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河

渤海獨流入海河流

灤河,渤海獨流入海河流,一般歸入海灤河水系的灤河水系。古名渜水,因發源地有眾多溫泉而得名。渜后訛為濡。濡、灤音相近,後唐朝演化為灤,元朝又稱“御河”或“上都河”。發源於河北省豐寧縣,流經沽源縣、正藍旗、多倫縣、隆化縣、灤平縣、承德縣、寬城滿族自治縣遷西縣遷安市盧龍縣、灤縣、昌黎縣、在樂亭縣南兜網鋪注入渤海。全長888公里。

灤河也是河北省北部東部的主要水源,有著名的引灤入津工程,將河水引入天津市區。

受氣候影響,灤河徑流年際變化較大;輸沙量較大,但比海河小,灤縣站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2270萬噸。幹流開發較晚,20世紀70年代末,始有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等水利工程。

幹流概況


河流走向

灤河古稱濡水,發源於河北省豐寧縣巴彥圖古爾山麓駱駝溝鄉東部的小梁山(海拔2206米)南麓大古道溝。向西北流經壩上草原沽源縣轉北稱閃電河,經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轉向東南,經多倫縣南流至外溝門子又進入河北省豐寧縣。在內蒙古境內有黑風河、吐力根河(吐里根河)匯入后稱大灤河,至隆化縣郭家屯會小灤河后稱灤河。
河流蜿蜒於峽谷之間,至潘家口越長城,經羅家屯龜口峽谷入冀東平原,流經遷西縣、遷安市、盧龍縣、灤縣、昌黎縣、至樂亭縣南兜網鋪注入渤海。河流全長888公里(《河北省志·地理志》稱877公里),流域面積4475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4394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44.23億立方米。流域長度435公里,平均寬度103公里,流域平均比降5.17‰,河道平均比降2.65‰。
灤河水系及位置圖示
灤河水系及位置圖示

河道特徵

河源段:外溝門子以上為河源段。河床海拔從源頭1800米以上降到1145米,落差近700米,平均比降為2.5/1000,河谷寬淺,主要流經內蒙古草原地帶。
上游段:張百灣以上為上游,河床高程由1145米降到423米,落差達720米,平均比降達3.1/1000,由於水量小,水力資源並不豐富,理論蘊藏量為10萬千瓦,單位蓄能僅有424千瓦/公里。本段河流穿行於壩緣及冀北山地區,河流下切劇烈,河曲發育,彎曲係數為2,凹岸多為懸崖陡壁,凸岸多為礫卵沙灘,河床多由卵石粗沙組成,河漫灘不發育,河谷呈“V”型,水面寬度平水期35-45米,是典型的年輕河谷地貌。
中游段:從張百灣到灤縣為中游段,河床高程由423米降為25米,落差近400米,河道比降僅1/1000。但由於水量增大,水能理論蘊藏量為30萬千瓦,單位蓄能758千瓦/公里。本段橫穿燕山,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地貌,在山嶺處形成山地峽谷,多為“v”型,在盆地區則形成寬谷,寬谷與峽谷外貌相差很大,如遷安盆地和附近桑園的灤河河谷就完全不同。潘家口以上河谷較窄,以下的河段寬闊,河床處於中老年期,河曲發育,多分汊,江心洲,邊灘眾多,為辮狀水系,水面寬,河床組成物質較細,多沙卵石。
下遊河口段:灤縣以下為下遊河口段,此段基本上屬灤河三角洲地區,河寬平水期400米,洪水期2000米,河谷寬闊,曲流漫灘發育,多分汊,河床主要由細沙組成,河漫灘多由亞粘土,亞沙土組成。由於河道比降小(僅0.28/1000),流速減緩,水流挾沙能力減低,泥沙大量沉積,河床逐漸抬高,向“地上河”發展。且泥沙不斷在河口區堆積,使三角洲逐漸向外推進。
灤河流經壩上草原段
灤河流經壩上草原段

