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拉木倫河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
西拉木倫河,也寫作“西拉沐淪河”,為西遼河北源,蒙古語意為“黃色的河”,歷史上曾稱之為饒樂水、潢水、吐護真水、遼水、大潦水、巨流河等名稱。《呂氏春秋》、《淮南子》把它列為“中國六大川”之一,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對它有過記載。發源於大興安嶺山地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大紅山北麓海拔1420米的白槽溝,流經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林西縣、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於翁牛特旗與奈曼旗交界處與老哈河匯合成為西遼河。河長約380公里,流域面積約3.2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百岔河、碧流河、莎冷河、葦塘河、查干木倫河、少冷河(少郎河)等。
西拉木倫河的總落差達1134米,且集中在上、中游地區,加上兩岸群山環抱,被譽為“塞外小三峽”,水能資源豐富,但其中、下遊河水含沙量大,洪水期、枯水期水量變化顯著,容易發生水旱災害。
西拉木倫河以其河水鋪哺育了其流域內的各族人民,紅山文化史前文明早於黃河流域而被史學界譽為“祖母河”。建立遼國的契丹族也就發祥於這一流域。
西拉沐淪沿岸建有多處灌區、灌渠和電站樞紐工程,在引洪淤灌、植樹、養殖、發電等方面產生的價值甚大,但近由於乾旱、上游截水而造成的下遊河水斷流的現象也頻現。如何合理地調度水資源,實現上下游生態、農業和工業之間的均衡用水,避免過度、無序開發,讓西拉沐淪免受斷流之痛,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嚴峻課題。
名片圖:西拉木倫河上遊河段
西拉沐淪的走勢,大致由西向東,一路流經赤峰市克什克騰旗、林西縣、翁牛特旗、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等旗縣,最後在翁牛特旗東部大興鄉附近注入西遼河,全長387公里(以潢源為正源)。
西拉木倫河,系蒙古語,因河水混濁色黃而得名。秦漢稱饒樂水,三國、西晉稱作樂水,南北朝稱弱落水,隋、唐稱弱水、滿水,遼稱滿河(契丹語稱梟羅箇沒里),元稱失列門林。至清代漢字書寫上有:錫刺木倫、失烈母林、什拉磨楞、什刺木蘭、西拉木倫等,都是黃江之意。
西拉木倫河上遊河段
西拉木倫河下游海日蘇鎮段
西拉木倫河巴林右旗巴林橋段
西拉木倫河,最後經阿魯科爾沁旗進入通遼市,在開魯縣台河口入境。在台河口,西拉木倫河分為兩支:一支,由部分水流納入新開河,自西向東穿過西遼河平原北部,匯入西遼河幹流。新開河河道全長376公里,流域面積0.79萬平方公里。另一支,西拉木倫河入通遼市境27公里后,老哈河入通遼市境55公里,兩河在開魯縣蘇家堡西遼河水利工程樞紐上游4.4公里處相匯,匯合后的河段與東遼河對稱為西遼河,是遼河主流。
西拉木倫河阿魯科爾沁旗段
老哈河、西拉木倫河匯合處
以地貌與延流特徵划全河為三段:
源頭至白岔河口為上游段,河長174公里(河源以薩嶺河計),流域面積1512平方公里。河流穿行山谷之間,河道彎曲,水流湍急,坡度較大,平均比降4.4‰,河寬30-50米,水面一般寬20米左右,水深約1米,植被良好,河床穩定。河水水源主要來自泉水及地下水,水流清澈。
從白岔河口至海日蘇為中游段,河長120公里,平均比降1.9‰,河寬100-500米,巴林橋以下最寬處達1000米,水深0.5-1.0米,流水分散,主流搖擺不定,多處出現河心沙洲。本段除木希嘎河、巴爾汰河、查干木倫河河源有部分天然次生林外,農業比重較大,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河流含沙量大,是本河流泥沙和洪水的主要來源段。
海日蘇至西遼河幹流為下游段,河長103公里,河道比較平緩,平均比降1.6‰,河面寬,水淺,無支流匯入。西拉木倫河巴林橋以下,幹流兩岸經科爾沁沙地。
