚玉璞
褚玉璞,1887年出生,山東省梁山縣拳鋪鄉褚庄人。字蘊山。
1913年8月,褚玉璞率土匪二三百人投靠軍閥馮國璋的張宗昌部,隨袁世凱鎮壓國民黨發動的“二次革命”。
1918年春,褚玉璞任團長。
1921年初,張宗昌部被江西督軍陳光遠殲滅,褚玉璞逃往瀋陽,投靠奉系軍閥張作霖。
1924年9月,張作霖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褚玉璞隨張宗昌入關,褚玉璞率先鋒軍抄直軍後路,奇襲灤州,直軍全線崩潰,褚玉璞升任軍長。
1925年5月,張宗昌任山東省軍務督辦,褚玉璞任前敵總指揮。11月22日,褚玉璞勾結英帝國主義,逮捕了中共設在英租界義慶里40號的中共地下黨員江振寰等15人,並於翌年4月15日在天津南開廣場將這些革命志士槍殺。是年8月,又破壞設在英租界求志里的中共天津地委機關,殺害了地委書記季達等人。
1926年1月,褚玉璞進攻馮玉祥國民軍,先後佔領天津、北京,被張宗昌任命為直隸省軍務督辦。10月9日,褚玉璞晉陞為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1928年4月,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被擊潰,褚玉璞化裝逃往大連。
1929年3月,褚玉璞潛回山東收羅舊部,伺機東山再起,被軍閥劉珍年捉獲。
1929年農曆8月20日,褚玉璞在牟平縣被處死。韓復榘任山東省政府主席時,移葬於汶上。
孫殿英,乳名金貴,字魁元,河南永城人,1889年生。從1914年先投奔河西悍匪張平,1922年再投河南陸軍第一混成團團長兼豫西鎮守使丁香玲,1925年春轉投鎮嵩軍將領、豫陝甘剿匪副總司令憨玉崑,憨玉崑 戰敗,孫殿英又改投國民三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葉荃部,任旅長,不久升任師長。隨後,國民三軍由河南開赴陝西,孫殿英不肯離開自己有影響力的地頭,中途脫離國民三軍率部竄入伏牛山,繼續招收土匪、道徒入伙,擴大隊伍。
孫殿英雖然拉起了一支隊伍,但在軍閥混戰的局面下,不投靠大軍閥就難以生存。孫殿英知道當時的山東軍務督辦張宗昌也是土匪出身,可以說氣味相投,於是派人請求張宗昌收編,張宗昌也欣然應允。1925年秋,孫殿英率部開始了大流竄,由豫西竄往山東,沿途所經之地,大肆姦淫擄掠,給人民造成極大的災難。孫殿英竄往山東濟寧后,被張宗昌委為第五師師長,下轄兩下旅共五六千人。
1926年春,孫殿英率部在河北滄縣一帶參加了張宗昌與李景林聯合向國民軍反攻的戰鬥,孫殿英襲擊了國民三軍所屬徐永昌部,為張宗昌立下了第一次戰功。事後,張宗昌將孫部改編為直魯聯軍第三十五師,不久又擴編為第十四軍,孫殿英任軍長。1927年春,孫殿英在直隸軍務幫辦徐源泉的指揮下,在南京附近參加了孫傳芳對北伐軍的戰爭。不久,又調往直隸大名,兼任大名鎮守使。這年秋天,孫殿英又被張宗昌派往豫北,與馮玉祥部交戰。不久,奉軍與直魯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打敗,向北潰退。孫殿英率殘部退往天津,后又退往薊縣、馬蘭峪一帶。這時,何成浚奉蔣介石之命策動孫殿英投降。孫殿英見走投無路,只得接受改編,被蔣介石任命為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
方振武
方振武(1885~1941),原名方運策,字叔平、壽縣瓦埠鎮人。出生於貧寒家庭,母早逝,父靠挑擔賣油為生。方振武十五、六歲時,即以挑水為業。
民國6 年(1917 年),方振武由日本回國,根據孫中山指示,到徐州、山東、聯絡舊部,組建“鐵銅隊”,準備重建革命武裝。民國13 年9 月,方振武參加孫中山在韶關北伐誓師,被任命為北伐軍支隊司令,后因北伐軍回師廣州戡亂,方振武遂重返北方。是年,投奉系軍閥張宗昌部,任梯隊司令,後任直魯聯軍軍長。民國14 年10 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后,方振武在肥城起義,率部脫離張宗昌,加入了馮玉祥的國民軍,任國民軍第四軍軍長。