河道形成

公元前15萬年以前的中更新世,灤河由遷西向南,經照燕州、新河山、台頭、北觀,從北觀沿今還鄉河南流,在豐潤出山後,形成了灤河洪積一衝積扇。另有人認為,除去上述河道外,還有其它幾條河道。大約在公元前15萬年左右,灤河被古沙河襲奪后,便在遷西縣城北折而東流,經忍字口,至印字峪,循古沙河河道由遷安向南流,形成了大致以遷安為頂點的晚更新世(公元前15萬年~前1萬年左右)洪積—沖積扇。
約在公元前2萬~前1萬年的晚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初期,青龍河西支奪了灤河河道,迫使灤河由遷安向東改道,從白各庄向東南流,至盧龍會青龍河,至灤縣出山。公元前7500~前3000年的中全新世,海岸線在渤海灣北岸已上升到丰南、小集、大佟庄、胡各庄、樂亭、劉台庄、團林、大蒲河一線,灤河在樂亭以北形成沖積平原,以南入海並建造了三角淵。中全新世末期(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海岸線又後退到新寨、蔡庄、胡家坨一線,灤河也隨之深入到蔡庄一帶。其時,灤河就是現在的溯河。
灤河樂亭縣入海口段
灤河樂亭縣入海口段
末期(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海岸線又後退到新寨、蔡庄、胡家坨一線,灤河也隨之深入到蔡庄一帶。其時,灤河就是現在的溯河。

河道變遷

秦—宋代之間,有關灤河的文字記載不多。據《水經》記載,“濡水(今灤河)從塞外來,東南過遼西令支縣(約在今遷安縣西)北,又東南過海陽縣(約在今灤南縣)西,南入於海。”這說明三國、晉時的灤河位於今河道以西、溯河以東,由樂亭南入海。又據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濡水(今灤河)又經牧城南分為二水,北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也,東經樂安亭(今樂亭東北1公里)北,東南入海;濡水東南流,經樂安亭南,東與新河故瀆合。”這說明北魏時的灤河下游已在樂亭南北分流,但主流仍到樂亭以南入海。
另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記載,從秦至宋,灤河均在樂亭以南,基本是隨著海岸線的後退而延伸,河道擺動幅度不大。至700年前的南宋末年,海岸線已後退至閣樓坨、閏各庄、湯家河、董庄一線,灤河河道也向南伸至王灘、趙灘附近。
元代以後,灤河河道的變遷改道開始頻繁。據《元史·河渠志》、《灤縣誌》和《天下郡國利病書》的記載,元時,灤河主流經過今馬城、史家口、徐家店、樂亭、毛庄、胡家坨,循老灤河故道,於東麥港附近入海。其中,元泰定元年(1324年)以前,灤河曾從其西岸的王家閘(今馬庄東北2.5公里許,已湮)分出支河叫青河。青河又分東西兩支,西支青河從王家閘,經蔡家營、許家墳、南閘頭(今暖泉)、破橋(今城子)、南套、沙溝、宋道口、澤頭(今澤坨)、陶頭、大楊各庄、公安橋(今公案橋)、坨里、薛各庄,曹嶺,於蠶沙口(今柳贊西)附近入海。這條河道就是“由蘆台經黑羊河、蠶沙口、青河至灤州”的運糧河故道(《灤河志》),也即《天下郡國利病書》所說的“秦漢以來漕運故道。”該河道從暖泉至公案橋,河身猶存,曰青河;從公案橋至坨里,東西向古河道殘存,可能是新河故道;從坨里至蠶沙口為今溯河故道。東支青河不見文字記載,但據明天啟年間的《樂亭縣誌》記載,“景泰壬申(三年,1452年)大水,灤河徙(河舊在城東,其城西故道,水可徙涉),至是竟至汀流河南流徙於城西。”由上可知,“河舊在城東”指樂亭以來的灤河主流(今老灤河),而“城西故道”可能就是青河東支,從王家閘與西支青河分流后,南下經任各庄、汀流河、杜林、劉海莊子,於古河附近入海。劉海莊子的古河道至今仍殘存,以南為今青河河道。
另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記載,至順元年(1330年)的古河道,僅有灤河主流和青河西支,而未有青河東支。
明代初期(永樂四年至景泰二年,1406~1451年),青河西支已湮沒,東支也逐漸變淺,但仍可徙涉,曰淀流河;主流是流於樂亭正東的灤河(今老灤河),曰葫蘆河。
景泰三年(1452年)大水,灤河由沙窩鋪(相當於今前沙鋪附近)決口,到汀流河南流,又經樂亭城西的青河東支河道,但下游在劉海莊子以南東移至大清河,在馬頭營入海。而城東舊河名為乾灤河,《中國歷史地圖集》萬曆十年(1582年)的圖幅中仍稱葫蘆河,此河勢一直沿續到天啟元年(1621年)。
天啟二年(1622年),灤河在汀流河決口,向南經石各庄、楊各庄、小聖廟、青坨,在新寨入景泰三年以後的青河東支下游(今大清河),在馬頭營入海。以後歷經129年,直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這條河道沒有大的變化。現新寨以北仍留有古河道的遺跡,汀流河以南的決口扇及石各庄、楊各庄、邊流河一帶的大溜沙質高地,地面上依稀可辨。
乾隆十七年(1752年),灤河決於大楊庄,分東西兩支南流入海。西支從大楊庄,經三合庄、閆各庄、前蘆河,於新開口附近入海;該河身仍很明顯,名為小河子。東支從大楊庄,經苑庄、王灘,在王灘以南入海;現在河道仍存,名為胡林河。以後,灤河多次決口,如嘉慶十三年(1808年)在史家莊決口,東入昌黎,但不久堵塞。
嘉慶十六年(1811年),灤河決於淀流河,東南流經樂亭西關、蔡庄、湯家莊,在海田村附近入海。現在古河道遺跡仍很明顯,聶庄以上稱消凌河,以下稱長河。此河身一直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仍有水。十八年大水,灤河在沙窩鋪決口,樂亭城鄉盡成澤國,主流行元時的灤河故道(今老灤河),取道老米溝和狼窩溝入海。
光緒九年(1883年),灤河在蔡家莊(可能相當於今馬城以北的蔡營)決口,向南分成數股,於長凝匯合後到南套入青河西支故道,名曰二灤河。蔡營決口扇及其以南的分流故道,今仍清晰可辨。十二年,此河淤塞,又行嘉慶十八年(1813年)的河道。
民國4年(1915年),灤河在史家口(可能是今昌黎縣小史家口)決口,大致循現河道東南流。民國27年(1938年)以前,灤河由甜水溝入海,以後由今河道入海。

