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安國軍的結果 展開

安國軍

奉系軍閥軍政組織

安徠國軍為中華民國15年(1926年)成立的武裝力量,由十五個省聯合組建,總司令為張作霖。“安國軍”一稱號最早源自唐至遼時藩鎮,歷稱保義軍、鎮國軍、感化軍、保平軍。治邢州(即今河北邢台市)。

人物簡介


1926年7月北伐開始,北伐軍先打吳佩孚,再攻孫傳芳,最後打奉系,不到一年時間既控制了全國半壁江山。

人物經歷


11月29日,經張宗昌、孫傳芳二人提議,以直、魯、豫、蘇、皖、閩、浙、贛、陝、晉、察、熱、綏、吉、黑15省名義組織安國軍,公推張作霖為安國軍總司令。
1927年4月日本田中義一上台後,向張作霖強索鐵路權,逼張解決所謂“滿蒙懸案”,從而激起了東北人民的反日怒潮。9月4日瀋陽兩萬人示威遊行,高呼“打倒田中內閣”。
張作霖在山東戰場上失勢,日本政府認為他在中原已難有作為。
徠1928年6月退出京津一帶,向東北收縮。
6月4日,張作霖乘專列返回東北,途經皇姑屯車站附近的三洞橋時,被日本關東軍埋設的炸藥炸成重傷,當日死亡。

歷史發展


1926年11月,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推進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為抵抗北伐,張宗昌、孫傳芳於30日聯名發出通電,擁戴張作霖為安國軍總司令,統率所有奉軍直魯聯軍和東南五省聯軍等軍事勢力。12月1日,張作霖在天津就任安國軍總司令,任命張宗昌、孫傳芳、閻錫山為副司令,楊宇霆為總參議,並組成安國軍總司令部。張(宗昌)、孫、閻先後在濟南、南京、太原宣布就任安國軍副司令。安國軍總司令部組成后,以奉軍主力進入河南援助吳佩孚反攻湖北,以直魯聯軍及部分海軍協助孫傳芳五省聯軍,在南京、上海一帶抵抗國民革命軍的進攻。至次年春,直魯聯軍和五省聯軍戰敗,吳佩孚率直軍殘部退守河南中部。1927年6月18日,為重新組織力量繼續與國民革命軍對抗,張作霖在北京組成安國軍軍政府,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將奉軍和直魯聯軍、五省聯軍余部正式合編為安國軍陸軍第1~第7方面軍團共40個軍及海軍3個艦隊、空軍5個航空隊,號稱數十萬人。孫傳芳、張宗昌、張學良、韓麟春(后楊宇霆)、張作相吳俊升褚玉璞分任7個方面軍團軍團長,張宗昌兼海軍司令,周培炳任空軍司令。安國軍正式組成后,在津浦、京漢和隴海鐵路同國民黨軍展開較量。7月,孫傳芳、張宗昌率第1方面軍團、第2方面軍團反攻並奪取徐州。8月,孫傾其所部11個師和6個混成旅反攻江南,同國民黨軍戰於南京附近龍潭,大敗。10~12月,張作霖調奉軍主力,任命張作相、湯玉麟為京綏線正、副總指揮,張學良、楊宇霆為京漢線正、副總指揮,同晉軍(已改編為北方國民革命軍)戰於京漢線,取得暫時勝利。同時,張宗昌率魯軍與馮玉祥國民軍在隴海線較量,先勝后敗。1928年1~3月,各部相繼整訓和擴充。4月國民黨軍第二期北伐開始后,安國軍分為四路防禦,阻止國民黨軍北伐。至5月,各路軍相繼潰敗,損失慘重。6月初,奉軍撤向關外,途中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炸死。第二期北伐結束后,余部被改編。

名稱起源


“安國軍”最早起源為藩鎮名。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以興鳳隴節度使號為保義軍,治鳳州(今陝西省鳳縣)。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年)以陝虢節度使號為保義軍,治陝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五代後梁改為鎮國軍,原鎮國軍改為感化軍。後唐複名保義軍。北宋初又改名保平軍。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年)改昭義軍置。治邢州(即今河北邢台市)。唐同光元年(923年)改名安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