新開河,原稱新遼河、北老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西拉木倫(河)發生大水,在扎魯特右翼旗(今開魯縣蘇家堡村南)橫決分支東北流,到炬興村后匯入檯布根郭勒,後轉東流、東南流,於科左中旗小瓦房村入西遼河,與西遼河形成弓弦狀。1940年偽滿為供下游稻田用水,將新開河口堵死,1945年7月日本侵略者為阻止蘇聯紅軍解放東北下令把新開河口扒開,導致河水漫流成災。1947年解放戰爭期間,遼北省派人進行蘇家堡復堤堵口,至此蘇家堡至炬興村新開河段成為干河。1950年8月台河口分流工程竣工,將西拉木倫(河)水流導入檯布根河,1951年由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命名為新開河,全長383.6公里,平均比降1/1460,流域面積6943平方公里。
新開河屬於一條重要的人工渠型河流,上、中、下游差異較大。台河口至他拉干樞紐段,左岸多沙丘,右岸為土質肥沃的農業區。河床寬淺,主流左右擺動,為沙質河床,台河口站年均徑流量5.6億立方米,年平均水中含沙量每立方米達18.9公斤。他拉干樞紐紐至科左中旗三合堂樞紐段,右岸為土質肥沃的農業區,左岸為沙丘、草地和零星農田,河道由寬淺逐漸收縮成100米左右,岸邊叢生灌柳,河床中淤塞程度變小。三河堂樞紐至小瓦房段多流平原區,河道深窄彎曲,河床穩定。
上游龍口站年平均流量9-10立米/秒。最小流量6立米/秒,年際變化不大,各月分配差別較小。春汛期流量7-11立米/秒,夏季洪峰最大流量約18.7米/秒,歷史最大洪水(1939年)27.5立米/秒。河水含沙量很小,龍口站年平均含沙量0.58公斤/立米,最大含沙量4公斤/立米,最小含沙量0.004}公斤/立米。年輸沙量1419萬噸,侵蝕模數僅57.9噸/平方公里。
下游海拉蘇鎮平均流量為30立米/秒,夏秋季(8-10月)流量可達90立米/秒。因蒸發、入滲較大,在海日蘇年平均徑流量為10.5億立米,而台河口(區間74公里)減少到9.07億立米,區間損失1.43億立米。全河總落差1044米。
全河有大小支流125條,其中:最大支流查干木倫河,還有少冷河(少郎河、少朗河,遼代是中京道與上京道界河)、嘎斯台河、古力古台河、葦塘河(遼稱麝香河)、巴爾太河、碧流河、白岔河(百岔河、白查河)、必如河、薩仁河、大浩來河、塔日其溝河等,全系河流總長4150公里,河網密度0.13公里/平方公里。
西拉木倫河
西拉木倫河
西櫻桃溝河,發源於林西縣雙井店鄉石棚村的正岔、東岔及西岔,三源於石棚匯流后流入西拉沐淪河。
葦塘河,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烏日都渾地川,主要流經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及遼寧省阜新市,北流至清水口注入西拉沐淪河。葦塘河上游葦子溝,溝長1公里多,深30米,寬50米,兩壁陡立。葦塘河是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土城子鎮與翁牛特旗,以及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平安鄉與雙廟鄉的界河。
查干木倫河林西縣小西溝段
查干沐淪河本境主要支流有:
烏牛台河:發源於林西縣老房身鄉墨家溝西北1公里處,流經大冷山林場、響水溝村、西邊牆村、老房身村、東敖包村、太平庄村,於大馬金村流入查干沐淪河,全長約30公里。
朝陽溝河:發源於西烏珠穆沁旗,流經林西縣五十家子鎮的朝陽溝村、水泉溝村、東邊牆村、石門子村,於五十家子村匯入查干沐淪河,境內流長約25公里。
西南溝河:發源於林西縣老房身鄉的偏坡道西溝,流經三道營子、西南溝,匯人烏牛台河后,流入查干沐淪河,全長9公里。