水文特徵


徑流量

根據民國18年(公元1929年)至1984年灤河年徑流資料的統計,灤河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為46.1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為129億立方米,出現在1959年,最小年徑流量為12.7億立方米,出現在1981年,頻率為20%的年徑流量為63.7億立方米,預率為50%的年徑流量為39.9億立方米,頻率75%的年徑流量為26.9億立方米,頻率為95%的年徑流量為15.8億立方米。
灤河流域為典型的溫帶、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在蒙古高壓控制下,高空受西風槽影響,氣候寒冷乾燥。降水很少。夏季受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炎熱多雨。降雨的主要天氣系統是極鋒,但西來槽、切變線、西北渦、西南渦、颱風等都能形成降水。若遇兩個以上天氣系統相互配合,而且水汽豐富時,常可形成雨量大、歷時長、雨區廣的暴雨。春季基本仍是冬季環流系統控制,降水少,多風沙。加上氣溫回升快,常形成春旱。秋季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退卻較快,除退卻過程中形成陰雨天氣外,一般是秋高氣爽天氣。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特別是7S兩個月,全年降水又往往集中在幾次暴雨上。
灤河徑流年際變化較大。年徑流變差係數多在0.5-0.8,最大年徑流量與最小年徑流量的比值多在8倍左右,有的站甚至達10倍以上。支流興洲河、伊遜河、蟻螞吐河、武烈河瀑河、潵河等均在10倍以上。僅河源處於支流如大灤河、兔力根河、小灤河等徑流年際變化較小,年徑流變差係數為0.3-0.5,極值比為3-5倍。灤河不僅水量豐枯變化大,且常出現連續豐水或連續枯水。
灤河徑流主要來自降雨,因之,徑流年內分配和降水的年內分配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汛期自6月底到9月初,7、8月份內出現最大洪峰,冬春水量很少,3-4月由於融冰及融雪常形成不大的春汛。5、6月則因干早而出現歷時不長的枯水,雖歷時不長,但流量常低於冬季枯水期,而為全年最小值。