徐源泉
徐源泉(1886年 - 1960年),湖北黃岡(今屬武漢)人。奉系軍閥分支直魯聯軍將領,二次北伐后,編入國民革命軍。抗日戰爭初期,曾在南京,合肥一帶阻擊日寇,不久卸職,任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武漢解放前逃往香港九龍。
七七事變后,曾任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兼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參加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武漢失守后,擅自率余部撤到平漢路西,李宗仁以其違反軍令,押解西安,電請蔣介石將其撤職查辦。1942年,經軍法總監何成浚求情,方無事釋放至渝,任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
黃百韜(1900—1948),又名黃伯韜,字煥然,號寒玉,祖籍廣東梅縣,漢族客家人。國民革命軍將領。國軍陸軍上將,兵團司令官。初在江蘇省防部隊任排長、連長。被奉系軍閥張宗昌俘虜后,投靠奉系,升任直魯聯軍旅長。張宗昌被蔣介石消滅后,投靠蔣介石,任國民革命軍第41師師長、冀察戰區參謀長、國民革命軍司令部高參、第三戰區參謀長、陸軍中將、中華民國陸軍第二十五軍軍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華民國國軍第七兵團司令。1948年11月22日在淮海戰役中陣亡。1949年1月被追贈為陸軍上將。
劉珍年
劉珍年(1897-1935),字儒席,出生於河北省南宮縣一個農村小地主家庭。1918年在南宮縣中學畢業后,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1922年畢業后,在東北奉系軍閥李景林部任排、連、營長等職。1926年,李景林部被馮玉祥擊敗,所屬部隊編入直魯聯軍,劉在褚玉璞部任十六旅旅長。因過失被革職后,投靠山東張宗昌任團長,後任方永昌部121旅旅長。1928年4月,蔣介石二次北伐,張宗昌敗北。劉珍年奉方永昌之命東撤膠東,立足之後便把自稱為膠東防禦司令的方永昌逼走,改旗易職,投靠蔣介石,領得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一軍的番號,劉任軍長。1928年8月進駐煙台後,以第一軍的名義,將方永昌、張宗昌在膠東的殘部和地方雜牌軍改編成5個師,組建11個民團大隊。1929年,蔣介石將暫編第一軍改番號為陸軍第二十一師。劉珍年對此很不滿意,自封為第十七軍長,在軍旗旗褲上一邊寫著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一師,一邊寫著第十七軍。出布告署名,時而軍長,時而師長。
劉珍年獨霸膠東,與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矛盾日益加深,遂於1932年9月在掖縣萊陽爆發“韓劉之戰”。蔣介石以“調停”戰事為名,將劉珍年調防浙江溫州。1933年5月將劉逮捕,以“縱兵殃民”罪,於1935年5月13日在南昌處決。
馬本齋
尤素夫·馬本齋(1901—1944年),是抗日英雄馬本齋的經名,原名馬守清,男,回族,共產黨員,河北滄州獻縣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創建人,抗日民族英雄。他率領回民支隊馳騁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戰,威名遠揚。毛澤東同志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1944年隨部隊赴延安途中,馬本齋帶狀皰疹發作,又感染肺炎,病逝於山東莘縣。2009年9月,馬本齋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1921年冬天,19歲的馬本齋經朋友的介紹,加入了張宗昌的部隊。入伍的第一天,馬本齋領到一支六五式步槍。他琢磨射擊要領,爬冰卧雪,一練就是幾個鐘頭。槍法越練越准。當時,軍中多是目不識丁的文盲。馬本齋粗通文墨。半年後,被提升為班長。不久,又被提升為排長。