嘎斯台河,又稱嘎斯汰河、色布敦廟河,發源於克什克騰旗同興鄉,從林西縣大營子鄉土廟子村入境,流經冬不冷鄉、大川鄉,於隆平鄉平頂廟村南匯入查干沐淪河。林西縣境內流長46公里,流域面積1125.4平方公里,23年(1956-1979年)平均年逕流量4789萬立方米。沿岸地形平坦,多為耕地、牧場,河道彎曲,兩岸沖刷嚴重,河底多為礫沙,下陷力小,23年(1956-1979年)平均年輸沙量為85.49萬噸。該河為本縣中部農區灌溉的主要河流,利用率較高。洪水期(6-8月)水深可達3米,流速3.5米/秒,攜帶沙石,衝擊力較強,兩岸農田常被洪水沖毀。每年11月一翌年2月和3-4月為河水結凍期和解凍期。嘎斯汰河本境主要支流有:玻璃溝河:發源於林西縣繁榮鄉吉林壩村東南1公里處,流經永利村、幸福村、繁榮村、東升村、趙家營子村、孫家營子、大川村,於文武村蛤蟆石匯入嘎斯汰河。羊腸子河:發源於林西縣冬不冷鄉東興村,流經龍王廟子村、冬不冷村、黃河子村,於黑山頭村流入嘎斯汰河,流長約18公里。黑水河:發源於林西縣大營子鄉土廟子村,流經冬不冷鄉黑水村,於西門外村同嘎斯汰河匯流,流長8公里。瓜皮子河:一源於本縣十二吐鄉七間房村;一源於十二吐鄉巴吉溝村,匯流後由大川鄉黑山頭村流入嘎斯汰河,全長18公里。十二吐河:發源於林西縣十二吐鄉邊家大院村北,於冬不冷鄉河沿村流入嘎斯汰河。
巴爾汰河,查干沐淪河支流,又稱沙巴汰河。發源於克什克騰旗白音高勒蘇木,由板石房子鄉敖包河村小營盤入林西縣境,流經板石房子鄉、統部鄉、新林鎮,於興隆庄鄉九連莊村匯入查干沐淪河。境內流長46公里,流域面積為992:2平方公里,23年(1956-1979年)平均年逕流量2976萬立方米。河兩岸多為地勢平坦的耕地,河床較寬,河道彎曲,部分河岸較陡,河底為礫沙,下陷力較小,23年(1956-1979年)平均年輸沙量為38.6萬噸。該河為本縣北部農區的主要灌溉河流。洪水期(6-8月)水深1.8米,流速1米/秒,每年11月一翌年2月和3-4月為河水結凍期和解凍期。巴爾汰河本境主要支流有:馮家營子河:一源於西烏珠穆沁旗軍馬場;一源於林西縣氈鋪鄉房框子后溝;一源於氈鋪鄉馮家營子。三源匯流后,流經氈鋪鄉大壩村、氈鋪村、前進村、八一村,流入巴爾汰河,全長約28公里。大壩河:發源於林西縣氈鋪鄉上西溝,流經西溝營子,於上大院北1公里處同馮家營子河匯流,為巴爾汰河二級支流,長3公里。
白岔河(百岔河、白查河),發源於內蒙古和河北交界的七老圖山脈。在白岔河流域發現岩畫多處。這是自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文物普查首次發現白岔河流域岩畫群以來又一次重要發現。
少冷河上游地段
少冷河-響水河下游的閘口
少冷河,全長約204公里,發源於翁牛特旗西部三岔襠山東麓。蒙古語原名為“純都布高勒”,意思是“水流深陷處之河”,漢語原名為響水河,皆因其一處河床沉陷,形成飛瀑,響聲如雷而得名。少郎河(少冷河、少朗河),西拉木倫河右岸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翁牛特旗境內楊樹溝門西南三岔襠山東麓,下游稱響水河,另外還有少冷河、桑樹川河、尖山子河等分段的河名。1983年正式定名少郎河。少郎河從翁牛特旗烏丹鎮東南流過。在海拉蘇鎮在海金山注入西拉木倫河。
台河口水利樞紐工程,位於哲里木盟與赤峰市交界處、西拉木倫河和新開河分流處。以防洪為主,是遼河流域防洪體系中的關鍵工程。該工程為三等3級,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設計流量為2025立方米每秒。按200年一遇洪水校核,校核流量為2638立方米每秒。攔河閘共26孔,堰頂高程32.4米,閘孔凈寬10米,閘門為3.5米×10米的鋼質弧型門,配備雙吊點固定卷揚式啟閉機,啟門力2×15T。工程總投資為4761萬元。該工程於1987年9月2日開工,1993年10月30日竣工。
西拉木倫河大興防洪堤,最初是1964年民辦公助興建的一處防洪堤,因工程標準低,1966年國家投資66萬元維修加固,提高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設計流量2550立方米/每秒。堤長47公里,高2米,頂寬2.5米。1983-1984年對險工險段又進行加固補修,經受了1985-1986年的洪水襲擊。其中1986年9月3日台河口最大洪峰達11447立方米/每秒,防洪堤安然無損。有效地保護了翁旗新蘇莫、大興等鄉、蘇木和農場的3.5萬人口,7萬畝農田,1萬畝草場和10萬頭(只)牲畜的安全。