含沙量

灤河流域山區佔90%以上,且大多是石質山嶺,植被保存較好(植被覆蓋度為30-60%)。各河含沙量在河北省各河中是比較小的。上游干支流包括閃電河、大灤河、小灤河等含沙量多為1-2公斤/立方米。自張百灣以下的中游各支流,包括伊遜河、武烈河、長河等流域,有較多的黃土分佈,加上人類不合理的墾殖,加劇了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加大。伊遜河圍場站,伊遜河支流不澄河邊牆山站及蟻螞吐河下河南站含沙量都在20公斤/立方米以上,成為灤河泥沙主要源地之一,其它支流老牛河、瀑河、潵河等含沙量略小,一般為3-4公斤/立方米,青龍河含沙量只有2-3公斤/立方米。桃林口站為2.88公斤/立方米,是灤河含沙量小的支流之一。灤河流出燕山,至灤縣站含沙量為4.76公斤/立方米。灤縣以下流入平原,流緩沙沉,含沙量又有所減小,但因下遊河道甚短,很快到達入海口,泥沙在河口處堆積,形成灤河三角洲。
灤河的輸沙量比海河小,灤縣站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2270萬噸。但輸沙量年際變化大。灤縣站年輸沙量最大值為8790萬噸(1959年),最小值為235萬噸(1951年)。最大值為最小值的37倍。
各河輸沙量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大約90%集中在汛期(6-9月),尤其7、8月沙量最大。汛期以外各月特別是冬春枯水期沙量很小。個別河段接近於零。