1922年,馬本齋被選送到“東北講武堂”學習。在那裡,他受到了幾乎殘酷的軍事訓練,掌握了較為系統的軍事知識。
1924年9月,馬本齋從講武堂畢業,被提升為連長。回到部隊,適值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他被任命為擔負後勤運輸的“杠子營”營長。
1928年春,馬本齋率“杠子營”隨劉珍年的部隊開到膠東萊陽。在一次戰鬥中,馬本齋運用強攻和奇襲相結合的戰術,取得了勝利,被任命為團長。後來,隨軍駐防膠東牟平一帶。1928年,張宗昌被蔣介石的北伐軍擊敗。其將領劉珍年乘機脫離張部,割據膠東。馬本齋所部歸劉珍年節制。
施中誠
施中誠(1898—1974),字朴如,安徽省桐城人。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抗日名將,曾任國民黨嫡系王牌軍——國民革命軍第74軍第三任軍長、100軍軍長、第十一綏靖區副司令、台灣中部防守司令部副司令等職務。
施中誠童年喪父,稍長到山東投靠伯父施從濱,1920年入保定將弁學堂。
1923年畢業后,在施從濱部下任見習排長。
1925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山東軍務督辦張宗昌,委任施從濱為第二軍軍長兼前敵總指揮,在徐州、蚌埠一線與孫傳芳部作戰。施從濱陷入重圍,被孫傳芳俘獲后處死。施妻請求張宗昌對其侄施中誠給予關照。
1926年春,施中誠由排長被提升為團長,三年後,再升煙台警備司令。

沿革


1924年直奉軍閥重新開戰,李景林與張宗昌兩部均屬雜牌,急於立功以取得張作霖的信任,故作戰極其奮勇。李景林、張宗昌各率奉軍一部搶先入關,沿途大肆收編直系殘部,擴充勢力,迅速成為奉軍中實力最強的兩個。不久,李、張先後被臨時執政府任命為直隸軍務督辦和山東軍務督辦,並將部隊改稱直軍和魯軍。
李景林
李景林
為了共同對付馮玉祥的國民軍,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在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李景林任總司令,張宗昌任副總司令。不久李景林被國民軍打敗,退守山東。1926年李景林下台,張宗昌任總司令,張部褚玉璞任副司令,徐大同任參謀長。
1927年初,直魯聯軍南下,進駐上海鎮壓了上海工人第二次起義。同年3月,上海工人發動了第三次武裝起義,直魯聯軍被趕出上海,張宗昌和褚玉璞狼狽逃回濟南。
1928年4月,國民黨新軍閥沿津浦路北上;馮玉祥集團軍由豫東攻入魯西。雖然日本軍國主義者公然出兵侵入濟南支持張宗昌,但已不能挽回敗局。於是張宗昌、褚玉璞率敗兵由濟南很快潰退,經德州、滄州、天津,一直退到灤河東岸。張、褚曾要求班師回奉,張學良因他們的軍隊紀律太壞,不準退回關外。張、褚的幾萬殘兵分駐灤東五縣。除褚玉璞七軍團主力,由徐源泉率領,在天津經何成濬收編,歸蔣介石;方永昌殘部,由劉珍年率領,在膠東投蔣介石外,其餘所有張、褚殘部,均被張學良和白崇禧派兵繳械。張褚二人在軍隊繳械后,逃往大連,受到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庇護。后褚玉璞又由大連返回膠東拉隊伍,被劉珍年活埋。

所轄各部序列


陸軍:
第一軍,軍長張宗昌(兼)、張敬堯,駐濟南,轄暫編第三、第十一、第十三、第十七、第二十二、第六十四、第六十九、第七十、第七十一、第七十二、第七十四師;
第二軍,軍長施從濱、張敬堯,轄中將、少將支隊各1個;
第三軍,軍長程國瑞,駐泰安,轄第二十六、第四十六、第五十六師;
第四軍,軍長方永昌,駐嶧縣,轄第二、第八兩個少將支隊;
第五軍,軍長王棟,駐魯東南一帶,轄第二十、第二十一師;
第六軍,軍長褚玉璞(兼)、徐源泉;
第七軍,軍長許琨,駐韓庄,轄第五、第二十七、第四十七師和第一四三、第一五七旅;