草原水庫,位於右旗查干木倫河支流敖爾蓋河下游。是一座旁側水庫。1975年5月動工,1976年7月竣工。水庫引水渠首以上控制流域面積998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1219萬立方米,由主壩、副壩、輸水洞、引水渠、進水攔河樞紐組成。主壩最大壩高8米,壩長950米。副壩最大壩高3.5米。壩長775米。輸水洞最大泄量16 . 4立方米/每秒。引水渠長3公里,引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引水攔河樞紐壩高1米。長98米,進水閘5孔,每孔凈寬2.5米。設計灌溉面積6. 6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萬畝(草場及飼料基地)。養魚水面4 000畝。該工程由昭盟水利局設計,右旗組織施工。共完成土方28.1萬立方米,石方1. 94萬立方米,混凝土250立方米。用工37萬工日,車工2.7萬輛日,投資1萬元,其中國家補助70萬元。
東檯子水庫(設計中),建於林西縣、翁旗、克旗三旗縣交會處,具體地點:左岸林西縣新城子鎮下場村,右岸翁旗毛山東鄉和克旗土城子鎮,西拉沐淪河上游。該工程計劃總投資約20億元,按100年一遇洪水設計,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設計水庫庫容3.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77億立方米,是以防洪和灌溉為主,兼有供水、發電、養殖、旅遊和改善生態等綜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庫。
德日蘇寶冷水庫
大石門水電站(籌建),位於克什克騰旗由沙里漠河與薩嶺河匯合形成的西拉沐倫河幹流上游,上距兩河口匯合處下游13公里,是西拉木倫河水電梯級開發中調節能力最強、裝機容量最大、發電量最多的龍頭電站,其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3606平方公里,壩址處多年平均徑流量2.24億立方米,電站多年平均發電量1460萬千瓦時。
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
與海拉蘇水利樞紐配合,西拉沐倫河下游幸福河灌區也進行了重新整治。西拉沐倫河多年平均徑流量9.32億立方米,海拉蘇水利樞紐每年供水量在4.87億立方米以上,佔西拉沐倫河平均流量的一半以上。由於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具有較大引水能力,這條被名之為“幸福河”的灌溉系統內灌域總土地面積386萬畝,可自流灌溉面積118萬畝。
幸福河灌區
海日蘇草原灌區幸福河灌域,是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式控制制的自流引水灌域之一。灌域內總土地面積386萬畝,可自流灌溉面積118萬畝。西拉沐淪河多年平均徑流量9.32億立方米。幸福河灌域有乾渠84.8公里,支渠182公里,渠系建築物108座。設計灌溉面積30萬畝。東部4個蘇木、鎮、場受益,總人口4.28萬人。有效灌溉面積16.58萬畝,其中糧食作物3.2萬畝,經濟作物1.19萬畝,飼料地(含玉米)4.85萬畝,草場3.23萬畝,林地4.11萬畝。幸福河灌域2001年列入國家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項目範圍內,到2015年,幸福河灌域灌排體系己經形成。有效灌溉面積較實施項目前新增4.98萬畝,效益顯著。
此外還有少冷河流域的白音漢灌區、查干木倫河灌區等。
龍口水電站,位於赤峰市北部西拉木淪河上游克什克騰旗紅山子鄉境內,1959年內蒙古自治區水利部門勘測。1971年由遼寧省批准列項,總投資829萬元。安裝3 000千瓦水輪發機組兩台,年發電量1800萬度。1974年建成試運,1976年正式交付生產。
響水電站,位於西拉木倫河上游狹谷地帶,距經棚鎮76公里,站區山高林密,植被良好,河水飛流直下,落差3-10米,蓄水后形成6 000畝水面,為發電養殖綜合工程。裝水輪發電機組2 500千瓦兩台,年發電量1 060萬度,國家總投資622.83萬元,1978年動工建設,於1981年建成投運,同時併入東北電網。
海日蘇攔河閘北乾渠水電站,裝水輪發電機組3台,合計容量375干瓦,年發電量115萬度,1978年建成併入翁旗電網。
西拉木倫河流域屬中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區農牧交錯帶。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方面的原因,長期以來,這裡生態環境失調,沙化嚴重,人地關係處於十分緊張的狀況。但是,大量的考古發現表明,在8000~3000年前期間的全新世大暖期,該流域曾是我國史前人類的重要活動地區之一。