主要支流


灤河源遠流長,沿途接納了眾多支流,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有9條,即小灤河、興洲河、伊遜河、武烈河、老牛河、柳河、瀑河、潵河及青龍河。支流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是伊遜河,長度和水量最大的是青龍河。
小灤河,蒙語稱“庫爾奇勒河”,因它是灤河上游一條主要支流。故得名小灤河。小灤河發源於塞罕壩上老嶺西麓,流向由北向南,至隆化縣鄭家屯匯入灤河,河寬30-60米,河床為砂卵石,常年有水。
瀑河,亦名“寬河”,又名“豹河”,古稱“高石水”。《明史·地理志》載:寬河守御千戶所“東南有寬河,一名豹河。”《承德府志》載:豹河,一名瀑河。“源出州境之密雲溝黃土梁,蜿蜒一線,貫穿石罅,合諸山澗水始匯成川。(按:指平泉州)又南逕寬城之東,亦名寬河”。“瀑河洪水兇猛,聲似虎豹,故名。”瀑河源於平泉縣石拉哈溝鄉七老圖山西麓,由北向南穿過平泉縣,再進入寬城縣,至寬城縣瀑河口入灤河。
伊遜河,一名“伊松河”,俗名“羊腸河”。即古索頭水。據《欽定熱河志》載:“伊遜”是蒙語“九”的意思,是說這條河彎曲多,即“九曲河”、“羊腸河”或“伊遜河”。伊遜河是灤河較大支流。發源於圍場縣哈里哈老嶺山麓。流經圍場縣,於隆化縣存瑞鄉山咀村與蟻螞吐河匯流,南下入灤平縣,至承德市灤河鄉匯入灤河。支流蟻螞吐河又稱“山羊河”。“蟻螞”蒙語“山羊”之意。蟻螞吐河發源於圍場縣的燕格柏、桃山及石桌子三個鄉,流經圍場縣西北部,從山咀村注入伊遜河,蟻螞吐河水量變化較大,枯水期幾乎乾涸,洪水期洪量很大。
武烈河,發源於隆化縣太後梁一帶山谷中,上游有鸚鵡川、毛溝川及石洞子川,三支匯合於承德縣下中官村,始稱武烈河,過承德市納入行宮溫泉,故名熱河,后南流至王寶蓋注入灤河。河道在下中官村以上,寬僅500米,下中關村以下,寬500-1000米,河床為沙卵石,間有河灘地,兩岸山勢較低,黃土碩蓋較厚,耕地不少,且山坡亦多墾殖,水土流失嚴重。
老牛河,發源於承德粗子溝分水嶺,在山咀以上匯流了個支流后,始稱老牛河,南流有野豬河及白馬河注入,至承德縣下板城北注入灤河。河道上游寬約500米左右,至下游逐漸展寬至1000米左右,河床為沙卵石,三溝以上兩岸山勢較高,多有林木,三溝以下山勢漸緩,林木少而耕地較多。
柳河,原名“流河”。《大清一統志》載“柳河在府南,源出馬蘭關外霧靈山下,東流至板谷嶺,逕府南境又東至柳河口入灤河,亦名流河。”柳河發源於興隆縣南雙洞鄉六里坪山麓,八品葉嶺西麓。向西北流經興隆縣北側后折向東北。在興隆縣柳河口入灤河。常年有水。枯水季節水流平緩,汛期水大流急。河道遷回山嶽之間,急彎甚多。
潵河,有人寫成“灑河”。發源於興隆縣石廟子鄉的東八品葉。源頭為一清泉,稱“石井子”。泉水一年四季不停地向外噴灑,彙集成河,故名“灑河”。潵河自源地由西向東流,經石廟子、牛圈子、小子庄、半壁山、藍旗營、灑河南、三道河等7個鄉進入遷西縣境內。潵河處於燕山山脈的暴雨中心地帶,洪峰較大。由於流域內水土流失較輕,除洪水期7、8月份外,河水清澈見底。
洲河,俗稱“牤牛河”。《承德府志》載“以在古宜興州地得名”故稱興州河。后“州”演化為“洲”字。興洲河發源於豐寧縣化吉營鄉境內冰郎山(史稱沙爾呼山)的南北兩側,二源在化吉營村南匯合后水勢漸大,由西北向東南流經豐寧縣,南流入灤平縣,至張百灣入灤河。常年有水。易改道。
青龍河,為灤河水量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燕山山脈的七老圖山支脈南側的台頭山,流經凌源(屬遼寧省)、平泉、寬城、青龍等縣,於盧龍縣北桃林口穿過長城,經盧龍、遷安,於灤縣石梯子注入灤河。青龍河支流很多,在長城以北有大北河、五道河、頭道梁河、湯道河、都源河、星干河、起河、廣茶山河等,在長城以南有沙河、白羊河、螞蟻河、徐流河、涼水河、野河、翁家溝和教場河等。青龍河在桃林口以北為燕山山脈的深山區,幹流遷回於深山峽谷之間,坡陡流急,河道坡降在1/430-1/600之間,河谷寬一般為400-1000米,砂卵石河床。河流出桃林口後進入丘陵區,河寬平均500米,砂礫卵石河床,海拔70米左右,坡度約1/1000。青龍河在桃林口以北的燕山深山區恰是暴雨中心地帶,所以青龍河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勢猛、歷時短”等特點。洪峰流量可達600立方米/秒以上,多出現在7、8月份。歷史上青龍河洪水曾多次造成嚴重災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1930年、1949年、1959年、1962年的洪水,沿河均有部分村莊被洪水沖走,洪水還曾侵入盧龍、灤縣、樂亭的城廓,損失慘重。

流域概況


灤河為河北省第二大河。流域位於東經115°30′-118°45′和北緯39°10′-42°40′。流域南北長500公里,東西平均寬90公里。上游最寬處1175公里,下游最窄處12公里,流域面積4488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44070平方公里,平原810平方公里。
流域西南以燕山山脈與潮白-薊運河為界,北部和東部以蘇克斜魯山、七老圖山和松嶺與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相鄰,南面東側為洋河、飲馬河流域。西側為泝河流域。分水界不明顯,南臨渤海。整個流域西北高,東南低。由於流域所跨緯度大,因而自然地理條件南北差異較大。
灤河上游發源地為壩上高原。平均海拔1200-1500米,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表微波起伏,相對高度200米左右,低洼處為碟形窪地,以風積風蝕作用為主,灤河流過壩上高原后,進入冀北山地丘陵區,海拔1300-1500米,嶺谷高差500-800米,坡陡流急,河流下切強烈,地表破碎,黃土分佈廣。中游主要流經燕山山地,海拔800-1200米,向南逐漸降到200-500米,包括中、低山、丘隴及盆地等地貌類型。下游主要流經平原,包括燕山山前沖積扇、沖積平原及灤河三角洲,海拔大部分在20米以下,地表平坦,河谷寬淺,曲流發育。
灤河流域氣候南北相差也很懸殊。年平均氣溫由1℃增至11℃,1月氣溫由-2℃增至-5℃。月氣溫由17℃增至25℃,1月積溫由1600℃以下增至380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400-800毫米。氣候類型由寒溫帶乾旱和半乾旱氣候過渡到暖溫帶半濕潤氣候。自然植被由乾草原向南依次為森林草甸草原、針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到落葉闊葉林,丘陵坡地上多為灌草叢。相應的土壤有栗鈣土、黑土、草甸土、灰色森林上、棕壤、褐土及沼澤土、鹽土。在一些較高山地,又具有不同的垂直帶譜。