第八軍,軍長畢庶澄、柴永升,駐壽張,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八十師;
第九軍,軍長朱泮藻、姜明玉;
第十軍,軍長杜鳳舉、吳樽卿,駐臨城,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上校支隊;
第十一軍,軍長張宗輔、王翰鳴,駐沂州,轄第一一四、第一一七、第一六三旅;
第十二軍,軍長魏聯珉、馬玉仁、寇英傑、萬選才;
第十三軍,軍長劉志陸,駐濟寧,轄第六十一、第六十二師;
第十四軍,軍長馬濟、孫殿英;
第十五軍,軍長徐光志、袁振青、陳文釗,駐濟寧,轄兩個少將支隊;
第十六軍,軍長謝玉田;
第十七軍,軍長曲同豐、謝文炳;
第十八軍,軍長王普;
第十九軍,軍長劉鳳園;
第二十軍,軍長李藻麟;
第二十一軍,軍長王維城;
第二十二軍,軍長李征五;
第二十三軍,軍長楊清臣,駐鄆城;
第二十四軍,軍長潘鴻鈞;
第二十五軍,軍長毛思忠;
第二十六軍,軍長張萬信;
第二十七軍,軍長李耀昌;
第二十八軍,軍長紀元林;
第二十九軍,軍長張繼武;
第三十軍,軍長毛思義;
第三十一軍,軍長武衍周;
挺進軍,總指揮王振、賈濟川;
騎兵軍,軍長張沁元;
預備軍,軍長許琨;
直魯豫聯軍第一軍,軍長王兆中;
直魯豫聯軍第六軍,軍長王月修;
第六十七師,師長張克瑤;
獨立第六旅,旅長張俊;
炮兵獨立旅,旅長林泰;
騎兵旅,旅長吳致臣;
工兵旅,旅長王砥周;
工兵總監宋保善;
衛兵司令程祥本;
運輸司令韓文友;
憲兵司令田友望;
鐵甲車司令車合夫(白俄羅斯人)、米洛夫(白俄羅斯人)、劉世安;
白俄軍,司令聶卡耶夫(白俄羅斯人);
工兵集團長張震寰;
騎兵集團長吳樽卿(兼);
幼年學兵團,團長張幼卿;
義威軍衛隊旅,旅長周鴻昌;
義威軍第一團,團長鍾震國;
軍事實習所,所長曲同豐;
將校實習學校,校長曲同豐(兼);
軍需學校,總辦朱泮藻。
海軍:
1925年張宗昌任山東軍務督辦后,派其第八軍軍長畢庶澄率部於當年10月進駐青島,併兼任渤海艦隊司令,吳志馨為副司令。畢到任后,將“肇和”艦改名“澄和”艦,“同安”艦改名“效安”艦。
二、東北渤海艦隊
1926年11月,東北海軍司令沈鴻烈率東北海防艦隊抵青,與渤海艦隊合編為東北渤海艦隊,畢庶澄任司令,沈鴻烈任副司令。1927年3月畢庶澄以“謀叛”罪被張宗昌處死後,張宗昌兼任東北渤海艦隊總司令,沈鴻烈為第一艦隊司令,吳志馨為第二艦隊司令。
三、海軍總司令部
1927年7月,張作霖改組陸海軍隊,將東北渤海艦隊改番號為海軍總司令部,張宗昌兼任總司令。原東北海防艦隊為第一艦隊,駐青島;原渤海艦隊為第二艦隊,駐長山列島。沈鴻烈任第一艦隊司令兼兩艦隊總指揮,吳志馨為第二艦隊司令(后凌霄)。
四、東北海軍總司令公署
1927年11月,北洋軍閥政府將設於青島的海軍總司令部改為東北海軍總司令公署,委沈鴻烈為總司令。海軍總司令公署設軍衡、軍需、軍械、軍醫、輪機、秘書、參謀、副官8個處。轄:
第一艦隊,艦隊長凌霄,駐青島。轄海圻、海琛、肇和、鎮海、同安、華甲6艦。
第二艦隊,艦隊長袁方喬,駐長山列島。轄定海、永翔、楚豫、江利、海鷗、澄海、海霆、海燕等10艦。
駐青島部隊尚有海軍陸戰隊兩個營和教導大隊、飛機大隊、保安大隊、海軍陸戰隊初級軍官養成所、海軍陸戰隊軍士訓練所等。
1928年7月日軍出兵膠濟線后,東北海軍總司令公署於當月由青島移駐瀋陽。
空軍:
設有山東航空司令部。1926年,山東軍務督辦張宗昌將其由東北帶來的航空隊(“飛豹”隊)擴編為山東航空司令部,趙翔陸任司令,袁振銘任副司令,崔黃初任參謀長,下設3個隊。“飛豹”隊長盛建莫,“飛雁”隊長王秉傑,“飛雕”隊長袁佩倫。
另有山東航空學校,1926年在濟南建校,趙天豪任校長,張蝶村任教育長,共有學員18人。1928年國民革命軍第二次北伐,張宗昌兵敗北逃,其部眾多被遣散,嫡系部隊隨其逃到山海關,由徐源泉統率投降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被白崇禧改編為第四十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