西拉木倫河流域地處蒙古高原向遼河平原的過渡地帶,西北是大興安嶺南麓,西南被七老圖山脈環繞,東南由努魯爾虎山脈形成天然屏障,東北緊靠遼河平原,腹地多丘陵台地。赤峰地跨華北地台與天山--興蒙地槽,處於陰山東西向構造帶和大興安嶺構造帶交匯處。大約7000萬年以前發生的劇烈地殼運動--燕山造山運動后,近代山系雛形基本形成。特定的大地構造環境、複雜的發展演化過程及氣候變遷造就了赤峰雄奇俊美、千姿百態的地理奇觀。
西拉木倫河流域地處中緯度,屬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區,晝夜溫差大,雨量適中,在溫暖濕潤的華北平原的北端,又在乾燥草原地帶的南端,形成了有過渡性質的中間地帶。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390毫米。
流域內的草原是內蒙古大草原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8700多萬畝,主要分佈在北部的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和翁牛特旗境內。著名的草原有烏蘭布統草原、貢格爾草原、巴林草原等,其中克什克騰旗境內的烏蘭布統草原是距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
流域沙地面積較大。兼有科爾沁和渾善達克兩大沙地,總面積2850萬畝,分佈在克什克騰旗、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翁牛特旗、松山區、元寶山區8個旗縣區境內,其中翁牛特旗東部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稱。
西拉木倫河流域是塞外古代文明的濫觴聖土,沿岸分別有紅山文化遺存、白岔河岩畫、砧子山岩畫、烏蘭布統古戰場、普渡橋、潢水石橋等勝跡,無論是在地理上還是在人文上都舉足輕重。據科考成果顯示,以玉龍為標誌的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巔峰,它使中華文明史向前提了近千年,從而證實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體”,而非僅有“黃河一籃”。
赫赫有名的契丹族就發祥於這一流域,他們建立的大遼國的國都臨潢府就在西拉木倫河河畔,臨潢府就是因為城市臨近當時的“潢河”而得名。契丹祖庭,位於翁牛特旗的海拉蘇鎮一帶海金山。《赤峰市地名志》記載:哈拉金山,此山頂不長植物,故名哈拉金山,系蒙古語,意為禿頂山,別稱海金山。根據《遼史》記載的地理位置,木葉山應該在永州城附近,距兩河交匯處不遠,20世紀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海金山南坡曾採集到許多典型的遼代文物,證明契丹人確實曾在這一代活動過。地理位置史料記載再加上考古的搜集到的遼代文物,可以確定,這裡就是契丹祖庭所在木葉山。
西拉木倫河流域歷史上也是溝通中國南北的重要通道,軍事意義十分顯著。在河源地曾發生過烏蘭布通之戰。蘇軍1945年出兵中國東北、打擊日軍時,曾有渡河的坦克陷入西拉沐淪巴林石橋附近的河道。
西拉木倫河流域,絕大部分屬於內蒙古赤峰市,在秦、漢時期分屬燕、東胡、鮮卑,隋唐時設饒樂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明朝時先後屬大寧衛、全寧衛、應昌衛和兀良哈三衛,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區屬昭烏達盟,民國時屬熱河特別區。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先後隸屬於熱河省和內蒙古自治區。1969年劃歸遼寧省,1979年划回內蒙古自治區。1983年撤銷昭烏達盟設赤峰市。
其中:
克什克騰旗歷史悠久,出土文物多屬“紅山文化”與“夏家店文化”;“克什克騰”系蒙古語,漢譯為“親兵”、“衛隊”,這裡曾是元朝皇帝遴選護衛之地和蒙古黃金家族弘吉剌部的屬地,是中國歷史上北方著名的游牧經濟文化中心,歷史遺存應昌路是元末和北元的首都。克什克騰旗於清順治九年(1652年)正式建置,迄今已有363年的歷史。克什克騰旗是農牧業資源富集區。全旗耕地總面積135萬畝,糧豆總產量連續3年突破5.5億斤;天然草牧場面積2656萬畝,森林面積954萬畝,草原植被蓋度和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49.43%和34.18%。是礦產資源富集區。擁有長江以北最大的鐵錫多金屬共生礦——黃崗鐵礦和國內已探明的第二大銀多金屬礦——拜仁達壩銀礦,黃崗礦業、銀都礦業被列入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試點單位。克什克騰旗能源資源富集。是西遼河、灤河、錫林河的發源地,已建成水電站11座,裝機容量2.42萬千瓦;可利用風場總面積4425平方公里,可開發裝機規模788萬千瓦,風電開發規模已達206.2萬千瓦,是全國風電裝機規模較大的縣級地區,其中賽罕壩風場是全國6個百萬千瓦風電基地之一;年日照2600—2900小時,屬光伏發電三類地區,光伏發電規模達到2萬千瓦。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是自治區首個世界地質公園,由阿斯哈圖花崗岩石林等9個園區組成;境內擁有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1個旗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區自然保護區最多的旗縣;是中國優秀旅遊目的地、中國旅遊強縣、全國攝影創作基地、國家旅遊服務標準化示範區、中國溫泉之鄉、全國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國土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中國飛行大會永久舉辦地,被譽為“內蒙古縮影”和“北京御花園”。
林西縣,有文字記載和文物佐證的歷史有5000餘年,鍋撐子山保存有中國古代著名的細石器文化遺址,大井古銅礦遺址是草原青銅文化的重要標誌。形成了以冶金化工、食品加工、小微企業創業示範基地、輕工製造為主的“一園四區”工業園區發展模式,初步構建了銅、錫、鉬採選冶關聯配套的工業發展體系;形成了以肉牛肉羊養殖、甜菜、林果業等農畜產品深加工和產業基地建設為重點的農牧業產業化體系。
翁牛特旗,自然資源豐富。全旗現有在冊耕地314萬畝,草牧場755萬畝,林地522萬畝。水資源總量6.8億立方米。糧食總產達到21.2億斤,六月末家畜存欄256萬頭只。境內已發現礦種35個,礦點、礦化點337處,初步探明有開採價值的鉛鋅銅等金屬礦產儲量9500多萬噸,金銀等貴金屬礦產儲量196萬噸,螢石、石灰石等非金屬礦產儲量550萬噸,泥炭儲量1.9億噸,陶土儲量7億立方米。風電裝機總量達到85萬千瓦,位居赤峰市首位。是紅山文化、遼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因境內出土了“碧玉龍”和“黃玉龍”,被譽為“玉龍之鄉”。全旗現有上窯古人類穴居遺址、遼代永州城遺址、元代薊國公張英瑞墓地、蒙東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梵宗寺等各類各時期文物遺址413處。境內集草原、沙漠、湖泊、奇山、怪石、松林、響沙於一體,素有“瀚海明珠”、“塞外水鄉”之稱,是距北京、天津、瀋陽、大連等地區最近的草原、沙湖、響沙觀光旅遊區。以馬鈴薯、甜菜、育肥牛、肉羊、生豬為主的農牧業主導產業,基本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全旗有8萬農牧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領域。蒙都榮獲“中國馳名商標” ,翁牛特牛肉、羊肉、大米地理標識商標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受理並公示。玉龍沙湖景區晉陞為國家4A級景區,啟動文化旅遊創意產業園區規劃工作。翁旗獲得“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榮譽稱號。