開發治理


蓄水工程

1979年灤河幹流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先後蓄水投入運行,78.60%的匯水面積得到了控制。其中潘家口水庫控制面積33700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2.930×10⁹立米;大黑汀水庫位於潘家口水庫下游,控制潘家口至大黑汀區間面積1600平方公里,總庫容為3.370×10⁸立米。1998年底,位於灤河支流青龍河上的桃林口水庫投入運行,控制面積5060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8.590×10⁸立米。至此,灤河全流域89.90%的匯水面積得到了控制。1998年位於灤河最大支流青龍河上的桃林口水庫啟用后,控制了灤河流域89.9%的匯水面積,調蓄了灤河下游(灤縣站)63.6%的徑流量,也使其泥沙量減少了99.3%。

引水工程

主要是引灤入津工程。主要為解決天津城市城市用水問題而建。1981年9月經國務院於決定興建,跨流域從300多公里以外引灤河水。工程起點為河北遷西縣大黑汀水庫,穿燕山余脈,使灤河水西流,循黎河入於橋水庫,經州河、薊運河,轉輸水明渠,引入天津市區。整個引水工程途經河北省遷西縣、遵化縣及天津市薊縣、寶坻縣、武清縣、北辰區,全長234公里。沿線築有隧洞、泵站、水庫、暗渠、管道、倒虹、橋閘等215項工程。工程於1982年5月全線開工,翌年9月11日通水,比原計劃提前兩年竣工。引灤入津工程發揮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在正常情況下每年可輸水10億立方米,為天津市提供了一個穩定可靠的水源,緩解了天津城市用水緊張狀況,結束了天津市民喝鹹水的歷史,改善了工業用水條件,從而促進了天津經濟的發展。同時,這一工程還產生了一定的環境效益,為恢復海河排水功能,控制地面沉降,為城市綠化創造了條件。

河道治理

遷安市灤河生態防洪工程,2003年4月正式開工,2005年8月,黃台湖景區正式開放,2007年5月,灤河生態防洪續建工程開工,2008年4月遷安三里河改造工程景觀工程開工,當年5月工程全面竣工,投資22億,實施各種工程總量7500萬立方米,加之這項工程延伸項目投資6億元的三里河綜合治理工程,總投資達到28億元。這項工程竣工形成的近萬畝黃台湖景觀,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成為河北省第一家城市河湖型水利風景區,這項工程帶來的經濟效益,新增保護土地面積6.5萬畝,城市防洪標準提高到50年到100年一遇。內容包括:在灤河遷安中段修築25公里長的防洪左堤,在東、西支流沙洲之上修建6公里長的防洪撤退路,沿左堤修建4道橡膠壩,在東、西支流交匯的灤河灣處第二、第三號橡膠壩之間挖湖築島。在大堤左側修築黃台山公園及周邊工程。

生態治理

2007年,河北省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在海灤河流域建設5座污水處理廠及約200公里的配套管網建設,項目貸款額度為8236萬美元,以增加54萬噸/日的污水處理能力,改善項目市以及下游地區的水資源質量。涉及唐山、承德、張家口(宣化)、保定4個城市。

編號洪水


2021年7月,海河流域灤河潘家口水庫13日14時入庫流量2390立方米每秒,依據水利部《全國主要江河洪水編號規定》,編號為“灤河2021年第1號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