阿魯科爾沁旗,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有文字記載和文物佐證的就有5000餘年。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游牧於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和呼倫貝爾湖一帶的阿魯科爾沁部昆都岱青率部遷居至此,始名阿魯科爾沁,意為“北方弓箭手”。清代開始設旗,用“阿魯科爾沁旗”蒙古族部落名稱。全旗境內現存察罕浩特古城等400餘處古遺址,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自治區級5處、市級10處,其中耶律羽之家族墓地、寶山壁畫墓群,分別於1992年、1994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境內廟宇眾多,根培廟、罕廟、巴拉奇如德廟香火鼎盛。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個、自治區級10個、市級24個,1984年在阿旗發現的“蒙古族汗廷音樂”被譽為“文化活化石”,成功復原傳承,並於2014年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高格斯台罕烏拉、阿魯科爾沁濕地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內植被茂盛,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巴彥花水庫、根培廟、達拉哈湖等多處旅遊區,旅遊開發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優質綠豆三大主產區之一,自治區重要的肉牛羊生產加工基地。優質牧草種植面積100萬畝,年產紫花苜蓿50萬噸以上,是全國集中連片種植紫花苜蓿面積最大的地區。
巴林右旗,歷史文化悠久。遠在七八千年以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這裡是遼代的故土,契丹族的發祥地,是紅山文化和遼文化的重要發源地。1634年巴林部落定居於此,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建巴林右翼旗。先後有康熙的姑姑固倫淑慧公主、康熙的女兒固倫榮憲公主下嫁巴林,康熙帝也曾親自巡獵於此。近幾年巴林右旗先後被國家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格斯爾文化之鄉”和“中國好來寶之鄉”。巴林右旗資源豐富。現已發現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藏27種,礦點、礦化點110餘處。全旗有色金屬礦石日採選能力達到3100噸。巴林石已經成為巴林右旗名牌,有“物華天寶”之稱。巴林石中以雞血石最為名貴,有“世界雞血石在中國,中國雞血石在巴林”的美譽。全旗共有水庫13座,其中中型水庫4座,小型水庫9座,總庫容19417萬立方米。大小河流26條,其中主要河流4條,即西拉沐淪河、查干沐淪河、古日古勒台河和嘎拉達斯台河。巴林草原是科爾沁草原組成部分。全旗林地面積73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5.59%。有西拉沐淪河流域百萬畝楊樹防護用材林基地66萬畝,規劃建設面積100萬畝。旅遊資源有巴彥塔拉草原、麻斯塔拉草原旅遊景區、海日其格溝(榮生)十八景旅遊景區,以遼代慶陵、慶州白塔為中心的人文旅遊景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生物圈保護的賽罕罕烏拉為中心的遼代黑山、黑河(今查干沐淪河)自然旅遊景區,以薈福寺、康熙行宮和巴林郡王府為代表的清代古建築景區。以巴林石礦山公園、巴林石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主的巴林石文化旅遊景區。規劃了德日蘇寶冷水庫旅遊度假區。現有國家2A級旅遊景點3處,國家3A級旅遊景點2處。有文物保護單位21處,其中:國家級4處、自治區級9處、市級4處、旗級4處。